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的漓江生态环境40年研究进展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漓江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水文所形成的风景闻名天下.与此同时,漓江生态环境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40年来(1991—2020)对漓江生态环境研究的187篇论文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CC)的40篇论文,从发文特性、研究主题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梳理漓江生态环境研究领域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研究主题的演变特点,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发文量呈上升的趋势,由第一个10年(1981—1990)的5篇,快速增至最近10年(2011—2020)的136篇;论文主要发表在《广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和《生态学报》上;英文文献的发文时间全部集中在最近11年.CNKI数据库研究的主题由第一个10年对漓江水质及植被本底方面的研究,演变为最近10年以消落带、鱼类种群和动态及有关漓江生态环境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等为主的研究,而后者与WoSCC数据库同期分析结果相吻合.此外,在WoSCC数据库中还演化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在漓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这表明漓江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且不断演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动植物生境的多维监测和全面保护;洪涝灾害对漓江生态系统,尤其是对消落带的影响;环境污染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反馈;漓江生态环境改变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内碳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等.
其他文献
采用20t电弧炉-AOD-LF-铸锭的生产工艺制备316L不锈钢,并通过LF钙处理与底吹氩的方法降低钢中夹杂物含量.其中喂钙量通过经验参数与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运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 LF钙处理比例系数(实际喂Ca量/理论喂Ca量)1.65和2.95及喂Ca后软吹时间对钢锭中非金属夹杂物组成、分布及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钙处理比例系数约为2.95,钙处理后钢液中夹杂物主要为铝酸钙类化合物和硅酸盐类化合物;延长软吹时间对于大尺寸夹杂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在0~25 min,随
采用120t BOF冶炼→ LF精炼→ RH真空处理→CCM连铸(240 mm×240mm)→Φ55mm和Φ60 mm棒材轧制工艺流程生产汽车轮毂用S55C中碳轴承钢(0.54%~0.56%C).转炉高拉碳,终点[C]≥0.10%,并配备下渣红外检测系统;LF精炼渣碱度控制在4.0~6.5;RH精炼在≤66.7 Pa的高真空下循环脱气,脱气后软吹时间≥40 min;连铸全程保护浇铸,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M-EMS)和末端电磁搅拌(F-EMS)以及轻压下技术,轧钢终轧温度880~950℃的控制轧制等.检验结
协议要求SCM435钢热轧盘条奥氏体晶粒度≥7级以及断面收缩率≥35%.试验结果表明,原始工艺条件下,Φ12 mm SCM435钢盘条混晶组织沿着线材的表层分布,从表面到深度0.5mm区域为混晶区,奥氏体晶粒度为4级(25%)+7.5级(75%);其余心部区域晶粒度7.5级.显微组织中马氏体(M)比例高,断面收缩率低.通过混晶组织产生原因的分析,采取将精轧温度由935℃降至850℃、吐丝温度由900℃降至850℃等措施,使Φ12 mm SCM435钢热轧盘条晶粒度由7.5级升至8.5级,盘条表层混晶组织消
采用3t VIM真空冶炼+3 t电渣重熔双联工艺生产的镍基耐蚀合金N10276在开坯过程中极易出现开裂缺陷.采用微观组织表征、能谱检测以及透射电镜标定等方式对缺陷进行了分析,并用热力学计算与差式扫描量热法确定析出相重新固溶条件,并通过热压缩模拟对改进措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合金中析出的μ相是造成锻造开坯过程中开裂的直接原因;合金在1 110℃以上长时间退火,可使析出相重新回溶;将均匀化处理工艺由1 150℃24 h改进为1 190℃36 h后,合金中析出相充分回溶,热压缩试验模拟开坯生产表明工艺改进后合
PLM系统可用来存储、管理和控制设计数据,保证了产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了因多人使用不同版本的数据而造成设计的重复或不一致,为企业建立了公用信息共享机制.PLM系统还建立了一体化产品数据管理和研发协作管理平台,为研发管理体系提供了有效工具和平台,实现了对产品研发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产品研发对客户与市场的响应能力.同时,PLM系统建立了统一设计标准及设计环境,规范了数据管理模式,从源头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更重要的是,PLM系统优化与固化了产品研发数据管理流程,实现了产品数据审批流程电子化
采用金相显微镜、硬度计、万能拉伸试验机、扫描电镜等设备对含0.02%~0.11%Mo 82B钢(0.82%C,0.20%Cr)Φ12.5 mm轧材(终轧950℃,水冷至650℃,空冷)进行了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测定,并利用JMAT-PRO技术对试验钢的CC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当Mo含量由0.02%提高至0.11%时,(1)82B试验钢脱碳层深度均在0.12 mm以下,HV硬度值由305小幅提高至317;(2)索氏体含量由94%降至89%,索氏体片层明显细化,屈服强度由655 MPa增至771 MPa,抗
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22MnCrNiMo系泊链钢(R4s)闪光焊缝区组织与性能变化的影响.淬火工艺优先采用循环淬火(水冷),结合工厂实际生产温度及理论相变点,淬火温度为920℃.回火温度300、400、500、600℃,时间为30 min.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内应力逐渐降低,高温600℃回火时,焊缝区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焊缝区抗拉强度为1 071 MPa,屈服强度为1 021 MPa,延伸率达17%,断面收缩率为66.60%,此时焊缝区强度和韧性都得到最好配合.
通过对特钢厂经110 t电弧炉+LF/VD精炼+连铸+热连轧工艺流程生产的400炉钢棒材的数据进行统计,利用末端淬透性实验[(920±10)℃50 min后空冷至室温,随后(880±5)℃30 min水淬]和光谱分析获得了 20CrMnTiH系列钢的淬透性和化学成分,发现淬透性与残余硼元素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对各冶炼工序的分析,得出钢中B的主要来源是电弧炉下渣,控制电弧炉出钢下渣量,可以有效控制钢中B含量.此外,还须将精炼渣中Al2O3含量从~30%降至15%~20%,可将钢中B含量控制在0.000 2%以
对 120t BOF-LF-RH-CC 流程生产的低碳低硅-铝镇静钢 C4C-Q(/%:0.02~0.06C,≤0.06Si,0.02~0.05Al)冶炼硅含量高,可浇性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工艺优化,转炉采用出钢两次挡渣模式和出钢后脱碳工艺,降低出钢氧含量,减少后期脱氧过程中生成Al2O3夹杂;通过优化LF脱氧模式、结合调节钢包底吹搅拌,可以在保证钢水脱硫的同时,将钢水增硅控制在0.03%以内,中间包[Si]≤0.045%,LF精炼渣流动性好,吸附夹杂物能力强.连铸提高开浇时保护浇铸效果,采用高钢水液
通过拉伸测试、金相组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观察及在模拟Cl-环境和模拟工业大气环境中的72 h周浸腐蚀试验,研究了少量Cr(0.23%Cr)对20MnSiV Φ12 mm高强钢筋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23%Cr的加入,晶粒得到细化,晶粒度由8.5~9.0级提高到9.0~9.5级,同时截面珠光体分布更均匀,芯部区域和表面附近区域珠光体含量差由7.24%减小到3.22%.钢中加入0.23%Cr,达到了节“V”的目的,在保证力学性能的情况下,V含量降低了约0.01%.此外,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