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对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了区分与论述,进而提出:儿童的可能世界发生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现实世界发生在社会的文化中,而想像则使儿童在这两个世界里自由地转换,并保持着内心的平衡。
  【关键词】儿童生活;可能世界;现实世界
  
  儿童是具体的、现实的、生长中的人,因此,儿童的生存和生长要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中展开,即儿童在具体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中体验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同时,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如果人们只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人们就难免会在具体琐碎的生活事件中忘却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关照。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现实的存在和生活,而且必须关注儿童可能的存在和生活,并在探寻儿童可能生活意义的基础上,建构并实现儿童可能的生活。这实际上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发生在儿童的游戏中
  
  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就是儿童的一种可能生活。对儿童来说,可能生活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生活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只有通过可能生活才能建构起现实生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可能生活才能把他们内心的缪斯般的语言外化出来。在可能世界里,儿童扩展了他周围的自然。儿童在可能世界里探险,虽然我们对儿童的可能世界还不完全了解,但它反映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显而易见的儿童的游戏中。
  游戏成为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游戏的产生与文化系统无关,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反映,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荷兰著名的游戏论专家胡伊青加从文化—历史学角度研究提出:“游戏比文化更古老,因为无论加以多么不充分的界定,文化总是以人类社会的存在为前提,而动物则无需人教它们也会游戏。我们甚至可以安全地断言,人类文明对游戏的一般观念绝未增添任何重要的特征。”其次,游戏与人的“日常生活”不同,游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与日常生活的空间间距,某一封闭的空间——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为了游戏而被标划出来,从日常环境中隔离出来,游戏就在这个空间之内进行,规则就在这个空间之内获得。因此,“把游戏的形式特征加以概括,我们就可称游戏为一种完全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不当真的’但同时又强烈吸引游戏者的自由活动。它是一种不与任何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活动,从它那里无利可图。它按照固定的规则并以某种有序的方式活动在它自己的时空范围内,它促进社会团体的形成,这些团体喜欢用诡秘的气氛围绕自己,同时倾向于以乔装或其他方式强调他们与普通世界的不同”。[1]因此,胡伊青加声称“游戏”的范畴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范畴,但它与日常的、真实的生活有别,是现实与超现实的统一。
  游戏作为儿童的可能世界,它能打破理性世界带来的时空限制。儿童全身心投入游戏时,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超越。就像孩子独自一人靠树站着的时候,他可以想像自己正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也就是说他通过想像的力量成了同伴群体中的一员。实际上在他盼望新朋友的过程中,在一种主观幻想和外部现实动态综合的意义上,他也变成了孩子们中的一个,这是一种“双重创造性的学习”,即周围世界的模型作为一种内在的描绘和概念被收入儿童的大脑,这些印象在大脑内自由地酝酿,直至成熟,最终作为一个完整的宣言——“我可以”——跳跃出来,并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游戏不仅仅将儿童带入可能生活的世界中,它也是连接儿童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任何与儿童在一起游戏过的成人,都会体验到孩子和自己配合默契所带来的快乐。你用手蒙住眼睛,然后一下子拿掉,孩子快乐地笑了。受到孩子笑声的鼓舞,你做了一遍又一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就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了。这时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现实的存在,即由游戏作为中介,儿童开始了与成年人的交往,随着游戏的深入,儿童的交往圈越来越大,由成人到同伴,由同伴个体到同伴群体,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各种规则,也在游戏中创造和建立各种规则,儿童通过自己知识和技能的变化为自己也为别人改变这世界,儿童和儿童的游戏连接了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也达成了这两个世界的平衡。所以,儿童在游戏中并不仅仅是玩,他们就是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的世界,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的生活。通过游戏,他们建立起自己通向未知的道路,通向此时此地以外的领域。
  
  二、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发生在社会的文化中
  
  儿童的现实世界就是儿童正在亲历的世界。儿童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一个文化的领地。人的一生,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抽象的人在发展,还作为某国某族某部落的具体的人在发展。也就是说,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感应”的影响。儿童必定要在“文化感应”的影响下以一定的方式学习做社会的人。离开了“文化感应”而成长起来的人,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人”。因此,儿童一出生,就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成人作为这个文化模式化的代言人,也在采用一定的养育方式影响儿童的言语、行为和思维方式;而儿童在刚开始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时,由于受成熟程度的影响,对生活内容的选择以及生活价值观念的确立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他们也确实需要依赖成人,尤其是依赖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
  对每一个儿童而言,他们的现实世界就发生在他们身处的成人制造的文化环境之中。儿童通过与成人交往,学习成人文化里固有的规则、习俗以及其他种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他们踏入这个世界的惟一途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描述过这种学习,“当阿拉佩什①的孩子们幼时享受着双亲的哺育、怀抱、洗沐和装扮时,便通过怀抱他们的双手、四周的声响——那悠扬的催眠和挽歌的旋律,开始了一系列惟妙惟肖的学习。当孩子被抱着或稍大以后按父母的要求走在村里村外的路上时,他们被告知,路是脚下的平坦而无障碍的东西;当一所新的房屋竣工时,每个路过的父母都会以平静而毫无惊讶的神情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件几天以前还没有的新东西。在谈论这些事情时,他们的反应之轻微,犹如盲人面对穿过婆娑的树影流溢而出的月光一般……生活,在阿拉佩什人看来亘古如斯。”[2]
  是的,这些生活经验对成人来说是亘古如斯的,但对儿童来说,每天的经验都包含着新的挑战,儿童必须对这些新的经验进行选择和定位,有些经验需要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而另一些经验,他则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排除。儿童如果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思想上、感情上充分使用感官运动的技能消化这些挑战,在消化过程中,他既能学到新的经验,也能运用新的经验来体验陌生的明天。
  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虽然发生在成人的文化之中,但儿童并不是等待成人灌输的“容器”。虽然成人可以告诉儿童种种经验,但这些经验最后要转化为儿童自己的经验,是要通过儿童的认知和理解、体验和感悟的,没有儿童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经验就不能建构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之中。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成人的观念、社会的规范,用灌输的方式让儿童接受,从而剥夺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
  其实,成人创造的固有的文化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本身也在经历着不断变迁和进化的过程。玛格丽特·米德根据文化的变迁,提出三种文化模式,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中,儿童主要是向长辈学习,儿童彻底地被其所置身的文化所融化。儿童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和学习已有的文化模式,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既定的,就是重复老一辈已走过的路。在并喻文化中,年轻一代所经历的一切可能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以及社会中的其他年长者,他们的父辈已经无法向他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年轻一代必须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全新的生活模式。在后喻文化中,长辈反过来向年轻一代学习,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全新的生活模式,因为今天的儿童已经生长在一个他们的父母完全未知的世界中。但成年人中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现象是历史的必然,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固守着权力控制的中心,他们仍然想依靠一整套的前喻文化的价值规范来生活,这必然遭受最激烈的代沟冲突。
  可见,儿童亲历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同时也是需要他们不断建构的主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最先“遭遇”成人,然后是同伴,最后在与成人以及同伴的交往和对话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
  
  三、想像达成儿童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转化与平衡
  
  儿童并没有把自己的世界和周围的世界分离为自然的和人为的。这是因为儿童通过想像把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并实现着可能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化。所有的儿童天生就具有这样的转化能力,他们能生活在一个想像的世界中,但又时刻保持着与触手可及的现实的联系。在新生儿时期,儿童就学会了这种转化的能力。在整个儿童期内,我们在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故事中处处可见这种把理性和神话合二为一的神奇力量。
  3岁的却利和他的妹妹玩过家家,却利说他是爸爸。当他走进厨房时,他的姐姐要给他一块蛋糕(姐姐知道他非常爱吃蛋糕),但却利拒绝了,说:“我要蛋糕做什么?大人是在吃饭时才吃它的。”十分种后,却利来了,说:“姐姐,我现在可以吃蛋糕吗?我现在不是爸爸了,我是却利。”[3]
  在这则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3岁的却利在他的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里通过想像获得自由转换。在可能世界里,他作为“爸爸”当然要模仿成人的言行,但不仅仅是模仿,他其实是用童年的神奇力量在构筑他对“爸爸”的梦想,但又依靠想像回到他的现实世界,他当然又是现实生活中的“却利”。而游戏就是在梦想和日常现实之间创造连续性意义的过渡之物,它把儿童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即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缝隙连接起来。
  有了想像,儿童是神奇的,每个童年都是神奇的。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了孩子这种神奇的力量。他在《梦想的诗学》中写道:“孩子的想像翱翔的天地并不是这化石般的神话,也不是这神话般的化石,而是他本身的神话。孩子是在自身的梦想中发现神话的,发现他不向任何人讲的神话。那时,神话即生活本身。”因此,“只有永恒的孩子才能把这神奇的世界归还给我们。”[4]在这种神奇的力量面前,理性和想像的区别变得无足轻重了。
  瑞典儿童作家阿斯丽特·琳达曾用一种美妙动人的方式来描绘同样的主题。她在长篇小说《狮子兄弟》的开头,使用的就正是这种打破界限的意念。小说里有一个骨瘦如柴、带着临死前忧郁的腊斯卡:
  “事情怎么能如此可怕?”我问道,“人非死不可。事情怎么这样可怕?他们甚至连零岁都没有啊!”
  “腊斯卡,我不觉得这种事可怕。”乔纳森说,“我觉得你会有妙不可言的时光。”
  “妙不可言?埋在地下,死掉了,这是妙不可言?”
  “哦。”乔纳森说,“那只是你的躯壳埋在那里,你知不知道?你自己飞到完全不同的地方去了。”
  “什么地方?”我问他,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相信他。
  “去了蓝杰耶纳。”他轻轻松松地吐出这个词,好像地球上每个人都知道一样。我当时可是从未听说过的。
  “蓝杰耶纳?”我问道,“那是什么地方?”
  乔纳森说他也不太清楚那是什么地方,但它是在这些星球另一边的什么地方。于是他开始给我描绘蓝杰耶纳,让人觉得几乎马上就飞到那儿去了……
  读过阿斯丽特·琳达小说的成人都知道腊斯卡去了蓝杰耶纳,因为我们跟他一起去的:一只雪白的鸽子飞来找到了他,带着他飞越了界限去了那里,去了“在这些星球那一边”的蓝杰耶纳。我们知道,在那里腊斯卡和乔纳森变成了英勇的狮子兄弟,他们战胜了怪物凯特莱和残暴的坦吉尔及其同伙。就像神仙故事一样,我们看见了整个故事,这正是凭借我们儿童般想像能力的剩余。
  想像对儿童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想像”一词来自拉丁文的单词imago,其意之一是“图画”“大脑图画”,即在大脑中“造出可视图景”。儿童并不仅仅用眼睛来看,大脑也有其他通往可视图像的道路,想像既通往眼睛看见的,也通往眼睛看不见的。但儿童的“想像”绝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腾飞,而是对现实感觉的加强和扩大。儿童把想像带入其生活中,于是现实与想像并存。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一岁半到四五岁之间,是想像力最丰富的阶段。[5]此阶段的儿童对世界已具有的内在模式,正在无休止地扩展和充实,是组织了再组织,这样做是因为他有想像力的缘故;另一方面,因为他有更多的探求、疑问及交谈,在可以辨认的、预作调整的、牢记的各种事物继续不断增加的同时,他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感觉也更富于变化,想像力就更为增强。
  儿童依靠着想像,将内心的梦想播种于外在现实,让外在现实因内心梦想而更为丰富。他们所做的不是让这二者或其中之一破裂,而是让现实和梦想都获得生命。迈利特·阿克罗在一篇题为《作为创造性超越的想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想像不仅能打破日常现实的界限,作为这种现实的展开而向外寻找一个没有尽头的乌托邦;想像也同样具有打破内在界限的能力,它蕴涵着巨大的改变潜能,能改变我们自身和我们周围的现实。”[6]这种想像不仅包括了日常生活的细碎琐事,而且包括了人类的认识、自我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适应等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依着想像,儿童从可能世界来到现实世界;同样靠着想像,儿童又从现实世界跨进可能世界,在这自由的转化过程中,儿童建构和发展起自己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法〕加斯东·马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5〕〔美〕耐桑·爱沙克斯.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浅述.卞瑞贤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6〕〔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王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On the Potential World and Real World in Children’s Life
  HOU Lim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children’s life, a distinction and discussion is made on the potential world and real world and then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children’s potential world lies in play while the real world in cultures of a society and imagination enables children to switch between the two while keeping their inner balance.
  【Keywords】children’s life;potential world;real world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对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
泾阳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中部、泾河下游,素有关中“白菜心”美称.远古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开疆立国.秦汉起,泾阳以三辅名区、京畿要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华夏瞩目.近现代
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流行音乐在我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电视网络,流行音乐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而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程作为一门对学生素质和知识能力进行
在当今以资本、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发企业的变革.ERP、扁平化、组织变革等
“非典”时期,京城春暗,遭遇隔离。恰景区解禁,心旷神怡,顷刻出动,老少相携,凤凰岭上,欢度“六一”,当是儿孙最狂喜。劲头足,攀崎岖山路,如履平地。登上飞来石塔,揽脚下山小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定与护理。方法选取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
生产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分析了该专业本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生产实习,提高生产实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知识性工作及员工管理占整体工资成本的百分比也日益提高,全球的企业都了解到人对于企业营运的重要性,企业的成功越来越直接受到员工管
目的:分析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矫治上颌前突术后软组织侧貌改变情况,探讨其稳定性.方法:对21例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成年男性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X线头影测量片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的表达和意义,以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20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进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