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张某\周某故意伤害案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案情
  某砖厂系某村民集体所有,承包给李某、张某等人共同经营。村民与该厂承包人因承包费用问题产生分歧,遂将通往该厂的乡村公路阻断。李某与张某商议解决办法,张某提议并委托周某邀约十多个社会闲散人员帮助解决村民堵路的事情。当天下午,张某便将十余名社会闲散人员带至被堵的路段,强行清理村民堵路用的物品,遂与堵路村民发生冲突。村民谢某、唐某、熊某被打伤。第二天,由张某按照事先与周某讲好的“工资”标准,从李某处领出3000元交给周某转交给社会闲散人员做“辛苦费”。经鉴定,唐某伤势为轻微伤、谢某的伤势为轻伤。
  二、意见分歧
  对本案的定性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本案三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案三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三、评析意见
  寻衅滋事罪源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寻衅滋事罪主要指下列四种情况:第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第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第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第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08年6月25日颁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对寻衅滋事罪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案件属多发性案件,审查故意伤害与寻衅滋事案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在“寻衅滋事”行为中,发生了人身损害结果,应如何定性?这就涉及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问题。针对本案的定性问题,本文作者赞同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如下:
  一、从行为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来分析。社会法益是以个人法益为标准推论出来的。个人的一切法益都是得到法律的承认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而社会法益的保护是受到限制的。因此,只有当某种社会法益与个人法益具有同质的关系,能够分解成为个人法益(即社会法益系个人法益的多数之集合)、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条件且具有重要价值和保护必要时,才能成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法益。
  从寻衅滋事这个罪名来看,其所保护的“社会秩序”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公共场所的秩序”或者“社会中的秩序”,其中的秩序应进一步理解成“一种有序的、稳定的、连续的秩序。”而公共秩序是依靠公共生活规则所建立和维护起来的一种相对有序的、稳定的状态。因此该罪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该行为已对稳定的社会、有序的公共秩序产生了影响、造成了破坏,即:犯罪行为行为侵害了社会秩序这个大法益。针对本案,行为人的殴打行为并非为了侵害社会秩序这个法益,而是为了清除阻挡,对于前来阻拦路障清除行为的人进行殴打,仅仅是针对阻拦对象的个人法益实施侵害,因此本案的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的行为而非寻衅滋事行为。
  二、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来分析。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在主观方面虽然都是故意,但两罪的故意内容有重要差别。故意伤害罪在主观上必须有伤害的故意。伤害的动机虽是多样的,但结果必须是故意使他人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且受到轻伤以上的损害结果;而寻衅滋事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公共秩序的危害后果,而积极希望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其故意的目的是破坏公共秩序。从本案看,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针对阻拦的人,而非公共秩序,故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
  三、从侵犯的对象上来分析,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对象一般是特定的利害关系人,而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对象一般是不特定的人。针对本案,伤害行为是发生在对前来阻挠排堵的特定的人群身上,所以应定为故意伤害行为。
  四、现行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是关于故意伤害罪的罪名。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对造成人身损伤的伤害行为的定性问题,应认真把握。对于寻衅滋事罪的认定,具有补充性质,即故意造成他人人身损伤且构成轻伤标准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伤害行为时,不宜认定为寻衅滋事行為。
  四、本案的处理结果
  一审法院判决:李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张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周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审判决后,三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李某、张某因砖厂承包费引发与村民的纠纷,在政府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指使上诉人周某雇请社会闲散人员强行排堵,在排除路障过程中,李某、张某、周某放任社会闲散人员故意伤害他人,致谢某轻伤、唐某轻微伤,原审法院认为三上诉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不当,应予纠正,改判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周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作者通讯地址:重庆市铜梁县人民检察院,重庆铜梁402560)
其他文献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以检察业务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个重要岗位。而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新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笔者结合《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司法警察工作的特点,试就对加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谈谈我的认识和见解。  一、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由于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关系,
期刊
2007年6月29日,第10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获高票通过。《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具有法治国意义上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法律具有宏观性、超前性等特征,《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企业界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感受到了较大冲击。  一、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影响分析  (一)新劳动合同法目前对企
期刊
摘要:刑事和解在适用暴力犯罪未遂时,条件应限于主观上犯罪嫌疑人认罪,恶性较小,客观上没有造成伤害后果,且在一定考察时间内没有再犯罪的故意发生。  关键词:暴力犯罪;刑事和解;适用条件;回访机制    案例:某日,犯罪嫌疑人曾某在某车站乘坐同村村民曾某某的“摩的”回家,途中,犯罪嫌疑人曾某称其赌博输钱向人借高利贷被逼债,向曾某某借5000元钱。曾某某说身上没有钱,曾某用携带的水果刀威逼曾某某给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是中国“二院制”的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权配置问题是一个检察体制的改革、发展问题,也是一个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的是针对当前我国司法规律下的检察权配置中的存在的问题,从当前司法理念下的司法规律与检察权配置的差异性、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结构性的差异性等方面提出我国检察权配置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如何完善法律监督职能、增强检察机关职能配置、建立相对独立的检察官管理体系等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根据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的民主推荐,从社会各界中选择若干名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担任人民监督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某些环节上的工作进行外部监督的一种制度。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以来,工作进展是顺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不完善的缺陷,所以人们对此项制度的认识仍需要一个深化的渐进过程,就其制度本身亦需不
期刊
长期以来,基层检察院干警培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难点和薄弱环节,制约了教育培训的大规模、经常性开展,降低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和薄弱环节,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互动式案例培训,让干警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学习中获得利益,以探索建立符合基层院特点和需要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一、当前基层院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基层检察
期刊
摘 要:人民法院为实践司法为民的宗旨,大力推出诸多的司法便民措施,但司法实践中几乎尚无法院对这些已出台的便民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以至于许多的便民措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为民、利民、便民的作用。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对司法便民措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着重分析了当前人民法院在推出司法便民措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立司法便民措施效果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并就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便民措施;评价
期刊
一、合理界定检察机关案例指导的地位  案例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这在大陆法系国家并无争议的问題,在我国也正在得到承认。然而,对于案例是否应当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从而成为正式的法律,这在大多数成文法国家中都是有争议的。  案例,在成文法国家,其更为合理的定位应当是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的补充——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或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准法源”而存在。在正式的法律渊源模糊不清或者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颁
期刊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有条件消灭制度,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的一项探索性课题,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的轻刑化趋势而日受关注。  一、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制度群体的特殊性  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都表明,未成年犯罪在主观上都具有动机单纯、随意性大、主观恶性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两点: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相对来说社会危害性更小,所以其不应承担与成年犯罪人等同的刑事责任;二是未成年人
期刊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因其年龄、职业、经历等诸多个性方面的原因,在被检察机关侦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实施犯罪、犯罪终结、被侦查、供述犯罪以后等五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作简要的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反贪工作中更好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提升侦查技能,促进工作开展。  一、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在这一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