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来源 :国际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代表性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足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足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并不具备上述优势,它们往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支出较少。但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足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结合起来,以说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相应变化的。
  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趣味优势可以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从所有权优势看,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程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生产规模、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世界市场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说,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当然,该理论也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的《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足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从产品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理论界面临的重要挑战。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坎特威尔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命题:(1)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足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在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掌握和开发尖端的高科技,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生分布上,首先足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足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一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五)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实证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外投资理论——产品周期论。该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新产品创新、成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当产品处于第一阶段时,为垄断技术,防止竞争进入,生产者选择在国内生产。当产品进入第二阶段时,随着产品出口的增加,生产者垄断的技术也因此扩散,仿制品开始出现,由垄断技术带来的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为了避免贸易磨擦、接近消费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生产者选择到其他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经营策略。当产品处于第三阶段时,生产者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价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选择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策略。当某产品进入第二第三阶段时,生产者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 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克服了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以往诸多理论都仅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从而产生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因为对外直接投资本身就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尤其足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启示
  启示一: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开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思路
  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转移产品生产地点是发达国家使用的一项有效措施。选择靠近市场且生产要素价格低的地区生产进入成熟期的产品,足延长产品盈利时间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国企业的轻纺、家电、电子、食品等行业都有可能发展跨国经营,而且一些企业已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人才优势和经营能力。目前我国这些行业已形成买方市场,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国际上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极为不利。因此,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我国有条件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走出国门发展跨国经营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启示二:应用国际生产折合理论中的所有权优势分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
  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一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技术优势。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拥有生产技术方面的所有权优势。其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效率高、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时间短。
  (2)产品优势。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目标市场应集中于那些大企业不愿占有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这种专业性和独特性便是产品优势。
  (3)经营管理优势。相比那些全球性的跨国大企业,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小活快”的优势,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期短,适应性快,灵活性强。这种特点适应了现代多品种小型化的生产方式。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正足由于其具备了以上三种优势并加以充分发挥,产品最终成功地打入美国主流市场。
  跨国企业要在一地市场参与竞争,必须解决营销手段的适宜性。在美国,海尔进入市场的途径不是采取最低级的方式,即完全靠价格调节的方式,而是通过优良的设计、产品功能的改进以及广泛的优质服务占领市场。
  海尔在营销时发现了许多学生需要的冰箱,不仅体积小,而且还可以当桌子用。于是迅速开发了一种带活动台面的小冰箱,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在此基础上,海尔又开发了带电脑桌的小冰箱,巩固了在这一消费领域的市场地位。美国市场的洗碗机一般较大,既占地方又笨重。于是,海尔的洛杉矶设计中心专门设计了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机,在单身贵族或大学生中很有市场。另一款专为老年人生产的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从创意变成样品历经17个小时,2个月后,成品即登陆全美第二大超市西尔斯。事实证明,比起美国产品,海尔家电设计新颖,而且功能更为丰富。
  海尔的成功历程可以概括为:缝隙产品的进入,市场的细分化,大批量的成长。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海尔在生产技术,产品,经营管理等三方面的优势。目前全美10大连锁超市中已有8家销售海尔多类产品,而且海尔进入的足大连锁的全球采购系统,这意味着海尔已经走进美国主流市场。
  启示三:投资要素组合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作用
  投资要素组合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投资要素)不再是国际投资的唯一决定因素,任何国家和企业的对外投资都是由投资要素和非投资要素组合诱发的。投资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知识等。而这些又应该足双方的,也就是既包括投资国国家与企业的投资要素,又包括受资国国家与企业的投资要素。非投资要素包括投资国与受资国双方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政府协议、国家的合作关系、受资国的投资环境、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发展等。
  这一理论说明:1.即使投资国国家和企业缺乏投资要素优势,但是受资国国家和企业具有投资要素优势,它也可以诱发投资国向受资国投资,以充分发挥受资国的投资要素优势的作用,从而使投资国从中获益。这就解释了目前为什么发达国家接受投资最多和我国的一些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为什么要求向外投资的基本动因。2.即使投资国国家和企业缺乏投资要素优势,但是由于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认识,本国政府制定了鼓励向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投资国企业也可以迅速发展对外投资事业。换言之,如果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给予必要的支持、扶植,尽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但是他们的跨国经营事业仍可以迅速发展起来。3.即使受资国国家和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但是由于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对外资进入给予种种优惠,它也可以有利地吸引投资国企业踊跃地前来投资。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向外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即使投资国与受资国双方均缺乏明显的投资要素优势,但是由于双方政府关系融洽,合作愉快,制定了相互投资协议,双方相互实行优惠政策,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和跨国经营仍可以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区别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足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始的,不仅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国内建设资金短缺。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要造成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同时要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欧亚大陆是美国世界战略的核心地区.冷战期间,美国的头号对手苏联便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世界强国.冷战结束之后,欧亚大陆仍是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枢纽地区,其在美国世界战略中的
入世为我国的出口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也使我国的出口产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产品的输出、销售的过程中,中国的出口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产品责任的纠纷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不但会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推动信誉,更有甚者,会出现因产品责任引发的巨额赔偿导致企业濒临倒闭的现象。出口企业避免承担产品责任的最好办法除了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外,还必须了解有关国家的产品责任法,树立并增强企
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是我们党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这个战略决策不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也完全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根
采用数值统计与数字图像处理中形态学算子相结合的方法荻得了高质量斜向探测电离图。结合观测描迹统计特性,利用改进的初始局部最大值和约束条件外推方法,实现了斜向探测电离层
“新经济”一词是伴随着美国经济长期增长而出现的,它最先是由美国《商业周刊》杂志1996年12月30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它是一个很鲜明却又很模糊的概念,这个概念一被提出之后,就引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人们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就“新经济”的真实含义、“新经济”应如何定义和评价迄今并未达成共识。  在总结美国这一轮经济增长的各种主要原因和现象之后,我们认为,比较全面地看,美国新经济的实质是,在知识
一、动因  1、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鲁本斯·里库佩罗指出: “国际通信费用的下降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国际金融流动开辟了广泛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神奇的信息传递载体和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世界金融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全球电脑网络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金融业务在片刻之间完成。信息技术革命克服了金融交易的时空限制,使全球的各金融子市场、
中亚五国是从1992年起正式以独立的国家身份开展同我国新疆的对外贸易的。1992~1997年的五年中,新疆边贸进出口额虽年均递增18.5%,但这五年中增速却是急剧下滑的,由1993年增长80.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