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适时进行了重大调整,采取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并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在“保增长”的同时,仍然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
一、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超过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快速放大,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一是能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近几年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钢铁和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实现能耗下降目标的难度,加重了能源安全风险。二是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重新抬头。从2003年起,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幅均超过20%,并且超过消费的增长速度。投资的高增长必然带来产能的快速扩张。增加的产能一部分被出口所消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高增长的投资。三是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我国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本世纪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接近40%。2005—2007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0%上下,二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60%,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出现加剧的趋势。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展,2009年的出口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四是技术水平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的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内工资、土地和环境成本以及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年初沿海地区就已经出现大量出口加工型工厂关闭、搬迁的现象。
为了解决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层次矛盾,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必然带来大量企业的停工甚至破产倒闭,这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所未能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目标有可能通过经济下行期中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实现。在当前阶段保增长是必要的,但是为了扩大内需而进行的4万亿投资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可能会给今后的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很大的困难。因此,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应将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为下一阶段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奠定基础,形成“保增长”与“促调整”的良性互动。只有加强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才有可能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才能够解决经济增长面临的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层次问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二、保增长、促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要尽快落实投资项目和资金。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已经下降到个位数,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二要积极扩大出口和国内消费。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国内总需求,措施主要对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部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对纺织服装、电子等外向型程度高的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带动作用不大。为了促进纺织服装、电子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扩大外需、保持出口不致出现过快下滑;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明年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家电实行财政补贴,能够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考虑将财政补贴的范围扩大到农机、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系统等产品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
三要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政府投资的重点应在灾后重建、重大基础设施、“三农”、廉租房、医疗服务体系等公共产品方面,并且财政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使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承担这些项目,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在经济下行期的持续较快成长。同时财政投资工程要高标准、严把关,使下游产品质量高、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获得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它们发展。应加强对民间和地方投资的引导,严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卷土重来,特别要关注在一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地方政府以扩大内需为名盲目上马钢材、石化等特大项目,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四要坚持“有保有压”,扶持优势企业。随着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我国出现大量企业停产倒闭。对于那些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规模不经济的企业,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应任其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那些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同样也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困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虽然能够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但这一改革措施无法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还应采取放宽信贷、税收减免、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措施以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
五要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升级需要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等政策对于缓解企业困境只是“治标”,根本性解决办法不在于此,只有产业升级才是摆脱困境的最终出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高端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要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成长以促进为有力抓手。高科技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实力比较弱、资金比较匮乏,尤其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包括贴息贷款、扩大科技招标项目的数量和资金规模、对创新活动给予奖励、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帮助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渡过难关。此外,针对经济下行期出现失业增加,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再就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好人力资本的准备。
六要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由于成本上涨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了竞争优势,同
时近一年来经营出现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向国外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低成本优势明显,并且外迁企业对国内经营环境更加熟悉。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性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并给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留下“腾笼换鸟”的空间。
七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由于经济增速特别是重工业增速下降带来的能耗下降绝不能放松警惕。除了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外,国家还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的投资力度,以及对淮河、太湖等污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帮助企业上马节能减排的工艺和设备,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一、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超过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快速放大,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一是能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近几年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钢铁和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实现能耗下降目标的难度,加重了能源安全风险。二是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重新抬头。从2003年起,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幅均超过20%,并且超过消费的增长速度。投资的高增长必然带来产能的快速扩张。增加的产能一部分被出口所消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高增长的投资。三是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我国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本世纪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接近40%。2005—2007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0%上下,二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60%,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出现加剧的趋势。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展,2009年的出口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四是技术水平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的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内工资、土地和环境成本以及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年初沿海地区就已经出现大量出口加工型工厂关闭、搬迁的现象。
为了解决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层次矛盾,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必然带来大量企业的停工甚至破产倒闭,这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所未能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目标有可能通过经济下行期中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实现。在当前阶段保增长是必要的,但是为了扩大内需而进行的4万亿投资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可能会给今后的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很大的困难。因此,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应将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为下一阶段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奠定基础,形成“保增长”与“促调整”的良性互动。只有加强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才有可能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才能够解决经济增长面临的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层次问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二、保增长、促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要尽快落实投资项目和资金。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已经下降到个位数,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二要积极扩大出口和国内消费。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国内总需求,措施主要对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部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对纺织服装、电子等外向型程度高的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带动作用不大。为了促进纺织服装、电子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扩大外需、保持出口不致出现过快下滑;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明年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家电实行财政补贴,能够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考虑将财政补贴的范围扩大到农机、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系统等产品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
三要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政府投资的重点应在灾后重建、重大基础设施、“三农”、廉租房、医疗服务体系等公共产品方面,并且财政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使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承担这些项目,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在经济下行期的持续较快成长。同时财政投资工程要高标准、严把关,使下游产品质量高、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获得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它们发展。应加强对民间和地方投资的引导,严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卷土重来,特别要关注在一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地方政府以扩大内需为名盲目上马钢材、石化等特大项目,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四要坚持“有保有压”,扶持优势企业。随着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我国出现大量企业停产倒闭。对于那些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规模不经济的企业,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应任其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那些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同样也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困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虽然能够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但这一改革措施无法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还应采取放宽信贷、税收减免、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措施以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
五要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升级需要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等政策对于缓解企业困境只是“治标”,根本性解决办法不在于此,只有产业升级才是摆脱困境的最终出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高端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要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成长以促进为有力抓手。高科技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实力比较弱、资金比较匮乏,尤其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包括贴息贷款、扩大科技招标项目的数量和资金规模、对创新活动给予奖励、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帮助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渡过难关。此外,针对经济下行期出现失业增加,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再就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好人力资本的准备。
六要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由于成本上涨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了竞争优势,同
时近一年来经营出现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向国外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低成本优势明显,并且外迁企业对国内经营环境更加熟悉。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性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并给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留下“腾笼换鸟”的空间。
七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由于经济增速特别是重工业增速下降带来的能耗下降绝不能放松警惕。除了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外,国家还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的投资力度,以及对淮河、太湖等污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帮助企业上马节能减排的工艺和设备,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