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渐觉成衰晚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wai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九十岁那年,我要与一个未成年的处女度过疯狂的一夜,作为给自己的礼物……”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将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然而马尔克斯却用了这样一种漫不经心的笔调,仿佛一切世俗成见,一切道德观念,甚至一切自然规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却。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早已对各种铺天盖地的奇闻怪谈免疫,光怪陆离已经难以轻易吸引我们的眼球,然而,马尔克斯寥寥数笔就俘获了我们日渐麻木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可见姜还是老的辣。
  在错愕和惊惶之余,不得不佩服马尔克斯的老奸巨滑,他就像一只胸有成竹的老蜘蛛,不紧不慢地编织着文字的陷阱,只等着猎物自投罗网,我们甚至能从字里行间窥伺他慧黠的笑容。当然我们是乐于成为马尔克斯的猎物的,因为等待我们的注定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这个狡猾的小老头,是最可以让人放心的。
  
  无关道德
  马尔克斯这本书,从书名到内容,可以说是“政治不正确”的典范。西班牙原文的书名叫做“Memorias de mis putas tristes”,“puta”是西班牙语中恶毒的骂人话,相当于中文的“婊子”,英译本译作“whore”,也是贴切的。
  下笔之前曾在译名的问题上犯难,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厚颜无耻地求助谷歌,虽然由于当年国内盗版猖獗,马尔克斯一怒之下禁绝了所有作品在中国的版权,但网上五花八门的译名还是不少。大约是受了《艺妓回忆录》的影响,“回忆录”系列的为数最众,有“苦妓回忆录”、“嫖妓回忆录”、“群妓回忆录”等等,也有经过美化文饰貌似港台古装片名的,如“难忘青楼怨女”,经过一番思量,还是用了自己的译名,虽拙劣不堪,且毫无意蕴可言,但勉强还算符合原意。“妓女”一词比不得“puta”的铿锵,也比不得“whore”的生动,接近中性,缺乏力度,然而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去甚远了。
  我们无名的主人公虽无大才,好歹也算是文化名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想应当德高望重,一言一行皆为典范,不想竟以九十高龄眷恋烟花巷温柔乡,竟还非妙龄处女不嫖,竟还谓之“原则”,真真令人发指。不过读者们大可不必气恼,马尔克斯的作品向来无法以道德的尺度衡量,与其说是不道德,不如说是非道德,要享受马尔克斯的艺术和才情,政治正确的尺子暂且收收好吧。更何况年高未必有德,老年人作恶多端的固然少之又少,但是谁能说清楚究竟是主观上清心寡欲还是客观上能力不济呢。
  我们的主人公对熟知的老鸨罗莎·卡巴卡斯开诚布公没有半点羞耻感,但是在公众面前难免要道貌岸然一番的,只是用心良苦却收效甚微。为了掩饰自己真正的目的地,老头对出租车司机谎称要去公墓,这样“他就不会知道我真正要去的是什么地方”,老人家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无奈却被出租车司机一语道破天机,只能感叹一声“阳光下没有Paseo Colon的司机不知道的秘密”。这一段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是老头并非由于嫖妓感到羞耻,而只是因为谎言被揭穿而感到些许窘迫。
  西方评论者喜欢将《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与《洛丽塔》作比较,但是依我的愚见,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之家》与本书的亲缘关系反而更近一些,不仅因为马尔克斯引用《睡美人之家》的开头:“请不要恶作剧,客栈的女人对江口说,请不要把手指塞进睡着的女孩嘴里,也不要做其它类似的事情”作为题记,更因为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但又各异其趣,我们有理由推测马氏在创作《追忆》时受到了《睡美人之家》的启发。
  相比《睡美人之家》的沉重和萧索,《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色调要明快许多。在道德这一问题上,《追忆》处理得也要轻巧很多。在《睡美人之家》中,主人公江口反复忏悔自己的“背德”,不断在“睡美人之家”非人间的乐趣与人间的道德准则之间徘徊挣扎,而《追忆》中的老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却有着令人讶异的坦然。在这里,拉美的奔放与东方的拘谨相映成趣,也体现出两位作家迥异的风格。
  
  关乎爱情,关乎性
  爱与性的密不可分,早已是老生常谈了。有爱无性,有性无爱,有爱有性,不管是哪种形式,爱似乎总是需要借助性来证明自己的完满或是排斥性来证明自己的纯洁。文学中的爱情,性焦虑的程度比现实中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问题上《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也不能例外。虽然按照上述分类方法这个故事要算在有爱无性一类,但是书中的爱与性并非誓不两立,非要拼个你死我活才罢休,相反,性与爱的相互钳制和纠葛成就了这个故事很大一部分魅力。
  现代人在性的问题上日益开放,在爱的问题上却愈发保守,性的泛滥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佐证了爱的金贵。即使是将性作为卖点的《欲望都市》和凭性一举成名的《上海宝贝》,仍在性与爱之间困惑不定。前者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爱情童话,后者则以真爱的破灭(表现为爱人的死亡)惩罚肉体的放纵。
  撇开“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大背景不说,《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可谓浪漫爱情故事的模范。主人公的爱情具备了爱情的所有要素,突如其来,难以名状,盲目,狂热,偏执,嫉妒,自我。在排山倒海的热恋来临之时,爱恋的对象反而无足轻重。我们不知道她真实的名字,我们不知道她的性情,她的喜好,她的感受,从头至尾,她每次出场都在熟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只是主人公脑海中的影像,她的一举一动,我们只能透过主人公的眼睛观望。
  她无疑是美丽的,是生机盎然的,是纯洁的。她皮肤黝黑,一头拳发,指甲富有天然的光泽,浑身无一细小之处不美丽而洁净,她的胸部还未发育,但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她的脚趾像手指一样细长敏感,她有着傲慢的鼻子,热切的嘴唇……这一节看似客观的描写,其实字字关情,读罢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姑娘的嘴唇是厚是薄,眼睛是大是小。这一段的笔法与曹雪芹描摹黛玉相类,写的是一段“态度”,换句话说,是神韵而非形貌。
  姑娘无疑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真正引发老人爱情的,却是她象征的纯洁,美,与生命。
  九十岁生日那天,老人突然感到一种迫切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他打电话给罗沙·卡巴卡斯,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清心寡欲地度过了二十年,对他来说这股突如其来的欲望仿佛是“来自上帝的讯息”。这一节又给老人与姑娘的邂逅笼上了一层宿命论的色彩,这也是爱情的特征之一吧,至少恋爱中的人更愿意相信姻缘天定。
  主人公终身未娶,几十年来流连花街柳巷,与之发生过关系的女性多达514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娼妓,即使不是从业人员也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收了钱。造成这种奇异行径的原因难以查考,或许源于自卑感,或许出于对爱情的恐惧。他其貌不扬,资质平平,生活赋予他的才华和资源都很有限,他也没有奢望更多。在他波澜不惊的生活中,风月场中度过的一个个夜晚成为了仅有的传奇,他也满足于这一次次小小的冒险。然而九十岁生日这一天,从来不识爱情滋味的他却遭遇了一场风暴般的初恋。
  将之看作天意也未尝不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生命的感召吧,这看似了无缺憾的一生终究是遗憾的,因为他没有爱过,或者从没意识到自己爱过。他和生活银货两讫,互不相欠,但却无法建立起任何实在的联系,就如同他和他的女人们。这遗憾促使他拿起电话,而在作此决定的那一刻,爱情已经注定发生了。
  惟有爱情能够将他的一生从荒芜和废墟中拯救出来,惟有爱情能够证明他活着,并且生活过,因了这段迟来的爱情,他过去的九十年有了全新的意义。在这里,爱情并不是生命尽头的慰藉,而成为了生命本身。
  
  衰老的哲学
  《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衰老的历史。
  或许只有老年人才能将衰老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马尔克斯写作这部书的时候七十七岁,已经身患淋巴癌,可以想见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一定融入了许多自己的感怀。
  正当盛年的我们无法理解衰老的全部意义,我们知道几十年以后衰老和死亡必然会降临,但是仅仅知道这个事实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衰老和死亡本身。回头看几十年也许不过弹指一瞬,然而站在这一头张望,却仿佛是无限了。
  主人公四十二岁时,背上的无名疼痛促使他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告诉他这在他这样的年龄是很自然的。
  “这么说来,”他回答道,“不自然的是我的年龄吧。”
  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衰老,不过衰老的进程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并且总是来得比你想象得早,只是人对于衰老的感觉总是慢半拍。最在乎自己容貌的女人或许知道自己的第一道皱纹或是第一根白发何时出现,但是却不能确定衰老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那往往比第一根白发早得多。
  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第一阵莫名但“自然”的疼痛或许会让人大惊失色,但是大多数人总会慢慢学会每天与衰老为伴,学会对衰老的诸多症状视而不见或者不以为意,也许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这就是活着的代价。
  马尔克斯将主人公的年龄设定为九十,而不是七十或八十,想必是有原因的。与七八十的“年轻人”不同,九十岁的主人公早已习惯了衰朽的陪伴,死亡更是近在咫尺,也许真是因为死亡近在咫尺,才使他精神和心灵的重生成为可能。
  七十岁是一道坎,也许可以视为老年的真正界限。《睡美人之家》的主人公江口老人六十七岁,即将加入老年人的行列。但是他一次次地强调他与“七十多岁的老人们”的区别,并且因为客栈的女人将他与“可以放心的客人”混为一谈感到非常不满。随着故事的展开,他甚至屡次想冲破这家客栈的禁忌,用自己作为男性的能力来证明自己与“可以放心的客人”之间的区别。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反复提到江口想这样做是为了“替那些七十多岁的老年人报仇”,事实上,那些七十多岁的老人就是江口自己,几年之后,他也会和这些老人一样成为非男性的,可以放心的客人。对老年的恐惧促使他来到睡美人之家,对老年的恐惧也促使他想要冲破这家的禁忌,也许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之下跨过七十这道坎的吧。
  九十是另一道坎,死亡的迫近让它几乎成为第二次生命的开始。仿佛冬天过去,春天将至,生命奇迹般地进入了下一个轮回。二十年来,主人公与衰老相安无事,无谓的抗争和挣扎已经停止,生命早已归于平静,进入萧索孤寂的寒冬,但是春天却以爱情的形式不期而至了。或许有人将之看作回光返照,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这却是真正的春天。
  平心而论,我更偏爱魔幻的马尔克斯,每一位作家的创作生命都有一个巅峰,马尔克斯巅峰时期的才华成就了《百年孤独》的辉煌,也为他自己设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顶点。我们或许可以说,从《百年孤独》以后,马尔克斯的创作生命也同他的现实生命一样渐渐走向衰晚,《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注定无法超越《百年孤独》,事实上两部作品也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回忆》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它决不是强弩之末,更不是回光返照,而是一杯时间酿成的甘露。
其他文献
一战之后,美国文坛百家争鸣,而此时,身在加州的罗宾逊·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1887-1962)以其冰冷的厌世情结让文学界耳目一新。杰弗斯是诗人,也是剧作家,他的作品《美狄亚》(Medea,1946)、《悲剧之外的塔楼》(The Tower Beyond Tragedy,1950)等都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特立独行的古典悲剧遗产。诗人不相信人性,也不是所谓的人道主义者,他那激情四射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显赫的,美国国内的批评界和读者都公认他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在全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彰显,英国《卫报》曾“开玩笑”说,全世界有许多人将收藏厄普代克的小说作为一种投资。鉴于厄普代克年事已高,等他有一天“休息了”,他的作品将大幅升值,尤其是其处女作首版,如果书上有他的亲笔签名,那么价值就会更高得多。《卫报》的评论虽属玩笑,但也道出了真情,据说,有痴迷厄普代
期刊
六十四  敏感如卢梭,自能了解这本书本质上会让现行制度感到恐慌,他在第二版序言里狡猾地说:“我喜欢想象一对夫妇比肩阅读这个集子,从中找到蓬勃的朝气,彼此扶持共度日常生活,说不定就这样找到使日常生活更有意义的新方法。他们在回味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时,怎么可能不想要起而效尤这样甜蜜的榜样?”  如其所愿,制度对之不加干涉,制度对所有的那些任“爱情”泛滥的书籍任其泛滥,这种泛滥的结果是人们再也无法轻易为“
期刊
译:袁洪庚  文:[美]爱德华·霍奇    看着一个女孩把一枚硬币丢进广场喷泉中,皮特·霍布金斯想到了这个主意。他总是时刻在留意发财的路子,不过这类思路也越来越难发掘出来。此刻,他的视线由喷泉向上移至中央钻石店敞开的窗子,他认为自己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于是他走到广场另一端的电话亭里给约翰尼·斯图普打电话。约翰尼是皮特所认识的人中最最经典的花花公子。他穿着非常时髦,每次走进商店都会令店员们争先
期刊
译:姜向明  文:[比利时]迈克尔·吉布森    云, 多姿多彩的云……    奥迪隆·雷东(1840-1916)这个名字会让人想到一幅幅神秘的画作,充满奇异又强烈的色彩。光洁的粉彩中一朵大红的罂粟花赫然在目,周围只有一团花束的黑暗轮廓,《向达·芬奇致敬》凭借它那随意的风格与让人难忘的色彩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大师的风采。雷东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黑白的——炭笔画与石版画刻画出无数阴沉的形象,有时奇异,
期刊
译:韦春晓  文:【美】乔·哈根(Joe Hagan)    《时代》杂志的最近三任执行主编曾经是好朋友,也同属一个精英俱乐部。然而,目前在任的这位却被指责为想要掀翻整个俱乐部。    理查德·斯登格尔卸下外衣,摞起袖子,像在准备一场政治演说。他身材高大,英俊,但有些苍白,咧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位新任主编面前,满满地坐着一百位前任编辑、出版商和杂志的资深摄影师。大多数人已是满头白发,有些是秃顶,
期刊
译 姜向明 文 [比利时]马赛尔-帕克特    ※成长于黑土地    1898年11月21日,勒内·马格利特出生于比利时的一个不知名的地区。这个人为造作的地区常年处在两个不同民族的矛盾与冲突中,北面是说荷兰方言的佛兰芒人,他们大多信天主教,南面是讲法语方言的瓦龙人,这个民族总有点叛逆的味道,所以大部分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这两个在精神上如此格格不入的民族寄居在一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它们之间的分歧
期刊
译 尹 月 文 [日]远藤周作    甜梦    “狐狸庵”自述  人们常问我为何自号“狐狸庵”。因为自取别号总须选用些高尚雅致的字眼,而“狐”、“狸”二兽生性均以愚人为乐,将其称谓叠用未免有失体面,以此为号实在叫人难以索解。  其实取这雅号的缘由殊无可怪。很久以前,我为某杂志撰写连载随笔时,为专栏题名伤透脑筋。思虑良多仍难觅好名之余,我一面用关西方言念叨着:“这样下去可不成哪!”一面信笔将其发音
期刊
译/刘俐  文/[美] 约翰·厄普代克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作品里,大量地描写了爱,把爱说成是一种劫数,一种鬼魂附体,一种一旦染上就难再痊愈的疾病。身受其苦的常常是一个年长的男子和一个年轻得差不多还是个孩子的女人。在《百年孤独》(1967年;英译本1970年)里,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光顾了一个年幼的妓女:  那个十几岁的黑白混血儿,露着她那小荡妇的乳头,赤裸地躺在床上。在奥雷连诺之前
期刊
对于那些曾经喜欢过博尔赫斯的文青来说,有谁不知道马黛茶呢?  翻开大陆出版最早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本博尔赫斯的小说集,由王央乐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那本装帧简洁的小书,打头第一篇就是《玫瑰色街角的人》,而在这篇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小混混们好勇斗狠的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里,就出现了马黛茶。在小说中,黑社会老大,“屠夫”弗兰西斯科·雷亚尔离开自己的地盘前来胡利亚的舞厅向该地的老大“神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