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军队时隔22年重返菲律宾,随着美国军舰的再次抵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自动找上了门——上万的“美亚混血儿儿”寄希望于美国军方,希望他们能够提供信息帮助找到自己的生父,整整22年过去了,这代美亚混血儿儿成为了被遗忘的一代。
玛丽·简·斯蒂芬住在一间简陋破旧的小房子里,除了她,住在这里的还有她的3个孩子和3个外孙。两张超宽的床垫拼在一起构成了所有人的卧室,这间房子里还有一个火炉、一张沙发和一部电视。
她曾在美军马尼拉基地以北的“红灯区”酒吧工作,该美军基地建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现在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照顾外孙们身上。她的儿女收入菲薄,仅够全家维持基本生存。
在二十多年前,成百上千的美国服役军人在美军驻地附近“花天酒地”,这为当地经济贡献了不少,也带来了麻烦,越南、韩国和菲律宾都是留有美军“印记”的区域。
美国大兵们与当地女性“密切往来”,就像玛丽·简,她们与大兵发生了关系。
“当你见到他们,你会错以为爱情来了并希望关系长久,但是当大兵们离开了,一切都变了。”41岁的玛丽·简说完陷入了沉思。
她的每个小孩都有可能有不同的爸爸,但爸爸们一定是美国军人。
相反的态度
目前估算的在菲律宾的美亚混血儿超过20万人,他们都曾试图找到自己的生父,身份问题影响了足足几代人。
这些美亚混血儿大多居住在安格拉斯和安龙加珀,这两个小镇都靠近美军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
玛丽·简·斯蒂芬斯同样也是菲律宾女性与美国军人结合的“产物”,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我的父亲是名非洲裔美国人,我的母亲之前在酒吧后巷工作,正是在后巷里他们两个相遇了。”玛丽·简说着父母的片段信息。
“他们曾同居了一阵,但来自外祖母的压力他们最后不得不分开,我的父亲离开了菲律宾。”
“在我10岁或11岁的时候,我曾尝试去寻找父亲,但因为我并不知道他的中间名字,几乎无法找到他的消息。”
美亚混血群体在社会上受到了相当多的歧视,他们被认为是非法的、混种族的或妓女的孩子。
许多被遗弃的小孩都跟他们的妈妈生活,这些单亲妈妈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小孩不受歧视地成长。
“赤贫”
美亚混血儿和他们的母亲在贫困中度过了数十年,一些无力抚养孩子的母亲最终只能选择将孩子送给亲戚或找养父母。
专门关注美亚混血儿问题的菲律宾美亚混血儿研究机构给出了一份2010年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赤贫”,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失业、无家可归、酗酒、吸毒和家庭暴力,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无法找到他们的父亲的社会孤立自卑群体。
美亚混血儿童一直遭受着不平等对待,根据一项评估,1/4的美亚混血儿是非洲裔美国人的后代,他们的处境更为艰难。
肤色问题成为了阻碍美亚混血儿求职的主要原因。
“在其他人眼中我是非洲裔美国人的后代让我感到很大压力,”23岁的阿什利·戴斯卡里尔感到生活不易,“人们很容易因为你的肤色而拒绝你的求职”。
对于玛丽·简来说,这个问题是一样困难的,她们常遇到不友善的人冲着她们喊难听的名字。
正因为生活的不易,让很多美亚混血儿梦想着能够找到自己的父亲,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对寻找的结果感到失望。即使他们找到了一丝线索,对于他们的父亲来说,愿不愿意承认和负起父亲的责任又是另一大难题。
20岁的克里斯汀·杰克逊是数万美亚混血儿中的幸运儿,她找到了她的父亲。
克里斯汀的母亲爱娜在20岁时遇到了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美国军人,这位美国军人正是克里斯汀的父亲,他随军来到菲律宾,完成役期后回到了美国,留下了怀孕的爱娜。
17岁时,克里斯汀开始通过互联网寻找她的父亲,她在著名社交网站“脸谱”留下了她所知道的关于父亲的消息。
“我在发布信息后,不太敢每天登陆去看更新,我害怕看到令人失望的消息”,她回忆到。
“那之后的一天,我的朋友告诉我该去脸谱网页看看新回复,我的父亲看到消息回复了我,他希望了解我的生活并保持联系。”克里斯汀开心地说到。
尽管存在美亚混血儿的问题,美国法律并未对他们有任何照顾。
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在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出生的美亚混血儿给予优先移民的身份,但未包括菲律宾。
这种情况下,菲律宾的美亚混血儿只有在未满18岁时被他们的父亲认领才能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自美军驻菲律宾基地关闭超过20年,菲律宾的美亚混血儿大多都超过了18岁,已经失去了成为美国公民的资格。
历史重演
美军基地的重启并不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
美军位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在一次火山爆发中设施遭到了破坏。
美军将重返菲律宾的消息让很多民众聚集在马尼拉美国大使馆外,他们喊着“反对暴力、反对殖民主义”的口号,美国希望在菲律宾再次建立“支点”的愿望遭到了质疑。
与二十多年前一样,美军驻菲律宾的基地不是永久的,驻兵数量也不会特别多。
菲律宾人担心,一旦美国军人回来,新一轮美亚混血儿儿婴儿诞生潮又将到来。
“美国军队撤离菲律宾已经22年了,”菲律宾美亚混血儿竞选团队表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亲生父亲。如今,美国军队重返菲律宾,又将有相当多数量跟我们一样身份的婴儿等待出生,这是一件让人觉得可怕的事情。”(宁良凌编译自英国广播新闻网)
玛丽·简·斯蒂芬住在一间简陋破旧的小房子里,除了她,住在这里的还有她的3个孩子和3个外孙。两张超宽的床垫拼在一起构成了所有人的卧室,这间房子里还有一个火炉、一张沙发和一部电视。
她曾在美军马尼拉基地以北的“红灯区”酒吧工作,该美军基地建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现在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照顾外孙们身上。她的儿女收入菲薄,仅够全家维持基本生存。
在二十多年前,成百上千的美国服役军人在美军驻地附近“花天酒地”,这为当地经济贡献了不少,也带来了麻烦,越南、韩国和菲律宾都是留有美军“印记”的区域。
美国大兵们与当地女性“密切往来”,就像玛丽·简,她们与大兵发生了关系。
“当你见到他们,你会错以为爱情来了并希望关系长久,但是当大兵们离开了,一切都变了。”41岁的玛丽·简说完陷入了沉思。
她的每个小孩都有可能有不同的爸爸,但爸爸们一定是美国军人。
相反的态度
目前估算的在菲律宾的美亚混血儿超过20万人,他们都曾试图找到自己的生父,身份问题影响了足足几代人。
这些美亚混血儿大多居住在安格拉斯和安龙加珀,这两个小镇都靠近美军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
玛丽·简·斯蒂芬斯同样也是菲律宾女性与美国军人结合的“产物”,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我的父亲是名非洲裔美国人,我的母亲之前在酒吧后巷工作,正是在后巷里他们两个相遇了。”玛丽·简说着父母的片段信息。
“他们曾同居了一阵,但来自外祖母的压力他们最后不得不分开,我的父亲离开了菲律宾。”
“在我10岁或11岁的时候,我曾尝试去寻找父亲,但因为我并不知道他的中间名字,几乎无法找到他的消息。”
美亚混血群体在社会上受到了相当多的歧视,他们被认为是非法的、混种族的或妓女的孩子。
许多被遗弃的小孩都跟他们的妈妈生活,这些单亲妈妈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小孩不受歧视地成长。
“赤贫”
美亚混血儿和他们的母亲在贫困中度过了数十年,一些无力抚养孩子的母亲最终只能选择将孩子送给亲戚或找养父母。
专门关注美亚混血儿问题的菲律宾美亚混血儿研究机构给出了一份2010年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赤贫”,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失业、无家可归、酗酒、吸毒和家庭暴力,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无法找到他们的父亲的社会孤立自卑群体。
美亚混血儿童一直遭受着不平等对待,根据一项评估,1/4的美亚混血儿是非洲裔美国人的后代,他们的处境更为艰难。
肤色问题成为了阻碍美亚混血儿求职的主要原因。
“在其他人眼中我是非洲裔美国人的后代让我感到很大压力,”23岁的阿什利·戴斯卡里尔感到生活不易,“人们很容易因为你的肤色而拒绝你的求职”。
对于玛丽·简来说,这个问题是一样困难的,她们常遇到不友善的人冲着她们喊难听的名字。
正因为生活的不易,让很多美亚混血儿梦想着能够找到自己的父亲,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对寻找的结果感到失望。即使他们找到了一丝线索,对于他们的父亲来说,愿不愿意承认和负起父亲的责任又是另一大难题。
20岁的克里斯汀·杰克逊是数万美亚混血儿中的幸运儿,她找到了她的父亲。
克里斯汀的母亲爱娜在20岁时遇到了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美国军人,这位美国军人正是克里斯汀的父亲,他随军来到菲律宾,完成役期后回到了美国,留下了怀孕的爱娜。
17岁时,克里斯汀开始通过互联网寻找她的父亲,她在著名社交网站“脸谱”留下了她所知道的关于父亲的消息。
“我在发布信息后,不太敢每天登陆去看更新,我害怕看到令人失望的消息”,她回忆到。
“那之后的一天,我的朋友告诉我该去脸谱网页看看新回复,我的父亲看到消息回复了我,他希望了解我的生活并保持联系。”克里斯汀开心地说到。
尽管存在美亚混血儿的问题,美国法律并未对他们有任何照顾。
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在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出生的美亚混血儿给予优先移民的身份,但未包括菲律宾。
这种情况下,菲律宾的美亚混血儿只有在未满18岁时被他们的父亲认领才能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自美军驻菲律宾基地关闭超过20年,菲律宾的美亚混血儿大多都超过了18岁,已经失去了成为美国公民的资格。
历史重演
美军基地的重启并不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
美军位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在一次火山爆发中设施遭到了破坏。
美军将重返菲律宾的消息让很多民众聚集在马尼拉美国大使馆外,他们喊着“反对暴力、反对殖民主义”的口号,美国希望在菲律宾再次建立“支点”的愿望遭到了质疑。
与二十多年前一样,美军驻菲律宾的基地不是永久的,驻兵数量也不会特别多。
菲律宾人担心,一旦美国军人回来,新一轮美亚混血儿儿婴儿诞生潮又将到来。
“美国军队撤离菲律宾已经22年了,”菲律宾美亚混血儿竞选团队表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亲生父亲。如今,美国军队重返菲律宾,又将有相当多数量跟我们一样身份的婴儿等待出生,这是一件让人觉得可怕的事情。”(宁良凌编译自英国广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