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g199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杨梅果实在0℃下分别用0、1、5和10ìl·L-1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15h后,分别在0和20℃下贮藏。结果表明,杨梅果实经1-MCP处理后,0℃下可保鲜13d,20℃下可保鲜5d。1-MCP对0
目的通过研究地膜(PM)和秸秆(SM)覆盖土壤肥力效应的特点,为二者的选择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和秸秆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和微生物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和利用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种智力资源。文章在分析高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地位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通
文章对国外阅读活动状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国外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有阅读危机与障碍、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频率的改变等。各国采取的促进阅读的措施包括阅读调查与评估、政府
目的优选金荞麦中有效成分表儿茶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表儿茶素,以干膏得率和表儿茶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工艺为药材
药用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内生放线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内生放线菌可产生和宿主植物相同或
多孔金属有机骨架(MOFs)或配位聚合物(PCPs)是当前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是指由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或簇通过“自组装”作用而形成的高度规整且无限扩展结构的一类配位
<正> 为了对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本刊设计并发放了“中国产业政策实证研究调查问卷”。由于本项问卷调查的特殊性(涉及层面较高的政策领域的问题)
<正> 堆肥的主要原料为蒿秆、杂草、绿肥、落叶、畜粪、粘土等,再加以尿溺粪水堆置于地面或坑内,经过高温酦酵腐熟后即成为肥料,这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农村普遍采用的一种肥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