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是在王秀槐老师的讲座——《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启发下完成的。对照着王老师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对康德《永久和评论》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教学组织,必须有教与学的深刻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史;课堂教学互动;永久和评论
2014年11月18日-24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到云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云南省高校2014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有幸聆听了多位教学名师的授课,并与同行们有了较为深入的教学交流,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王秀槐老师的《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更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撞击。王老师在讲座中说,有效教学的基础是了解自己的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她说根据她的研究凡是有效的教学都有一个共通性,即都可以分成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1、Bridge-in(暖身、导言),帮助学生专注或连接即将要介绍的内容;2、Leaning Objectives(学习目标),;3、Pre-assessment(先测);4、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5、Post-assessment(后测);6、Summary/Closure(摘要/总结),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就是BLPPPS教学模块。她说,在BOPPPS教学模块中, Practicipatory Learning模块,是一个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最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励学习者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出学习者强烈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表达个人独立见解的勇气和信心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式学习,注重课堂教学互动。王老师的讲座引起了我对自己本学期担任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
一、《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互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教研组安排,《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被指定为本学期“读写议”实践课程,教研组要求我选取其中某个政治思想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中的某个篇章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由于在《西方哲学史》课上,我已经选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于是为了教学的连续性,我就對应的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选定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的规划》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当然,选择康德的《永久和平论》除了这方面的考虑外,更因为《永久和平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个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康德重新审视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突出了二者协调一致的方面,扭转了马基雅弗利以来政治与道德割裂的政治思想倾向。在康德之前,站在近代政治思想入口的马基雅维利就因为其对政治与道德的区分而被认为是近代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原则与道德原则不可能完全一致,政治行动必须具有独立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权力的获取、维持与增强。当然,从根本上看,马基雅弗利也并不希望造成道德与政治的永久性分裂,但他坚信,特别是在一个混乱失序的国度,首先必须满足政治要求,然后再关心道德的问题。无论如何,毕竟政治与道德是可以被分开来考虑的。这样一种思想方式,使马基雅弗利在事实上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与哲学,以及宗教的领域中独立出来,获得了其自身的地位。”[1]199与之相对,康德认为“道德之神并不向暴力的监护人朱庇特投降,因为甚至朱庇特也服从命运。”“如果政治说:‘你们要像蛇一样的狡黠’,道德就会以限制条件的方式补充道:‘也要像鸽子一样的无害’。如果这两者不能共存于一条诫命之中,那么在政治与道德之间就确实有分歧。但如果两者注定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认为它们相互反对就是荒谬的,怎样解决这样一个冲突的问题甚至也不能被当作一个精神上的操练。哎,说‘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确实体现了一种多次被实践所反对的理论。然而,同样的理论命题‘诚实比任何政策都要好’则不容易招致任何反对,它确实是无论什么样的政策都不可分割的条件。”[2]111因此,政治与道德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协调一致的。
第二,为彻底结束国与国之间的的战争和纷争,康德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想。康德的时代,是主权国家开始形成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战争和冲突基本上不再发生在国家内部,而主要是一个主权国家和另一个主权国家之间的敌对状态。因此,如何在国家之间结束这种敌对状态,实现欧洲的整体和平的问题,便摆在了康德面前。而这样的问题,在洛克等人的思想里,还表现的不是那么迫切。因为洛克等人的思想,还主要是集中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关注的自由、财产和生命权利问题,这样的问题虽然具有普遍性,但落实到如何在国与国之间建构和平的问题,这样的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助益,故,此时,康德所提出的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架构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康德不仅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想,而且提出了构建永久和平的具体策略。康德认为永久和平的实现,首先,要求签订和平条款的国家必须实行代议制共和制。康德很注重政府的形式,他认为政府的形式,只有两种,不是代议制共和制就是专制,而不论国家的主权形式如何。康德的代议制共和制指的是执行权与立法权分离的政治原则,相反,专制是指法律的制定及其随意的执行都操之于一个权力,只是在统治者把人民的意志看做自己的私人意志的情况下,这个权力才反应人民的意志。[2]87代议制共和制能够有效地制止战争,而专制则有可能为了君主一个人的好恶而把国家任意地拖入战争。第二,国家间的和平被一系列政治条款保证,这些条款包括六个先决条款、三项正式条款和两个补充条款。
为此,我的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课堂教学互动,主要就是围绕康德的政治论文《永久和平论》的教学展开。具体的课堂教学,在本学期分四次课进行: 第一次课,布置《永久和平论》的阅读任务,要求同学们在下次课堂上,根据自己所搜集和整理的文献材料,由同学们主讲,谈谈《永久和平论》提出的背景及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目的是通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交代为什么选择《永久和平论》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读写议”实践教学对象,澄清同学们对任课教师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同学们阅读和教师讲解对象的怀疑,使同学们重视对康德这篇政治论文的阅读。
第二次课,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带着这四个问题同学们进入到《永久和平论》的阅读。因为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很大,也很难,个人在短时间内对这四个问题都进行思考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班上40名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协商选择四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回答对象。每组选取一位同学根据每组课下阅读和思考的结果作集中陈述,另选取两位同学做补充发言。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自由地对非本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组对其所回答的问题做自己的点评。根据发言的结果,给予发言同学和本组同学做适当的加分。问题回答时间两周后的课堂上进行。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个问题是:1、什么是永久和平?康德永久和平的论证方式?2、康德永久和平实现的途径?3、康德永久和平观点下的政治与道德的关系?4、你若是康德,你如何为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辩护?
第三次课,组织回答问题,根据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做出教师自己的回应,以便引起同学们更深入地思考。
第四次课,把同学们的回答和教师的观点,通过回归文本的方式,通过文本进行验证。目的是:告诉同学们任何的诠释必须来自文本、通过文本来检验。学术探索切忌天马行空,一切都必须依文本而行,傍文本而居。最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教师的讲解,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读后感。读后感严禁抄袭,要有自己的真实感想,不要怕错,只要言之有物、论证有据就行。读后感,11月底交给任课教师。
二、《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互动的反思
本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反思是依据王秀槐老师的讲座《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中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进行的。对照着王老师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我发现我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的《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基本上契合了王老师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整个的《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有Bridge-in、有Leaning Objectives,也有Practicipatory Learning和Post-assessment、Summary/Closure,尤其是在Practicipatory Learning教学模块方面做得最好。
王老师在讲座中认为,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教学)是BOPPPS教學模块理念的精髓,是一个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Practicipatory Learning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注意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譬如,提问、分组讨论、游戏竞赛、头脑风暴、合作学习、项目制作和随堂测评/实时回馈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一言堂,课堂由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向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性场所转变。
对照着王秀槐老师所讲到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参与式教学策略,我发现我在《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在运用Practicipatory Learning,并且综合使用了提问、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参与式学习策略。通过这些参与式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学效果正像王老师所预言的十分明显。
第一、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告别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面对一个陌生文本,学生往往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但教师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切忌填鸭式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毕竟在这个“滑时代”能够用网络搜集和整理材料,进行系统的综合才是一个学生真正必须具备的研究能力。
第二、对于文本的阅读,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协调合作攻克难题的能力。《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思想家的文本一般都比较艰深,文本中的问题甚至还涉及到文本之外的许多方面,拿《永久和平论》来说,就要涉及康德提出“永久和平”的思想背景、康德论证永久和平的方式等等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靠现在学生的基础是很难思想到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的,而借助于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他们就可以集思广益把问题想得比一个人时尽可能地全面,从而更有利于教师问题的解决,同时丰富和启发同学们的个人思维。
第三、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引向文本本身来寻求验证,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诠释文本的方法。学生的回答可能来自网络和其他研究性文章而并非个人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他们的回答,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受到文本本身的支持,即使来自文本,由于对文本本身的阅读不够认真,完全是照搬其他研究文献,对于文本中的出处未必有一个亲身熟识,引导学生的回答到文本中寻找支持,可以让学生学到诠释本的方法。这样的话,即使他们从别处照搬的答案,也因为与文本的统一,而变得真切鲜活,从而激发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和剖析文本的思辨能力。
第四、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回馈、点评,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和思想的理解。在《永久和平论》的教学中,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把教师的理解及时反馈给同学,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气氛和激活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对问题的回答,囿于个人的学识和阅历,即使集思广益,也带有自己作为学生的烙印,总是没有一个长久熟悉这门课程和思想家思想的老师看问题透彻和表达系统、富于逻辑和条理性,因此,教师的回馈和点评,尤其能够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记,有助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和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王秀槐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有效的教学组织,必须有教与学的深刻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互动方面多思考、多下功夫,这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
参考文献: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德)康德.康德政治著作选[M].金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闫 伟(1982-),男,河南商丘人,哲学硕士,保山学院政治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哲学、现象学。
戴铁军(1977—),男,湖南双峰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史;课堂教学互动;永久和评论
2014年11月18日-24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到云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云南省高校2014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有幸聆听了多位教学名师的授课,并与同行们有了较为深入的教学交流,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王秀槐老师的《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更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撞击。王老师在讲座中说,有效教学的基础是了解自己的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她说根据她的研究凡是有效的教学都有一个共通性,即都可以分成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1、Bridge-in(暖身、导言),帮助学生专注或连接即将要介绍的内容;2、Leaning Objectives(学习目标),;3、Pre-assessment(先测);4、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5、Post-assessment(后测);6、Summary/Closure(摘要/总结),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就是BLPPPS教学模块。她说,在BOPPPS教学模块中, Practicipatory Learning模块,是一个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最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励学习者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出学习者强烈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表达个人独立见解的勇气和信心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式学习,注重课堂教学互动。王老师的讲座引起了我对自己本学期担任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
一、《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互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教研组安排,《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被指定为本学期“读写议”实践课程,教研组要求我选取其中某个政治思想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中的某个篇章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由于在《西方哲学史》课上,我已经选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于是为了教学的连续性,我就對应的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选定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的规划》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当然,选择康德的《永久和平论》除了这方面的考虑外,更因为《永久和平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个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康德重新审视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突出了二者协调一致的方面,扭转了马基雅弗利以来政治与道德割裂的政治思想倾向。在康德之前,站在近代政治思想入口的马基雅维利就因为其对政治与道德的区分而被认为是近代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原则与道德原则不可能完全一致,政治行动必须具有独立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权力的获取、维持与增强。当然,从根本上看,马基雅弗利也并不希望造成道德与政治的永久性分裂,但他坚信,特别是在一个混乱失序的国度,首先必须满足政治要求,然后再关心道德的问题。无论如何,毕竟政治与道德是可以被分开来考虑的。这样一种思想方式,使马基雅弗利在事实上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与哲学,以及宗教的领域中独立出来,获得了其自身的地位。”[1]199与之相对,康德认为“道德之神并不向暴力的监护人朱庇特投降,因为甚至朱庇特也服从命运。”“如果政治说:‘你们要像蛇一样的狡黠’,道德就会以限制条件的方式补充道:‘也要像鸽子一样的无害’。如果这两者不能共存于一条诫命之中,那么在政治与道德之间就确实有分歧。但如果两者注定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认为它们相互反对就是荒谬的,怎样解决这样一个冲突的问题甚至也不能被当作一个精神上的操练。哎,说‘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确实体现了一种多次被实践所反对的理论。然而,同样的理论命题‘诚实比任何政策都要好’则不容易招致任何反对,它确实是无论什么样的政策都不可分割的条件。”[2]111因此,政治与道德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协调一致的。
第二,为彻底结束国与国之间的的战争和纷争,康德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想。康德的时代,是主权国家开始形成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战争和冲突基本上不再发生在国家内部,而主要是一个主权国家和另一个主权国家之间的敌对状态。因此,如何在国家之间结束这种敌对状态,实现欧洲的整体和平的问题,便摆在了康德面前。而这样的问题,在洛克等人的思想里,还表现的不是那么迫切。因为洛克等人的思想,还主要是集中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关注的自由、财产和生命权利问题,这样的问题虽然具有普遍性,但落实到如何在国与国之间建构和平的问题,这样的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助益,故,此时,康德所提出的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架构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康德不仅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想,而且提出了构建永久和平的具体策略。康德认为永久和平的实现,首先,要求签订和平条款的国家必须实行代议制共和制。康德很注重政府的形式,他认为政府的形式,只有两种,不是代议制共和制就是专制,而不论国家的主权形式如何。康德的代议制共和制指的是执行权与立法权分离的政治原则,相反,专制是指法律的制定及其随意的执行都操之于一个权力,只是在统治者把人民的意志看做自己的私人意志的情况下,这个权力才反应人民的意志。[2]87代议制共和制能够有效地制止战争,而专制则有可能为了君主一个人的好恶而把国家任意地拖入战争。第二,国家间的和平被一系列政治条款保证,这些条款包括六个先决条款、三项正式条款和两个补充条款。
为此,我的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课堂教学互动,主要就是围绕康德的政治论文《永久和平论》的教学展开。具体的课堂教学,在本学期分四次课进行: 第一次课,布置《永久和平论》的阅读任务,要求同学们在下次课堂上,根据自己所搜集和整理的文献材料,由同学们主讲,谈谈《永久和平论》提出的背景及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目的是通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交代为什么选择《永久和平论》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读写议”实践教学对象,澄清同学们对任课教师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同学们阅读和教师讲解对象的怀疑,使同学们重视对康德这篇政治论文的阅读。
第二次课,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带着这四个问题同学们进入到《永久和平论》的阅读。因为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很大,也很难,个人在短时间内对这四个问题都进行思考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班上40名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协商选择四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回答对象。每组选取一位同学根据每组课下阅读和思考的结果作集中陈述,另选取两位同学做补充发言。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自由地对非本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组对其所回答的问题做自己的点评。根据发言的结果,给予发言同学和本组同学做适当的加分。问题回答时间两周后的课堂上进行。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个问题是:1、什么是永久和平?康德永久和平的论证方式?2、康德永久和平实现的途径?3、康德永久和平观点下的政治与道德的关系?4、你若是康德,你如何为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辩护?
第三次课,组织回答问题,根据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做出教师自己的回应,以便引起同学们更深入地思考。
第四次课,把同学们的回答和教师的观点,通过回归文本的方式,通过文本进行验证。目的是:告诉同学们任何的诠释必须来自文本、通过文本来检验。学术探索切忌天马行空,一切都必须依文本而行,傍文本而居。最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教师的讲解,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读后感。读后感严禁抄袭,要有自己的真实感想,不要怕错,只要言之有物、论证有据就行。读后感,11月底交给任课教师。
二、《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互动的反思
本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反思是依据王秀槐老师的讲座《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中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进行的。对照着王老师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我发现我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的《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基本上契合了王老师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整个的《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有Bridge-in、有Leaning Objectives,也有Practicipatory Learning和Post-assessment、Summary/Closure,尤其是在Practicipatory Learning教学模块方面做得最好。
王老师在讲座中认为,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教学)是BOPPPS教學模块理念的精髓,是一个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Practicipatory Learning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注意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譬如,提问、分组讨论、游戏竞赛、头脑风暴、合作学习、项目制作和随堂测评/实时回馈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一言堂,课堂由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向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性场所转变。
对照着王秀槐老师所讲到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参与式教学策略,我发现我在《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在运用Practicipatory Learning,并且综合使用了提问、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参与式学习策略。通过这些参与式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学效果正像王老师所预言的十分明显。
第一、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告别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面对一个陌生文本,学生往往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但教师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切忌填鸭式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毕竟在这个“滑时代”能够用网络搜集和整理材料,进行系统的综合才是一个学生真正必须具备的研究能力。
第二、对于文本的阅读,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协调合作攻克难题的能力。《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思想家的文本一般都比较艰深,文本中的问题甚至还涉及到文本之外的许多方面,拿《永久和平论》来说,就要涉及康德提出“永久和平”的思想背景、康德论证永久和平的方式等等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靠现在学生的基础是很难思想到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的,而借助于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他们就可以集思广益把问题想得比一个人时尽可能地全面,从而更有利于教师问题的解决,同时丰富和启发同学们的个人思维。
第三、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引向文本本身来寻求验证,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诠释文本的方法。学生的回答可能来自网络和其他研究性文章而并非个人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他们的回答,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受到文本本身的支持,即使来自文本,由于对文本本身的阅读不够认真,完全是照搬其他研究文献,对于文本中的出处未必有一个亲身熟识,引导学生的回答到文本中寻找支持,可以让学生学到诠释本的方法。这样的话,即使他们从别处照搬的答案,也因为与文本的统一,而变得真切鲜活,从而激发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和剖析文本的思辨能力。
第四、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回馈、点评,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和思想的理解。在《永久和平论》的教学中,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把教师的理解及时反馈给同学,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气氛和激活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对问题的回答,囿于个人的学识和阅历,即使集思广益,也带有自己作为学生的烙印,总是没有一个长久熟悉这门课程和思想家思想的老师看问题透彻和表达系统、富于逻辑和条理性,因此,教师的回馈和点评,尤其能够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记,有助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和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王秀槐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有效的教学组织,必须有教与学的深刻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互动方面多思考、多下功夫,这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
参考文献: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德)康德.康德政治著作选[M].金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闫 伟(1982-),男,河南商丘人,哲学硕士,保山学院政治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哲学、现象学。
戴铁军(1977—),男,湖南双峰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