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在博士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博士后创新型人才,对于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术交流可以启发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健全学生道德人格,在博士后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搭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博士后 学术交流 创新能力
  
  一、培养博士后创新能力的迫切性
  1985年—2010年,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80661人,出站46818人(《博士后工作统计资料(1985-2010)》)。现已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有24位当选为两院院士,许多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7万人,占当年全国毕业博士总数的20%以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引进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达到30%。
  古人云:“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我国在充分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目前,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矛盾突出,呈典型的“矮胖型”金字塔结构。[1]博士后处于人才资源金字塔的塔尖,是自主创新的积极实践者,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提高博士后创新能力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要求。但博士后培养质量总体表现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博士后倾向于把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简单地移植到自己的论文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自己对论文课题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另外,有些博士后在学术上出现浮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惜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如2007年,浙大博士后翟昕发表的《液氮发动机循环分析》一文被举报系抄袭,被博管办退站(博管办[2007]6号)。
  造成博士后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重使用轻培养,有些设站单位和导师,把博士后当成高级打工者,博士后进站后完成合作导师规定好的研究内容,发表文章达到学校自己制定的出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出站即可,没有重视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培养;博士后进站时的动机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部分人做博士后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子女的户口问题,这种现象在北京和上海这种大城市较为突出。有的把从事博士后研究当成“跳板”或者“荣誉”, 没有把精力放在博士后的科研工作上;经过本科、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习,博士后在专业领域已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但是有些人研究的面越来越窄,局限于一个学科的一个方面,造成思想僵化,难以深入广泛地研究大的问题,难以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二、学术交流在博士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贵在创新,创新重在交流。交流是学术的生命线,学术交流是培养博士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学术交流有利于切磋质疑,启发创新思维。
  学术交流是博士后互相切磋质疑,启发创新思维的场所。古人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把怀疑和批判精神视为科学的生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催化剂。数学大师丘成桐说:“科学研究经常遇到困难,90%以上的时间都遇到思路上的困难,使科学研究难以为继。此时交流思想,可以打开思路,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怀疑和质疑的前提下,通过学术交流获得创新源泉和科学真理。”学术交流对产生创新性科学成果至关重要。调查发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创造性思维50%以上得益于学术交流,特别是无拘束的学术交流。[2]学术交流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3]博士后通过学术年会、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聚会形式,以及学报、通报、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切磋质疑、互相启迪,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更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自己研究中久攻不破的问题因为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迎刃而解。学术观点、学术结论受到质疑时,在批评与反批评、挑战与应战的学术争鸣中,博士后的科研理论得到锤炼,学术创造力可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博士后在学术交流中不仅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获得新思想。
  (二)学术交流有利于获得同行认可,实现自我价值。
  学术交流是博士后获得同行认可、提高自我水平的过程。同行评价和同行认可是国际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标准。国际上的专家历来十分重视与同行的交流、同行的认可及自己在同行中的声誉。科尔兄弟对科学界的社会分层问题研究后认为,科学家所拥有的主要“财富”不是由金钱、财富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社会同行对他所作贡献的承认。[4]博士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主要目的之一是科研成果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在学术交流中,博士后的科研成果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认可后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进一步成功,达到“优势累积效应”和“马太效应”。
  (三)学术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博士后创新能力培养必需的土壤。英国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不仅完成了DNA结构模型,还造就了12个诺贝尔奖,成为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著名研究机构。他们认为真正激动人心的原创性科学,通常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产生。[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学术环境要依靠学术交流的支撑。学术交流不仅是承载学术观点的容器,将学术观点集中展现,而且是不同学术观点的“孵化器”或者“振荡器”,是观点的碰撞和信息的整合,是一个不断“淘沙”、发现真理的过程。[6]学术交流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对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术交流,博士后不仅可以达成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共识,充实科学的人文底蕴,塑造健全的学术道德人格,而且在崇尚学术、敢于批判、寬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中,可以形成不唯上、不唯书、不俱权威、敢于超越前人的学术风格,具有探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勇气,自觉将科研创新作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四)学术交流有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科学还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活动的时期,许多发明和创造可能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科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单个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例如如何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愈来愈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成为时代的课题,要求跨国界的科学共同体通力合作。爱因斯坦说:“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科学是,而且永远是国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上世纪60年代我国几十位化学家共同努力,完成了含有51个氨基酸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7]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博士后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具有良好群体意识的博士后,在学术讨论会上,能充分尊重不同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修正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在学术交流中加深博士后和导师之间、博士后之间的感情,培养博士后团队精神和联合攻关能力。
  三、学术交流的内容与形式
  (一)学术交流会。
  设站单位应设立博士后参加会议基金,和合作导师共同资助博士后出国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国内国际会议。设站单位定期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专家介绍该学科及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聆听这种学术报告,不仅可以使博士后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博士后的专业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合作导师可以不定期地举行学术团队专题讨论会,围绕一个特定的学术问题,博士后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观点。学术论坛既是学术交流展示的舞台,又是大家彼此沟通交流的场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或思维方式的平台。通过学术论坛结交新的朋友,接触新的领域,激发新的灵感。我校已经举办的诸如“法学”“计算机学”“农学”“经济管理学”“社会学”“药学”等学科的博士后论坛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论坛举办过程中采取征集论文、特邀报告、专家座谈、墙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各学科博士后的科研成果,为博士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学术沙龙。
  传统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多以纯科学研究为主题。但是,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无法在某单一领域学科得到解决,科学研究逐渐向以问题为中心的体制转化。学术交流的活动逐渐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在剑桥,有一种说法: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剑桥大学,不同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常常利用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茶会上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学科,在喝下午茶时自由随意地交流,跨学科思想的碰撞常会产生各种新奇想法。在剑桥茶会成为学术交流、研讨的重要平台。学术沙龙是一种开放式、自由式的讨论,既轻松自由,又务实高效。沙龙的价值与魅力在于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相互争辩、相互启发。没有规定的发言时间和顺序,更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威下结论。博士后在学术沙龙可以随意阐述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每一名博士后在吸纳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互相学习及知识组合,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学术沙龙由于其鲜明的学术特征,已成为国内创新型学术会议的交流方式。
  (三)在线学术交流。
  进入本世纪以来,信息化进程和信息网络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方式。互联网、信息和通信技术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改变了学术交流的方式,新兴技术正逐步成为学术交流的新载体。学术交流信息化使得参与学术交流的主体的地域范围更广、更具开放性。学术交流主体间不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学术交流的成本更低,学术信息的共享性更强,交流更具时效性。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设立博士后学术交流网站,成立博士后网上学术交流之家,开设网上专家讲坛,在学术会议中引入视频、在线会议模式,博士后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发表评论,与研究成果的发布者交换意见,从传统的学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向双向的学术信息交流和互动转变。
  学术交流就如英国作家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学术交流就会使学术思维的天空丰富多彩,迸发学术思维的火花。学术交流可以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热情,健全学术道德人格,在培养博士后创新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博士后离开学术交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创新能力培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丧失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磊,韩士德.强国大业寄望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J].人才资源开发,2010,(8).
  [2]杨文志.科技社团学术交流动机及其机制创新[EB-J].中国通信学会,2007-1-18.http://www.china-cic.org.cn/Article/605.
  [3]馮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科学时报,2010-2-2.
  [4]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1.第1版.
  [5]饶毅.科学环境:一个诞生了DNA模型和12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N].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2):61-64.
  [6]沈爱民.创新型国家与学术原生态建设[N].学习时报,2007-5-21.
  [7]余天桃.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EB-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1-22.http://www.studa.net/xueke/060122 / 0902011-2.htm.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Seminar教学法作为在美国大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几年在国内也得到了热传。Seminar教学法是注重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共同运用的一种方法。将Seminar教学法与生态化英语课
企业群落是若干个企业或者企业种群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群体,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形成主客互置的与生态关系形成呼应的群落环境。为小微
中美关系,讲到底是一个既有超级大国与一个最有希望在较短时期内上升为一个新超级强国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即使重返超级地位.并非不可思议。在两个世纪前的长时期中,现在中国的前身就是世界超级大国。中国在近代长期沉沦之后再度上升,已是不争事实。再度成为超级强国,也确具可能:在一个开放的、非殖民的全球化时代,以和平共赢的方式获得自身发展,
[摘 要]近日,“长和系”集团进行大规模的资产转移,被人戏称为“脱亚入欧”,引发关注。文章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主要通过具体事件、主要原因和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揭开这一事件背后的玄机。  [关键词]套现;政策变化;资产转移;市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0.101  “长和系”集团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简称。2013年8
结构性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衍生产品,却通常以债券的名义发行。因此,零售领域错误销售成为结构性产品销售监管的难题。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体制是建立在行业和金融产品性质能够明
4月6-7日,由我院与中欧政策对话支持项目共同主办的“中国-欧盟智库对话: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与四大伙伴愿景”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外交部刘海星部长助理出席并做主旨演讲,苏格院长和欧盟驻华使团史伟大使致开幕词.来自中欧主要智库和高校、政府部门、欧方驻华机构、工商界及媒体代表200余人出席.
10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新任驻华大使赛义多夫到访我院,苏格院长及欧亚研究所所长陈玉荣、副所长李自国参加会见.双方就中共十九大与中国外交政策、中乌关系、中亚地区形势等进行交流.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格局趋于多极化,苏美战略核均势出现,苏联迫于国内经济压力,调整了过去僵硬的、唯意志论的外交政策,奉行以“和平共处”为理念的缓和策略。苏联的“缓和外交”体系是以对美缓和为核心,对西欧缓和为突破口。随着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东方政策”的出台,苏联与联邦德国的缓和大步迈进,使得苏联缓和目标首先在欧洲大陆实现。  关键词: 苏联 联邦德国 缓和外交 “新东方政
当前以金融危机为主轴的国际形势变化契合了世界秩序正向后西方社会或后美国社会转换的大背景。国际形势的剧变给处在崛起道路上关键阶段的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机遇,这一机遇主要体现在扩大中国政治影响力和调整中国与现存国际体系的关系上。
摘 要: 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所有民众所追求的最基本价值观。在众多类型的教育中,特殊教育的公平问题更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着重从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政府政策支持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能够有效改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整体状况的对策,提出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关键词: 教育公平 高等特殊教育 政策分析 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