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2ka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五个方面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学术巡礼,是研究成果的阶段性资料集合。本文结合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梳理与展望,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进行了简评。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E
  同為电子媒介的广播和电视,在20世纪上半叶走入大众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近百年的风云剧变中蓬勃发展,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事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广播电视研究为中心的广播电视学悄然兴起,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去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艾红红、庞亮主编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下简称《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以2015年出版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为依托,以2016年10月15日召开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广纳诸多学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等五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方面阶段性的研究资料集合,是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一次学术巡礼,为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提供资料依据与参照。
  一、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溯源
  本书从广播电视研究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勾勒了广播电视研究与广播电视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从学科建构的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理论、实践与研究群落等层面的创新与突破。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部分收录了五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章,是对广播学、电视学从动议到落实的历史回溯与阐释,其中,《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的时候》①阐明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需要理论的支撑,呼唤建立广播电视学,探讨了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几点意见》②提出了如何在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广播电视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③明确提出广播电视学应列为独立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吸收有关学科中有用的东西,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广播和电视在全面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设立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并在与广播电视业的互动与互哺中逐步成长为独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阶段性资料辑览
  关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概况的研究文献梳理,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④从我国广播电视研究起步讲起,梳理了自广播电视问世以来的研究成果及广播电视学的建立历程,并对20多年来广播电视研究队伍和主要成果进行了一次巡礼。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引领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发展。《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⑤从学科体系建构的衡量标准到基本路径、再到发展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话语转型》⑥指出广播电视学科的话语在知识内涵重组、技术介入发展变化、个体多元表达等方面持续进行着转型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⑦提出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与中国广播电视实践与实务、高等院校教育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广播电视学作为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显示出与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电影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相融合的鲜明特点,是内涵与外延极其丰厚的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与广播电视学相关的交叉学科也在与广播电视学的借鉴融合中逐渐丰富完善,不断延展研究分支,成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所收录的文章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有所囊括,如《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⑧梳理了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对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著作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与汇总。此外,收录了对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经济学方面的文章,从与不同专业相交叉的视角对广播电视学相关的研究进程进行了统览性的整合。
  纵观广播电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明晰广播电视学学科定位,打造科学的学科制度和范式,已成为广播电视学研究实现总体突破的关键环节。在厘清广播电视学学科自建立到发展至今的全过程中,一要明晰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二要框定意识形态及社会所认可的历史过程。这两种方式共同依赖于对广播电视史料的挖掘与考订。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四部分收录了学者对早期广播电视史的相关研究,从史料积累的角度对广播电视学学科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收录了20世纪早期国人对广播的有关认识和研究以及三四十年代国人从科学技术、电影和新闻传播三个方面对电视的认知等文章。《中国早期广播著作初探》⑨据史对民国时期与广播相关的文献和著作进行了梳理,对民国广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民国“电视”概念史》⑩对“电视”词源的演化进行了探究,并与英文“Television”相对照,廓清了“电视”概念,梳理其成为物理学和新闻学关键词的发展过程。《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对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设历程、广播电视史料的梳理与挖掘以及交叉学科的繁荣,都做了阶段性的资料梳理。   三、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未来展望
  广播电视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复杂变局给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五部分收录了2005年“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2010年“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论证会综述以及2016年“广播電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与会专家学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三次论证,对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定位、特点、体系建设、学术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与总结,还从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个层面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进行了反思评价与预测考量。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最后,收录了206本“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部分参考书目,盘点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广播电视学术著作,是广播电视方面阶段性的研究集锦,为广播电视研究者和广大学子提供了书单与资料。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广播电视学已由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兴学科发展为当今媒介变革时代的关键学科。广播电视研究从最初的少量成果到现在成果令人目不暇接,研究者从关注广播本身到关涉广播电视各类现象与问题,研究议题、视角与方法日趋丰富多样,涉及的学科与领域也逐渐宽广。在这一过程中,广播电视学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是几代学人共同探索的成果。审视当下,广播电视学研究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为广播电视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相比其他学科体系的架构,广播电视学仍有一些研究领域未凿深井,史料建设有待发展,研究的理论概括力与普适性等方面尚待加强,亟待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引进与灌注。遥瞰未来,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需放开脚步,拓宽广播电视研究对象的体量与维度,科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促进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①左漠野:《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的时候》,《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7年第1期。
  ②吴冷西:《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几点意见——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1988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1期。
  ③温济泽:《关于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的讲话》,《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④赵玉明:《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引自艾红红、庞亮:《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45页。
  ⑤石长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引自同上,第55页。
  ⑥谢鼎新:《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话语转型》,引自同上,第55页。
  ⑦胡智锋:《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⑧张颂:《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引自艾红红、庞亮:《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109页。
  ⑨艾红红:《中国早期广播著作初探》,引自同上,第217页。
  ⑩邓绍根:《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民国“电视”概念史》,引自同上,第248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本文编辑:李静)
其他文献
【摘要】在融合转型中,只有解决内部部门之间的壁垒,充分调动起编辑、记者、主持人转型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内容创新,探索网民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广播媒体特别是地市级传统广播媒体才能焕发生机。本文以河南南阳广播电视台广播频率为例,对地市级广播媒体融合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关键词】地市级广播 转型发展 流程再造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具有紧迫性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范围内5G网络技术的进展,并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5G网络技术中的布局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与阐述。文章还重点论述了中国移动5G赋能智慧媒体的实践,介绍了中国移动以“5G+4K+AI”为战略,深耕媒体行业新需求、新技术,打造媒体领域5G创新技术方案,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现两大5G关键技术突破。  【关键词】中国移动 5G+4K+AI 智慧媒体 直播  【中图分类号】G202
期刊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网络平台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央视新闻”抖音号及时、精准地发布短视频,通过快速公布相关事实,准确预判并回应社会关切,感知公众情绪并迅速回应,实现了以“真相”定准、以“情感”平衡、以“态度”聚合的效果,起到了遏制谣言、缓解焦虑、制导舆情、凝聚人心的良好作用,不仅成为主流媒体借力网络传播的范例,也为主流媒体强化网络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啟示。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期刊
【摘要】广播媒体作为对农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中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舆论宣传作用。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社教服务类节目《乡土乡情》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对《乡土乡情》进行叙述主题和叙述聚焦的分析,思考新时代对农广播社教类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對农广播 《乡土乡情》 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广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广播作为一种社会融合工具,其传播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广播提升心理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西班牙公立广播、私营广播和社区广播中的心理健康类广播节目的深度分析,阐释广播对有精神疾患的听众所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对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 RNE)、私立播客平台、“讲坛播客”(Podium Podcast)以及10个与社区媒体网( REMC)联
期刊
【摘要】融合新闻直播是基于融合媒体平台,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即时采集、加工、分发、互动,与新闻发生、发展同步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相较于传统直播,融合新闻直播的优势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中构建媒体传播影响力。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直播为例,从优化直播资源、主题策划、采编流程、内容质量、互动体验等方面,探讨融合新闻传播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融合新闻 直播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新闻媒体服务意识与功能的发展过程,探讨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寓引导于服务,以服务促融合,体现主流媒体在重要事件和重大輿情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而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初心。  【关键词】主流媒体 服务 引导 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1945年9月20日晚,《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重庆李子坝的“季鸾堂”宴请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并请毛
期刊
【摘要】差异化服务是城市广播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凸显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本文以佛山人民广播电台的实践为例,阐述其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内容革新:以政民互动为突破口,嵌入城市社会治理;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文艺、智库、校园、社群等产品矩阵;发展新媒体技术服务市场,开发“自助声导游”和音响服务等项目。  【关键词】城市广播 突围 相对优势 差异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摘要】在今年10月四川电视节“践行‘四力’讲好故事”论坛上,业界新闻工作者与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就增强“四力”进行经验分享,一致认为,广电媒体人要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中心,适应广播电视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发展,把握发展规律,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业务本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关键词】四川电视节 讲故事 脚力 眼力 脑力 笔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微信小程序自2017年出现以来,应用数量和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微信小程序在广播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本文以浙江湖州广播电视总台交通文艺广播为例,分析广播微信小程序在开发、运营与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微信小程序在广播媒体融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望微信小程序在广播媒体中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融媒体 微信小程序 广播 伴随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