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在我家中的大爱小爱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241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树立良好家风。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七月,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本刊开展家风故事主题策划,邀请“全国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抗疫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为我们讲述弘扬良好家风、传承红色基因的家庭故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良好的家风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从我做起,从孩子做起,营造良好家风,让红色基因植根于家庭、代代相传。
钱敏焰(站立者)一家

  钱敏焰系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姐姐,用爱和亲情给予姐姐力量,让姐姐冲破内心与身体的阴霾,走出与世隔绝的封闭世界。姐姐开朗乐观,用3年时间以两根手指的力量完成了25万字的自传体小说。钱敏焰姐妹俩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其所在家庭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钱敏焰姐妹的故事,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们看到一种平凡又真情的品德,闪耀着温暖动人的光芒。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村人,他们不懂什么教育知识,也不会说豪言壮语,他们只是用最朴素的言行,教育我感恩、自立、与人为善。而我也是遵循他们的教导,与姐姐四十年来相互扶持、自立自强,并把这份信念和爱,传递给我的女儿。

有两个“妈妈”爱她


  “昨天晚上我又觉得喘不过气来,真害怕今天见不到你们了……”姐姐敏丹喘着气用力地说着,但声音还是细若蚊蚋。
  “姨妈,你别瞎想,乖乖吃药,好好休息,马上就会好起来的,我还要和你一起去智林园赏花呢。来,张嘴,吃药。”十岁的女儿菡蕴安慰着我的姐姐,像个小大人一样。
  从女儿出生开始,她似乎就比别的孩子多一个任务,就是照顾她重残的姨妈。家人对姨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小菡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年幼的她每次得到好吃的,总会第一时间喂给姨妈吃。长大一点,她每天都会和家人一起照顾姨妈,帮姨妈洗漱、给姨妈喂饭。八岁开始,每逢周末,她都会推着姨妈出去散步,给姨妈讲学校里的事情。假期里,她和我一起带着姨妈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姨妈生病住院,她心急如焚地给姨妈测量体温,倒水喂药,陪在醫院。姨妈因为病情发展情绪低落的时候,她总是想着法子安慰姨妈。照顾姨妈很辛苦,但她从不抱怨,她觉得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因为她爱姨妈,也得到了姨妈无私的爱。她常说她很幸运,有两个“妈妈”爱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家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家庭。我的姐姐自幼患有渐冻症,生活不能自理。父母为了在他们年老时有人照顾我姐姐,便生下了我。
  姐姐是不幸的,但她无疑又是幸运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爱她的亲人,更有太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遇见了太多无偿付出的党员志愿者们。这中间有带着她一起穿越青藏高原的远方老师,有三年间坚持电话指导她写书的大诺老师,有帮她申请特殊考场、连续三年到家中监考的杨老师……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她才能够走出封闭小屋去书写自己的故事,去体验世界的辽阔,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我们商量了很久,决定成立“敏丹姐姐心灵成长工作室”,希望通过姐姐的励志故事和专业知识,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和迷茫困惑的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这份来自社会的大爱传递下去。
  工作室的志愿者除了一些朋友外,还有我们的家人。每一次活动,我们都全情投入,内心充满快乐。因为我们看到活动中家长和孩子深情相拥,感动流泪;看到因为厌学离开学校的孩子重返校园;看到抑郁症孩子打开心扉,愿意与人沟通……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这个过程,我的女儿也一直全程参与。
  也许是因为姨妈的原因,女儿从小懂得弱势群体的艰辛,对弱势群体怀有深厚的感情。她经常去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和特殊儿童,给老人们送上自己书写的春联,为特殊儿童送上礼物,为他们读诗、讲故事。她还带领自闭症儿童参观科普馆,为他们讲解各种科学知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她。今年春节,女儿又将自己的压岁钱捐给了残障基金会,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残障孩子。
  在我的陪同下,多年来她关爱、资助远在重庆山区的小果妹妹。小果妹妹从小失去了爸爸,妈妈又因犯罪被判刑入狱,跟着年老体弱的爷爷生活。每年春秋时节,女儿都要提醒我给小果妹妹寄送衣物,每学期开学还要给小果妹妹寄送学习用品,小果妹妹生日的时候还不忘打款让她买蛋糕。女儿希望小果能和她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她告诉我,她觉得帮助别人很快乐,我告诉她,这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爱党爱国,身体力行


  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最喜欢看诗词、历史和传记类的书籍。我每出差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她带回当地的名人传记和革命小人书,她都看得如痴如醉。她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着迷,为革命先辈们的故事落泪,为毛主席的气势磅礴的诗词而心潮澎湃。
  我会带着她去观看爱国电影,她为中国的伟大发展心生自豪;我会带她参观革命博物馆和红色基地,她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史;我带着她参加社区的党员志愿活动,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我会带着她采访援鄂医护工作者,让她了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
  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生在这个时代她是多么幸运。她没有经历战争、分离和饥饿,可以自由发展爱好、表达情感。而这些,都源自无数先烈不畏生死的抗争和无数共产党员挥洒青春的付出。我们要感恩先辈的付出,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生命。
  每年“七一”前我都会带着她来到烈士陵园,纪念那些为我们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她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抗疫战士的崇敬写成诗读给我们听,她把对红军的敬仰写成毛笔字作品挂在书房里。
  我用一言一行,传递着对女儿的爱,更传递着我们这个普通而特殊的家庭的初心和坚守。而女儿也在家庭氛围的感染下,逐渐成长为一个爱党爱国、懂感恩、有爱心、乐助人的新时代好少年。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张枣的《祖国》以曲折婉转的语言表达形式,将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故乡时复杂的情绪真实表达出来,深刻代表了一部分久居海外的华人回到祖国却近乡情更怯的五味陈杂心情。  关键词:张枣 《祖国》 家乡  《祖国》是张枣写于1996年的作品,反映了自己在回到家乡长沙过年的火车途中,对故乡,对祖国,一种油然而生的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情绪一方面有张枣对自己久居国外远离家乡的自省,也有长时间与祖国故
期刊
摘 要:作为美国汉学家的杰出代表,史景迁凭借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展开其汉学研究。著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胡若望的疑问》中体现了史景迁对于17、18世纪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关注。史景迁借由书写胡若望在异国他乡的奇特遭遇体现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由此可以透过此书了解与探究史景迁对于异质文化交流之下所体现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史景迁 异质文化 胡若望的疑问  一、引言  作为一
期刊
摘 要:当知识分子不得不在象牙塔和社会政治之间做出抉择时,他们或逃遁于象牙塔而失声,或困囿于社会政治而狭隘,二择一的选择始终不能为知识分子找到出路。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给出“流亡”的选择,使知识分子得以平衡。乔伊斯的小说《死者》,塑造了加布里埃尔和艾弗丝小姐两个知识分子形象。小说开始他们分别做出了二择一的选择,而文本最后,加布里埃尔获得精神顿悟后选择“流亡”。和乔伊斯一样,加布里埃尔在“流亡”
期刊
摘 要: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鲜使臣李睟光奉命出使大明,得以在北京与安南国正使冯克宽笔谈并诗歌酬唱。这是朝鲜与安南使臣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入交流,为16世纪东亚世界的外交大事。朝鲜与安南使臣都留有互相交流的文字记录,并带回各自的国家,使万里之遥的两国塑造彼此形象时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李睟光 冯克宽 朝鲜 安南 诗文酬唱  1597年,朝鲜使臣李光奉命出使大明,遇到了前来谋求中国政
期刊
摘 要:作为乌托邦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通过对新旧波士顿的对比,不仅对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弊端和城市病作了深刻批判,同时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生态之城和正义之城。贝拉米对理想城市的想象为现代乌托邦文学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关键词:《回顾》 乌托邦 城市病 理想城市  一、引言  在世界乌托邦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如此风靡一时,影响深远。该书于1888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翟永明通过自己的探寻逐步走出80年的女性诗歌,实现自身创造力的突破与风格的转型,由自白话语下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审视与探寻,转向叙事性话语下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本文通过对其诗歌《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的文本细读,试图探究翟永明在世纪末的节点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关键词:翟永明 《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 文化反思  《轻伤
期刊
摘 要:《三体》以对爱情的质疑,对人性恶的发掘和演绎以及对人类道德自觉的追问乃至否定彻底颠覆和消解了既有的文学母题,这种对传统文学意义建构决然的背离和撕裂,以颠覆为开拓,以摧毁为创建,是重生之前的涅槃,也是更换全身衣服前的裸体,是灭世洪水,决绝的毁灭里蕴含着创世的悲悯。  关键词:《三体》 颠覆消解 开拓创建  俄国作家纳波科夫认为:“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他又说:“好的小说其实都是
期刊
摘 要:在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众多诗作中,其主角是昆虫的“声音”,《在夏季的鸟鸣之外》一诗便是如此。昆虫这种隐遁、无名族群发出的声音,是诗人隐匿、无名生活的写照,诗中“个体”消退,从“无名”之声建筑“无我”之境,也帮助诗人超越其狭小的生活和社会“空间”,构筑狄金森诗歌的独特诗性。  关键词:狄金森 诗歌 声音 昆虫 隐遁 “无名”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前深居简出,不为人知。随着其离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水》为个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阅读重点进行了分析,语文课文可以通过画面再现、关键词把握、主题挖掘、读写迁移等方法把握其阅读重点,体味课文的美妙之处,发掘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水》 语文教学 阅读重点  《水》是当代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原题为《饿水》,作者描写了“缺水”“惜水”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的村子常年处在缺水之中,人们对水有强
期刊
摘 要:沪剧对赵树理小说《登记》进行改编后,1952年以《罗汉钱》为名在场上成功搬演。此次戏剧改编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通过舞台上形象直观的塑造,使得主题进一步开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  关键词:《登记》 沪剧《罗汉钱》 戏剧改编  赵树理小说中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当推《小二黑结婚》与《登记》两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小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