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停留一秒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设计师广煜的一篇访谈里提到过一件事,这件事影响了他的职业观。有一次他到导师的工作室,看到上百张名片放在一起,而这些竟是同一个人的名片,版式也没什么区别。经过解释才知道,每一版,设计师都在字距、行距上有细微的调整,用来比较字体的灰度和视觉上的平衡,而这用去了一星期的时间。
  在我不算长的职业设计师生涯中,客户的修改要求充斥了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甚至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都在不停的加班和无止境的修改,这着实让我忍受不了,所以,我选择了辞职。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烦恼的根源大多来源于它。可多行业的辗转跨界并没有让我远离设计,所以今天我们还是聊聊设计,并试着重新去审视它。从一张名片开始。
  你最近一次收到名片是什么时候?一定还记得是谁笑呵呵地把它递到你手里吧,可你还记得是什么样子吗?出于设计师的职业习惯,如果我收到了一张设计和排版都很糟糕的名片,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对这个人建立好感。因为在并不熟悉的两个人之间,送出的名片代表了你所有的个人职业信息和审美体现,可以说它是你的第二张“脸”。有位设计师曾说,名片是最难设计的,一张名片包含企业战略、识别、组织建构、品牌风格、价值主张……掌握整体信息是非同一般的考验。他认识的不少100亿甚至千亿级的企业老大看中的还是名片。人们刚刚接触认识的过程一般都是尴尬无趣的过程。彼此不熟悉,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只是机械的发名片、礼貌的寒暄。本来开心认识的新朋友从索然无味中开始,那怎样才能让这个过程生动、有趣,使名片不只是冷漠的传递信息,也表达个人的独特性格及喜好,成为一个无声胜有声的开题好工具?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优秀的名片设计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设计的妙处。
  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统一的信息和图形能集中、强化的传递信息。我们把它叫作视觉识别系统。但对于设计公司而言,大可不必遵循这个。创意就意味着改变。深圳兄弟设计公司的名片设计非常独到,除了设计的手法和技巧,他们还赋予了这张小卡片更多的意义和情感。


  好的设计,不仅是有好的排版、字体、色彩,这些只是设计的基本构件。我判断设计的标准,是这个设计在基本构件合格的情况下,有没有想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创意。想法越好,所做的动作越少,我会觉得这个设计越好。去年在深圳华侨城A/T举办的名片展,有几个名片设计也令我印象深刻。
  设计师高鸣的名片正反面分别手书“先锋”“青年”的大字,大字旁边分别加注的小字连在一起为“先锋设计”“电影青年”,是作者的两个从业方向。作者说做这个名片的想法是看到现在很多单位门口都挂了很多金色的奖牌——“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先进集体”等,这似乎是一个单位对外肯定的一个门牌。没有人看它们,也不会有人相信这些表彰。这个和他们实际工作作风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这个牌匾的背后却隐藏着浮夸虚假的作风以及众多的猫腻儿。这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方面没有半点进步。这是一个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时代。所以作者也不例外,拓下他们的字(据说还是领导人的笔迹),做出了这样一张名片。
  设计师杜峰松把自己以前信息失效的名片拿出来,用涂改带涂掉,留下有用的信息,就是一个新名片。李昱昱是深圳年轻的设计师,外号“李医生”,尤其对“妇科”有研究。所以,你看他的名片设计,也很符合他的身份。设计师杜宇坚的名片也非常有意思,正面“明骗”,反面有众多的“头衔”,对于现在这个“混简历”“混头衔”“混专家”的时代是个很好的呈现,也是对于流传甚广的“东南亚证件公司”的回应。
  以上这些是国内设计师和团体有趣的名片设计,法国设计工作室Murmure为自己打造的这款名片就更酷了。他们以现代社会标志性的水泥为材料浇注成了一款水泥名片(Concrete Business Card)。水泥名片上精致地凸显公司的Logo,背面印有白色的个人信息,搭配上黑色的名片盒,大胆、精致、特别,让人惊讶 。看到这种混凝土名片让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或许这正是设计师的意图:让对方拿到名片时不知所措,但毫无疑问会对这份沉甸甸的“厚”礼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也正是名片的作用吗?
  其实,无论是一张名片还是一幅海报,作为设计师,都会倾尽全力想把它展现的足够完美,并为此反复修改调整。我们这么做,做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这个过程多点话题、多点记忆点、多点关注度。在现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视线多停留一秒,就是传播的胜利。

其他文献
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消磨时光,整个人放空,看着悠悠云朵,感受徐徐微风,徜徉在无尽的湛蓝视野里,怡然自得。就是在这样轻松的状态下,我找到了“鲸鱼椒盐罐餐巾架组”的设计灵感,仿佛老朋友如约而至,设计起来特别顺其自然。  在这组作品中,出于功能性的考虑,我将原本圆滑的“鲸鱼”身体设计得比较方正,有棱角线条,方便携带摆放。在“鲸鱼”体内,可以放入餐巾纸,拾取轻巧;在“鲸鱼”的头上方,我设置有两
期刊
这是一个摒弃无用细节,保留生活最本真、纯粹部分的服装品牌——“UAN”。优雅、张扬、简约而又独特。设计师Nee在日本留学期间得到了老师以及日本设计师皆川明的一致好评。然而在顺境中她并没有满足现状,她意识到每个人对服装的追求不应只是独特和唯一的,更重要的是能服务于人,满足于人,于是Nee回国后建立了“UAN”。  Nee希望通过服装展现万物的返璞归真,不必趋附于旁人。普通或特别,穿出自我就是属于你的
期刊
我善于将生活中捕捉到的跳跃的色彩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我是设计师BeccaWu ,2010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配饰设计品牌,坚持自己的风格,希望树立独特的设计形象。我从不追求批量生产的商品,每一件作品都采用纯手工编织打造。爱生活,希望把生活中这些美好的色彩带到每个人的身边。  玩转色彩是我一向追求的设计风格,运用手工编织、钩针等工艺将彩色的线进行组合,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你可以通过不同的心情
期刊
她眼中的自己是个有偏执的强迫症患者,轻微的社交恐惧,向往简单的生活,她就是夏子。她热爱舞蹈,有一个夏天,她突发奇想,渴望为自己设计一套适合舞台的服装,于是在2013年年初,“Ourhour”服装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夏子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灵感,有时源于一部电影,而有时仅仅是一句话,或一张图片,也可能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她只是单纯的希望每一次推出的系列能唤起大家对一些人或事的共鸣和联想。比如“鱼仔
期刊
这是特别的一期。《iLOOK》从来没有做过那么大规模的专题。编辑部的同事带着采访手工艺人的任务,一路南下,辗转上海、杭州、景德镇、广东,除了采访,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手作的器皿。当这些物品被整齐排列在办公室里时,眼前的陶瓷器皿散发着一股静谧的气质。仿佛一个物品积攒了人的情感,让人感觉温暖。  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新手工,哪一种算新手工。在我看来,所谓“新”并非是对“老传统”的完全背离,可能
期刊
当中国设计师纷纷向伦敦、巴黎等时装重镇迈进时,一对来自澳大利亚不通中文的情侣Kain Picken和Fiona Lau选择了在深圳梧桐山一个相对偏远的村落里建立起自己的服装品牌。就是这个名叫ffiXXed的品牌,其设计风格保留了传统服装对物料舒适度的需求,同时又追求创新,突破了结构和功能性。品牌着重于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探索服装对当代购买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ffiXXed于2008年成立。成立
期刊
每一个设计师都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他对美的理解和对生活价值的诠释。我也一样。  在艺术之都巴黎的6年游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早年混迹于巴黎当代艺术圈,结交了王度、严培明等顶级当代艺术家好友,出没于Emmanuel Perrotin、Anne de Villepoix 等画廊的开幕酒会,听歌剧,看现代舞,喝红酒,吃美食。过了一段不能说放荡但也不羁的艺术主义生活。虽然没干什么正事,倒也狠狠地开阔
期刊
利用天然花朵作为材料,制作佩饰、扇坠、手串甚至小型陈设器物,今天说起来,像是唯有小说中才能虚构的情节。然而,在传统中国,香花制作的首饰曾经是日常可见的东西,存在了数百年之久。  清代乾隆年间,顾瑶光《虎丘竹枝词》中有这样一首诗咏:“篱畔寻芳花已稀,家家盆捣野蔷薇。雕成双宿鸳鸯坠,香透玉郎白袷衣。”野蔷薇曾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香料用花之一,诗中写到,在暮春时节的苏州,家家户户都有人忙于一项副业:把芳香
期刊
吴数和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一些为了更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选择独立工作的年轻人不同,她现在的工作是在上海Anomaly公司担任美术指导。早在2010年,她和两位同事就利用工作之余组建了一个工作室“R4”。该工作室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创作上。相对于工作,这里的氛围显得更加轻松自由和随心所欲。  吴数和工作室的其他两位成员一样,下班后总喜欢在工作室待着,即使有时候大
期刊
和大多数“85后”的童年一样,五角钱可以买一堆零食,背乘法口诀以及六天半的上课时间……张小奇儿时的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虽然家里的长辈和艺术并没有太多交集,但他打小就和泥巴有过不少回忆——雨后和玩伴挖泥、搓泥球,那会儿他还会一层泥一层草地裹上好几十层,最后再把泥球对半切开,看着特别有层次感。后来张小奇的导师知道了这事儿,就开玩笑说他自幼就会做“多层注浆(陶瓷制作工艺)”的效果,是个“Natur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