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5年,银行业一直在增速放缓、不良上升的泥潭中挣扎。2018年年报显示,在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中,只有招行完全爬出了泥潭。不良连续两年双降,净利润增速率先突破两位数,ROE连续两年同比上升。考虑到期间分红,从2014年末至今,招行的收益率超过200%。有人认为招行之所以最先解决不良问题,是因为招行的负债成本最低,所以招行的不良产生较少。但是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与不良发生密切相关的应该是配置资产的收益率,即使招行的负债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选择收益率较低的资产,但是这样的推论依然是缺乏证据的。笔者选取了5家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作为本文的考察样本,以2014~2018这5年的年报数据作为依据,来探究真相。
首先,需要看一下这5家银行的负债成本是否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是招行最低?如表1所示,虽然招行的负债成本比民生、兴业、平安银行这3家都要低不少,但是招行不是负债成本最低的银行,工行这5年的负债成本一直都是低于招行的。所以,此前有人说的,由于负债成本低,所以招行的不良生成更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这几家样本银行的不良情况到底如何呢?显然,不能直接使用现在的不良余额来反映各家的不良情况。首先,目前的不良余额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值,不包含过去几年不良演进的信息。其次,各家对不良的认定标准有一定差异。所以,笔者使用了过去5年的累计核销值+现存广义不良(不良+关注),作为考察银行不良数量的原始数据,再用5年间的平均贷款余额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得到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负债成本较低而采取低息贷款策略的工行和招行其5年的年化广义不良率(广义不良+累计核销)是相对较低的。而招行的数值更低一些,显然是受益于零售资产的低风险高收益特性。其他3家银行,由于资产端的收益率较高,所以资产质量也要差于前两家银行。其中,平安银行资产收益率最高,相应的资产质量也是最差的。招行能够大幅超越同业,率先解决不良问题,首先得益于其资产配置兼顾了风险和收益。但是也能看到工行的资产质量和招行是非常接近的,那么,为何工行的不良率、覆盖率、拨备率指标都落后于招行呢?
优秀的资产配置帮助招行降低了风险,但光是生成不良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营收来处理不良或者计提减值应对潜在的不良。而这也是招行能够在指标上超越工行的根本原因。对应到银行的营收上主要就是看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面看一下这5家银行在过去5年,主营收入和广义不良+累计核销之间的关系。
首先看净利息收入,如表3所示,5年累计的净利息收入与核销+广义不良相比,比值最高的是招行,接下来是工行和兴业银行,而表现最差的是平安银行。这代表了招行赚取的利息和广义不良相比是最多的,这主要得益于招行持续多年保持行业内极高的净息差水平。而同样是净息差相对较高的平安银行却由于采用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策略造成利息收入虽高,但是需要消耗和减值的也较多。
再看手续费收入,如表4所示,5年累计的手续费收入与核销+广义不良相比最高的依然是招行,比值高達1.14。换句话说,招行仅仅依靠手续费收入就可以完全覆盖所有潜在不良的处理。招行较高的手续费收入主要得益于其在零售业务中拥有的护城河——对高净值客户的黏性和长期深耕的信用卡业务。
招行零售客群的AUM高达6万亿以上,这支撑了招行超过2万亿的理财产品,基金代销费和托管费以及信托和保险的回佣。而招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信用卡实现盈利的银行,其信用卡交易金额在2018年高达3.79万亿,以刷卡手续费为主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高达167亿。
正是常年深耕细作的差异化竞争领域给招行贡献了远高于行业均值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而在手续费这一项中,工行的表现就要远远落后于招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工行的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
综合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招行能够在过去5年银行业的低迷期中最先走出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以下3点优势帮助招行最先完成了脱困。
1.招行长期深耕零售业务,在客户黏性护城河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机构和人员获得了堪比国有大行的低成本负债。这些低成本负债帮助招行在资产配置方面能够兼顾风险和收益。最终表现出来的广义不良数据要好于大多数银行。
2.招行在本次降息周期内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加大低风险高收益的个人信贷投放。这使得招行的净息差一直在银行业名列前茅。这和2009年那一次降息招行的表现是天壤之别。高净息差决定了招行有更多的利息收入进账。
3.招行提前布局的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为招行贡献了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其低风险的中间收入占比远高于行业均值,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招行加快暴露不良,加快处理不良提供了足够的财力支持。
招行负债成本并非最低
与不良发生密切相关的应该是配置资产的收益率,即使招行的负债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选择收益率较低的资产,但是这样的推论依然是缺乏证据的。笔者选取了5家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作为本文的考察样本,以2014~2018这5年的年报数据作为依据,来探究真相。
首先,需要看一下这5家银行的负债成本是否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是招行最低?如表1所示,虽然招行的负债成本比民生、兴业、平安银行这3家都要低不少,但是招行不是负债成本最低的银行,工行这5年的负债成本一直都是低于招行的。所以,此前有人说的,由于负债成本低,所以招行的不良生成更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这几家样本银行的不良情况到底如何呢?显然,不能直接使用现在的不良余额来反映各家的不良情况。首先,目前的不良余额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值,不包含过去几年不良演进的信息。其次,各家对不良的认定标准有一定差异。所以,笔者使用了过去5年的累计核销值+现存广义不良(不良+关注),作为考察银行不良数量的原始数据,再用5年间的平均贷款余额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得到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负债成本较低而采取低息贷款策略的工行和招行其5年的年化广义不良率(广义不良+累计核销)是相对较低的。而招行的数值更低一些,显然是受益于零售资产的低风险高收益特性。其他3家银行,由于资产端的收益率较高,所以资产质量也要差于前两家银行。其中,平安银行资产收益率最高,相应的资产质量也是最差的。招行能够大幅超越同业,率先解决不良问题,首先得益于其资产配置兼顾了风险和收益。但是也能看到工行的资产质量和招行是非常接近的,那么,为何工行的不良率、覆盖率、拨备率指标都落后于招行呢?
凭借强大营收处理不良
优秀的资产配置帮助招行降低了风险,但光是生成不良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营收来处理不良或者计提减值应对潜在的不良。而这也是招行能够在指标上超越工行的根本原因。对应到银行的营收上主要就是看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面看一下这5家银行在过去5年,主营收入和广义不良+累计核销之间的关系。
首先看净利息收入,如表3所示,5年累计的净利息收入与核销+广义不良相比,比值最高的是招行,接下来是工行和兴业银行,而表现最差的是平安银行。这代表了招行赚取的利息和广义不良相比是最多的,这主要得益于招行持续多年保持行业内极高的净息差水平。而同样是净息差相对较高的平安银行却由于采用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策略造成利息收入虽高,但是需要消耗和减值的也较多。
再看手续费收入,如表4所示,5年累计的手续费收入与核销+广义不良相比最高的依然是招行,比值高達1.14。换句话说,招行仅仅依靠手续费收入就可以完全覆盖所有潜在不良的处理。招行较高的手续费收入主要得益于其在零售业务中拥有的护城河——对高净值客户的黏性和长期深耕的信用卡业务。
招行零售客群的AUM高达6万亿以上,这支撑了招行超过2万亿的理财产品,基金代销费和托管费以及信托和保险的回佣。而招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信用卡实现盈利的银行,其信用卡交易金额在2018年高达3.79万亿,以刷卡手续费为主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高达167亿。
正是常年深耕细作的差异化竞争领域给招行贡献了远高于行业均值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而在手续费这一项中,工行的表现就要远远落后于招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工行的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
三大优势助力招行率先爬出泥潭
综合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招行能够在过去5年银行业的低迷期中最先走出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以下3点优势帮助招行最先完成了脱困。
1.招行长期深耕零售业务,在客户黏性护城河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机构和人员获得了堪比国有大行的低成本负债。这些低成本负债帮助招行在资产配置方面能够兼顾风险和收益。最终表现出来的广义不良数据要好于大多数银行。
2.招行在本次降息周期内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加大低风险高收益的个人信贷投放。这使得招行的净息差一直在银行业名列前茅。这和2009年那一次降息招行的表现是天壤之别。高净息差决定了招行有更多的利息收入进账。
3.招行提前布局的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为招行贡献了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其低风险的中间收入占比远高于行业均值,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招行加快暴露不良,加快处理不良提供了足够的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