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彗星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r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pace
  2014年11月12日北京时间23时33分,欧洲空间局“罗塞塔”飞行器释放的“菲莱”探测器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因而引起举世关注。那么,“罗塞塔”是怎样历经辗转抵达这颗彗星的?“菲莱”为什么要登陆彗星?彗星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体?
  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2日23时33分,欧洲空间局(以下简称“欧空局”)“罗塞塔”太空探测轨道器(以下简称“罗塞塔”)释放的“菲莱”探测器(以下简称“菲莱”)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表面着陆。“菲莱”着陆信息经由“罗塞塔”传回地球。
  诸多第一 也有遗憾
  登陆“67P”后,由于主电池电量耗尽,“菲莱”被迫进入休眠。但在它休眠之前的最后时刻,而且是赶在它向地球传回数据之前,地面控制人员得以激活它搭载的所有仪器(包括钻头)。“菲莱”登陆后,科学家立即搜索“罗塞塔”在轨道中拍摄的图像,目的是找寻“菲莱”最后的立足点。但这些图像令科学家大吃一惊——“菲莱”第一次着陆后,由于发射叉子(目的是抓住彗星表面,防止“菲莱”弹跳)失败,它弹跳至距离彗星表面1000米高度,然后很可能又弹跳了两次,最终被卡在一座悬崖上。至本刊发稿时,“菲莱”的具体位置仍未被确定。事实上,“罗塞塔”在投下“菲莱”后必须做一次机动,目的是保持自己的视野打开。“罗塞塔”因此上升到距离彗星表面40~50千米处,这意味着从它在这之后拍摄的图像上难以分辨彗星表面像“菲莱”这么小的物体。
  科学家说,“菲莱”登陆后其身体有一部分被黑暗笼罩,但一次成功执行的指令使得它旋转,让它的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得到光照。科学家希望,随着彗星在未来几个月里逐渐接近太阳,“菲莱”也能接收到足够的阳光来给它的次级太阳能电池充电,从而让“菲莱”最终能“起死回生”。如此说起来,“菲莱”堪称生死未卜。但科学家表示,“菲莱”在彗星表面运作了大约60小时后,就已经完成了主要科学任务中的90%。如果它真能“苏醒”过来,那就应该算是超期服役。其实,科学家一直都认为“菲莱”登陆彗星就像是科幻,所以就算“菲莱”再也不会醒来,它也已经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奇迹。哪怕“菲莱”真的回天无力,“罗塞塔”轨道器的任务也将持续很长时间。它将伴随“67P”一路飞到下一个近日点(2015年8月),再伴随彗星回归外太阳系(指太阳系的外围部分)。
  按照“罗塞塔”项目科学家们的语气,“菲莱”登陆后的“意外”其实也不算太意外,毕竟“罗塞塔”以及“菲莱”任务的难度本身就很大。实际上,“罗塞塔”任务以前也出过错。2006年,“罗塞塔”的反应控制系统曾发生过一次泄漏。这个由24部二元推进剂10牛推进器组成的系统,负责在“罗塞塔”飞行过程中微调它的轨迹。由于这次泄漏,反应控制系统不得不在低于设计压力的情况下运作,这可能引起推进剂混合不完全,燃烧效率降低。但负责“罗塞塔”项目的工程师们确信,“罗塞塔”有足够的燃料储备来支持整个任务的成功实施。
  “罗塞塔”的反力轮也显示出高于预期的振动。在飞行途中进入休眠模式之前,“罗塞塔”的四个反力轮当中的两个开始出现“噪声”。当“罗塞塔”苏醒后,工程师们启动了3个反力轮,其中包括1个坏轮子。另一个功能不正常的轮子被储备。此外,新的软件已上传给“罗塞塔”,目的是让它必要时在仅有两个活跃反力轮的情况下运作。
  “罗塞塔”任务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在飞向“67P”的途中,“罗塞塔”经过了主小行星带,作为欧洲探测器首次近距离相遇了多颗主带小行星。“罗塞塔”是第一艘使用太阳能电池做主电源飞近木星轨道的飞行器,是第一艘环绕彗核飞行的轨道器,也是第一艘在彗星飞往内太阳系过程中与它比翼双飞的探测器,还是第一艘计划近距离探查冰冻彗星怎样被太阳加热、转变的飞行器。在抵达“67P”之后不久,“罗塞塔”释放机器人登陆器“菲莱”,让它实现人类历史上对一颗彗核的首次可控性着陆。登陆后,“菲莱”向地球传回了来自一颗彗星表面的首批图像,并且首次对彗核组成进行实地检测。
  “罗塞塔”是第一艘在轨探索彗星的轨道器,“菲莱”则是第一艘登陆彗星的探测器(此前,有多艘探测器成功实施过对另外7颗彗星的飞近探测)。这两个“第一”,理应被载入史册。另一方面,这两个“第一”实属来之不易。
  十年飞行 终抵目标
  “罗塞塔”是由欧空局制造并且发射的一艘机器人空间探测器,其目的是采用一部轨道器和一部登陆器详细探测“67P”。“罗塞塔”得名于一块古埃及石碑——“罗塞塔石”,这块石碑上铭刻着一道法令。“菲莱”得名于尼罗河上的菲莱岛,岛上发现过一块有希腊文和埃及文铭文的方尖碑。对“罗塞塔石”和这块方尖碑上象形文字的对比研究,催生了对埃及文字体系的破译。与此类似,科学家希望“罗塞塔”和“菲莱”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彗星和早期太阳系。“罗塞塔”搭载着一张经过微刻、并且也叫“罗塞塔”的镍合金光碟,光碟中刻入了以1200种语言书写的1.3万页文字。据估计,从2004年到2014年,大约2000人参与了“罗塞塔”任务的筹备和实施。
  1986年,在“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期间,多国发射空间探测器去探索它,其中最著名的探测器是欧空局的“乔托”。在这些探测器发回珍贵的科学信息后,开展后续探测的需求变得非常明显,目的是更清楚地揭示彗星的组成和回答新的疑问。于是,欧空局和美国宇航局开始合作研发新的彗星探测器。其中,美国宇航局筹划的是“彗星会合—小行星飞近”任务,欧空局筹备的是“彗核取样”任务。这两项任务计划共享美国“水手马克2号”飞船的设计,旨在降低成本。
  1992年,因预算所限,美国宇航局取消了“彗星会合—小行星飞近”任务。当时,欧空局决定自行实施“彗核取样”计划。1993年,因预算所限,“彗核取样”任务也变得行不通,于是它被重新设计,稍后被欧空局批准。重新设计后的飞行计划与被取消的“彗星会合—小行星飞近”任务相似,包括对一颗小行星实施飞近探测,然后对一颗彗星进行实地探测(包括一艘登陆器)。   “罗塞塔”的组建是在真空房里进行的,但“罗塞塔”任务团队的科学家指出,消毒程序其实并非必要,因为彗星本来就被认为是“脏雪球”,这个雪球上不乏生命起源以前的分子,但肯定不会有微生物。“罗塞塔”的电力来自总面积为64平方米的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它们在一台备用辅机控制下提供1500瓦(休眠模式下为400瓦)的电力,欧空局“火星快车”飞行器也使用了这样的备用辅机。“罗塞塔”的主推进装置由24部二元推进剂10牛推进器组成,它在发射时携带的推进剂质量为1670千克(能提供最大为每秒2300米的变速)。其中4部推进器用于燃烧。
  “罗塞塔”原定于2003年1月12日由“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发射,于2011年与彗星“46P/维尔塔宁”会合。2002年12月11日,在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期间,“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出现严重故障,“罗塞塔”计划被搁置。随后,提出了一项新计划,目标彗星改为“67P”,重置发射时间为2004年2月26日,与彗星会合时间是2014年。更大的发射质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大冲击速度,使得登陆装置也必须修改。经过两次发射废止后,“罗塞塔”最终于2004年3月2日从法属圭亚那的“圭亚那航天中心”升空。除了发射时间和目标彗星有变化之外,新旧任务的其他情况完全一样。
  为了达到与“67P”会合所需的速度,“罗塞塔”使用了引力援助机动,在整个内太阳系中一路加速。在“罗塞塔”升空之前,基于从地面获得的测量数据,“67P”的轨道被精准确定,准确度高达近100千米。在距离地球2400万千米的地方,由“罗塞塔”搭载相机所采集的信息在欧空局操控中心被仔细处理,旨在以仅几千米的误差确定彗星在其轨道中的位置。
  2005年3月4日,“罗塞塔”第一次飞近地球,借助地球引力来加速。2007年2月25日,“罗塞塔”计划在距离火星表面很近的地方经过火星,目的是修正自己的轨道。这并非没有风险,因为估计当时“罗塞塔”与火星表面之间的距离只有250千米。在这次相遇期间,由于处在火星的阴影中,“罗塞塔”的太阳能电池板在15分钟里因接收不到任何阳光而无法使用,这会造成缺电。因此,“罗塞塔”被设定成备用模式,在此期间不可能传输任何数据,只能依赖并非为了此次任务而设计的电池飞行。这次火星机动因此被戏称为“十亿欧元级豪赌”。令人欣慰的是,这次飞近火星很成功,“罗塞塔”甚至传回了火星表面和火星大气的高分辨率图像,整个任务完全按计划进行。
  “罗塞塔”第二次飞近地球是在2007年11月。在它接近地球的过程中,由于被误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有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小行星2007 VN84”。2008年9月5日,“罗塞塔”飞近小行星“2867 斯特恩斯”,它所搭载的相机被用于微调它的轨道,使得它与小行星之间的最近距离不到800千米。从2008年8月4日到9月10日,“罗塞塔”所载仪器测量了这颗小行星,它与“2867 斯特恩斯”之间最大相对速度仅为每秒8.6米。
  “罗塞塔”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近地球是在2009年11月12日。2014年5月,“罗塞塔”开始一系列共8次减速燃烧,从而把它与“67P”之间的相对速度从每秒775米降低到每秒7.9米。2014年8月,“罗塞塔”与彗星会合并开始了一系列机动,从而相继进入两条“三角形”路径,与彗核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00千米和50千米,其中“三角形”的每条边是双曲线逃逸轨道和推进器推进路径的交替。9月10日,当距离彗核只有不到30千米时,“罗塞塔”进入了环绕彗核的轨道。在“罗塞塔”抵达之前,科学家对“67P”的表面状况一无所知。在释放“菲莱”之前,“罗塞塔”测绘了彗星地图。到8月25日,确定了5个暂定的登陆地点。
  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2日,“菲莱”以每秒大约1米的相对速度接近“67P”并最终登陆。登陆前,原本准备从“菲莱”发射两个叉子到彗核表面,目的是防止“菲莱”在彗核表面弹跳(因为“67P”的逃逸速度只有大约每秒0.5米)。然而,“菲莱”登陆时未能成功发射叉子,而登陆地点的硬度实际上并非如想象的那么低,所以“菲莱”登陆后摔了好几个筋斗。虽然登陆后不久就被迫休眠,但“菲莱”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科学探测目标:描述彗核,即确定彗核存在哪些化合物,其中包括氨基酸对映体;研究彗星随时间的演化与活性。
  当“罗塞塔”位于彗星表面上空30千米的轨道中时,欧空局考量了“菲莱”的多个潜在登陆地点。2014年9月15日,欧空局宣布“菲莱”的登陆地点将是彗核“头部”的阿加凯勒。2014年11月12日,在登陆之前大约7小时,“菲莱”与“罗塞塔”分离。北京时间11月13日,“菲莱”成功登陆“67P”的消息被最终证实。
  尖端设备 肩负重任
  虽然“菲莱”在登陆后的命运未知,但正如参与“罗塞塔”项目的科学家预期的那样,有3部光谱仪、一部微波无线电天线和一部雷达参与了对“67P”的调查。这些仪器的简介如下。
  爱丽丝(一部紫外成像光谱仪) 这部紫外光谱仪负责找寻并量化彗核的稀有气体成分,由此对彗星形成时期的温度进行估算。这一探测由一组溴化钾和碘化铯光电发射体来执行。这部3.1千克重、用电2.9瓦的仪器由美国制造,其改进版本用在了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飞船上。它在超紫外线和远紫外线光谱工作。
  奥西里斯(光学、光谱和红外遥感成像系统) 这个相机系统包括一部窄角透镜(700毫米)和一部广角透镜(140毫米),芯片是2048×2048像素的CCD。这部仪器由德国制造。
  维尔迪斯(可见和红外热成像光谱仪) 它能在红外波段拍摄彗核图像,也能寻找彗发分子的红外光谱。这一探测的红外部分由汞镉碲化物天线阵执行,可见光部分由一只CCD芯片完成。这部仪器由意大利制造,其改进版本用在了美国宇航局“黎明号”和欧空局“金星快车”探测器上。
  米诺(“罗塞塔”轨道器的微波仪器) 通过水、氨和二氧化碳等挥发性物质的微波辐射,米诺能测定这些成分的丰富度和温度。这部仪器的30厘米无线电天线由德国制造,其余部分由美国制造。   康赛特(通过无线电波发射进行彗核探测试验) 这项试验是通过一部雷达来提供有关彗星深层内部的信息。通过测量“菲莱”与“罗塞塔”之间经由彗核的电磁波传导,这部雷达能够对彗核进行X线断层摄影。这样一来,就能确定彗星的内部结构,推断彗核的组成信息。这部电子设备由法国研制,两部天线则由德国制造。
  阿尔西(无线电科学调查仪) 它利用“菲莱”的通信系统,对彗核及彗发内部进行物理学调查。
  罗西纳(用于离子和中性分析的“罗塞塔”轨道器光谱仪) 这部仪器由一部双焦磁质谱仪DFMS及一部反射器类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RTOF组成。DMFS具有很高的分辨率,RTOF则对中性分子和离子很敏感。罗西纳由瑞士制造。
  米达斯(微型成像尘埃分析系统) 这一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负责调查沉积在一张硅片上的尘埃微粒的多种物理性质。
  科西马(彗星二次离子质量分析仪) 在用铟离子清洗表面后,这部仪器利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检测尘埃微粒的组成。它能检测的离子质量可达4000原子质量。
  加达(颗粒撞击分析仪和尘埃储能器) 它通过测量进入这部仪器内部的每个微粒的质量、速度、动能和光学截面,分析彗发的尘埃环境。
  阿匹西(罗塞塔等离子体联合检测仪) 它寻找有机化合物。
  此前的多项研究已经显示,彗星含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分子富含碳、氢、氧和氮,它们都是组成核酸和氨基酸所需的元素,而核酸和氨基酸是我们所知生命的基本成分。彗星被认为曾经把巨量水带给了地球,还可能为地球播撒了有机分子。“罗塞塔”和“菲莱”也计划通过对彗核和彗发(由气体和尘埃云组成)进行取样检测,寻找有机分子、核酸(DNA和RNA的构建单元)以及氨基酸(蛋白质的构建单元),从而帮助分析彗星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贡献。
  抵达彗星后,“菲莱”还计划测试有关为什么基本氨基酸几乎都“向左偏”的一些假设。这里所说的“向左偏”,是指原子怎样按照与分子中碳核相关的方向排列。大多数非对称分子都以大致相等数量的左偏或右偏结构(这被称作手征或手性,指空间的螺旋特征)定向,而生物体使用的基本氨基酸却主要是左偏结构,这无疑显得很另类。“菲莱”计划测试的一种假设是1983年提出的,它这样猜测:当超新星(即恒星死亡时的爆发)产生螺旋形辐射时,这种辐射的圆偏振可能毁灭一种手征类型的分子,同时把另一种手征类型的分子抛射到空间,这些分子最终可能来到一颗行星比如地球上。
  “罗塞塔”和“菲莱”怎样向地球传输图像?
  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是指不能与自己的镜像叠加的分子。人的左右手有对应的指头,它们在左右手上的顺序相同,却互为镜像而不相同。与此相似,手性分子之间有相同的构成和连接顺序,却互为镜像而非相同。尽管大多数氨基酸能以左、右手性这两种形式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却几乎全由左旋氨基酸组成。
  尽管距离地球5亿千米(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3倍),“罗塞塔”和“菲莱”却通过无线电波向地球传输重要数据和图像。这些传输信号通过“罗塞塔”的无线电设备中继转发,以光速传播。但由于地球在如此遥远的距离外,因此地面控制中心会滞后半小时接收到这些信号。因为信号到达地球时已经相对微弱,所以需要复杂的天线来接收空间无线电频段的通信。“菲莱”搭载的无线电设备不多,因为它只需传送数据给20千米外的“罗塞塔”。当“菲莱”需要传输数据给地球或接收来自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时,信号都通过“罗塞塔”来转播。
  “罗塞塔”被误读事件
  2007年11月,在第二次飞近地球期间,“罗塞塔”飞行器被误认为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并且被给予代号“2007 VN84”。当时,根据“卡特琳娜巡天系统”一部0.68米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这艘飞行器,并且把它误认为是一颗直径大约20米的小行星。他还对它进行了轨道计算,结果显示它将会在2007年11月13日于距离地球最近处经过地球,两者之间距离届时是5700千米。由于这个距离在天文学意义上很近,因此当时有天文学家担忧“2007 VN84”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然而,另一位天文学家当时发现“2007 VN84”的轨道与“罗塞塔”的匹配,而且“罗塞塔”当时正好在飞往彗星的旅途中飞近地球借助引力。美国“小行星中心”(专门跟踪近地天体的机构)稍后证实,“2007 VN84”实际上正是“罗塞塔”。
  “罗塞塔”主要时间表
  2004年3月2日 “罗塞塔”从法属圭亚那成功发射,火箭上级和负载被成功注入200千米×4000千米的椭圆形巡航轨道。稍后,上级火箭引擎点火,把“罗塞塔”加速至逃逸速度。“罗塞塔”离开地球,进入日心轨道。
  2004年5月10日 “罗塞塔”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深空机动成功实施,目的是调整飞行器的航道。据报道,此次机动的误差为0.05%。
  2005年3月4日 “罗塞塔”首次按计划飞近并环绕地球,目的是借助引力。当时,月球和地球的磁场都被用来测试和校正“罗塞塔”搭载的仪器。“罗塞塔”当时与地球的最近距离是1954.7千米,业余天文学家抓拍到了它掠过地球的身影。
  2005年7月4日 “罗塞塔”搭载的成像设备观测到了“滕佩尔1号”彗星与美国宇航局“深空撞击器”之间的撞击。
  2007年2月25日 “罗塞塔”绕火星变轨。“菲莱”搭载的磁强计和等离子体检测器测量了火星复杂的磁环境。“罗塞塔”搭载的光学、光谱和红外遥测成像仪(即“奥西里斯”)采用不同的摄影滤色片,对火星拍摄了多幅照片。由于当时“罗塞塔”处在火星的阴影当中,因此它搭载的大多数仪器关闭,“菲莱”则依靠电池自动运作,主要目的是测试仪器。“罗塞塔”使用了火星引力来改变自己的轨道,朝着2007年11月第二次飞近地球的方向飞去。
  2007年11月8日 “罗塞塔”飞行器被误认为是一颗小行星。   2007年11月13日 “罗塞塔”执行第二次飞近地球,当时它的速度是每小时4.5万千米,与地球之间的最近距离是5295千米。
  2008年9月5日 “罗塞塔”飞近小行星“2867 斯特恩斯”。当时,“罗塞塔”与这颗主带小行星之间的距离仅为800千米,两者的相对速度是每秒8.6米。
  2009年11月13日 “罗塞塔”第三次飞近地球。它与地球之间的最近距离是2481千米,飞行速度是每小时4.8万千米。
  2010年3月16日 “罗塞塔”观测到了小行星“P/2010 A2”的尘埃尾。再加上“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就证实了“P/2010 A2”是一颗小行星,而不是一颗彗星。“P/2010 A2”的尾巴很可能是由它被另一颗小行星撞击所产生的颗粒构成的。
  2010年7月10日 “罗塞塔”经过并拍摄了小行星“卢泰西亚”。
  2011年6月8日 “罗塞塔”被指令进入一种自旋稳定模式。除了机载电脑继续工作外,其他所有电子仪器及休眠加热器均关闭。
  2014年1月20日 一台预置计时器中断了“罗塞塔”的休眠模式,此前“罗塞塔”持续休眠达31个月。“罗塞塔”由此恢复了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
  2014年5~7月 从2014年5月7日起,“罗塞塔”开始轨道修正机动,目的是让自己进入环绕“67P”的轨道。在第一次减速燃烧之时,“罗塞塔”与“67P”之间距离大约是200万千米,相对速度是每秒775米以上。到最后一次燃烧(7月23日)时,这个距离减为4000千米多一点,速度减为每秒7.9米以上。总共使用了8次燃烧来匹配“罗塞塔”与“67P”的轨迹,其中绝大多数减速燃烧发生于5月21日、6月5日和6月18日。
  2014年7月14日 “罗塞塔”搭载的“奥西里斯”成像系统拍到了“67P”的照片并发回地球,由此证实了这颗彗星的两段式“鸭子”形状。
  2014年8月6日 “罗塞塔”抵达“67P”,与彗星距离是100千米。“罗塞塔”实施了一次推进器点火,把自己对彗星的相对速度降至每秒1米。“罗塞塔”开始了对彗星的制图和描述,目的是为自己确定一个稳定的轨道,为“菲莱”选择可行的登陆位置。
  2014年9月4日 “罗塞塔”搭载的“爱丽丝”仪器报告首批科学数据,它们显示“67P”在紫外光波段异常黑暗,彗发中存在氢和氧,彗星表面并未发现有大面积水冰区域。这最后一点有些出乎预料,因为这颗彗星距离太阳很遥远,因而阳光不可能把水转化为蒸汽,所以彗星上理应存在大量水冰。
  2014年9月10日 “罗塞塔”进入彗星全球绘图阶段,它在高度仅29千米的轨道中环绕“67P”。
  2014年11月12日 “菲莱”在“67P”表面成功登陆。
  2014年11月~2015年12月 如果任务顺利,“罗塞塔”计划伴随“67P”环绕太阳。
  2015年12月 “罗塞塔”任务将终结。
  (本文图片主要由欧洲空间局提供)
其他文献
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即多动症(ADHD)的发病率较高,患儿不仅患病期间因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交流障碍,给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困扰,而且,长大以后也很可能
这是一个超震撼您视觉的科学实验,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引导孩子体验、探索科学的魅力!      准备材料:塑料拉链袋、锋利的铅笔、水  实验步骤:  1.该实验需要两人配合,一名同学提好盛装水的袋子,注意盛水量要在80%以上,尽量撑起塑料袋的形状。  2.另一名同学用铅笔刺穿塑料袋,注意掌握力道,动作不能太小。  3.随后将多支铅笔刺向水袋,虽然水袋被扎得像蜂窝煤一般,但水袋一直没有水漏出。  实验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纯教师讲授,学生听,满堂灌输,过分强调专业理
乐感是人类独有的吗?来看看科学家们的新发现。  音乐,人类耳朵独享的“奶酪蛋糕”?  当你看到公园里或者街头上人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感到奇怪,人类对于音乐的感知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人类并不是唯一的能够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动物,自然界有一些动物也具有这样的“节奏感”。动物对于音乐的这种认知行为到底是由于大脑的特化作用,还是建立在为了行使其他功能而形成的神经回路上的呢?  作为制
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占据初中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一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如何让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从而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笔者认为以诵读为主,吟咏诗文,就会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
鸟儿为什么没有牙齿?科学家最近提出,现代鸟类的祖先之所以能挺过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原因是这些祖先有喙,因而能吃种子。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后,飞行的肉食性爬行类(例如翼手龙)难以获得食物,而小鸟状恐龙以其碎壳能力,崛起至啄序(指最凶的可啄次凶的,次凶的可啄一般的,依此类推)顶层。    科学家对白垩纪的似鸟龙(例如手盗龙)了解不多,而似鸟龙是现代鸟类的近亲。白垩纪末期,许多似鸟龙灭绝,包括
高职教育在对培养国家所需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在培养人才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项目摘要该项目综合了台灯、闹铃、时钟、智能时控等功能,是多种场合都适用的多功能智能台灯。项目背景冬天早上起床,当闹钟响时,屋子里光线不好,人在迷糊中爬起来到处摸台灯开关
目的:探讨"T"型血管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含肩胛下动脉与旋肩胛动脉在内的"T"型血管蒂,将两者嵌于受区动脉断端区,分别与近远端吻合,从而保证
目的:测定中药活性成分肉桂醛、柠檬醛抗深部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测定肉桂醛、柠檬醛对2株白念珠菌、1株新生隐球菌、2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