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以讲读为中心,讲深讲透,不留“盲点”,而且只讲知识,讲现成的结论,甚至不问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这种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的语文教学,无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专家李亮在《从语文核心素养看课堂教學走向》一文中疾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个充斥低思维含量的课堂教学中可能实现吗?在一个没有兴趣的课堂中有可能提高吗?在一个求解路径都设计好的课堂中,有可能经历真正的独立思考吗?上述现象、上述疾呼不约而同地提醒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这也是当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大有关联。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关注能动性,重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隐喻了每个学生对文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伴随着思维的生长,而且这样的思维一定有着独创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这种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根植于一定的言语实践活动之中。而且这种言语实践活动必须得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能积极参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借助于问题情境来完成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每上一篇新的课文,笔者都会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乍一看,这样的问题毫无新意,甚至毫无思维含量。其实不然,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问题情境,因为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他们觉得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愿意表达是发展语言、思维的前提,由此可见,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
当然,一开始学生在回答“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可能给出的答案会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但是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引导,他们的视角就会发生转变,慢慢会去关注文本的写法和立意,言意兼得,就能绽放语文课堂的精彩。
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交流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课堂上气氛活跃,大家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笔者叫小华同学起来交流。当时的教学实录如下。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在介绍霍金的出场时,好像和以往学过的介绍人物的方法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篇课文先写了他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再写他是霍金。一般我们在介绍人物时先说人的名字,再说他怎么样。
师: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老师还想问一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写法,因为人物这样的出场带有一丝神秘感。他先隐姓埋名,接着隆重登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有这样的感觉吗?(大家纷纷点头。)“隐姓埋名法”是一种独特的写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觉得需要,不妨借鉴一下这种写法。
这种充分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展现独创性思维,“隐姓埋名法”直指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二、问题情境创设要体现动态性,重在挖掘思维的灵敏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的“节外生枝”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借助问题情境,巧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能培养学生的灵敏性思维。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发生过这样一幕:学生正在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段主要讲述了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突然小夏同学放下了书本,头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巴歪成S型。笔者发现小夏的举动后,本想提醒他认真读课文,但转念一想,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成性资源,于是让全班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小夏同学身上,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师:小夏同学,我想采访你一下,大家都在读课文,你怎么做起了这样的动作?
小夏:老师,读着读着,我觉得霍金的样子很好玩,于是不由自主模仿起霍金的标志性形象。(说完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动作。)
师:大家觉得霍金的样子好玩吗?可笑吗?
生1:说心里话,我觉得有点,特别是他笑起来“龇牙咧嘴”的模样。
生2:我不是这样想的,看了霍金的标志性形象,我觉得心里酸酸的。
师:心里酸酸的?
生2:是的,霍金这样的形象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卢伽雷氏症引起的,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命运对霍金的残酷。
小夏:一开始,我觉得霍金的样子很好玩,但是模仿了两遍后,我发现要保持霍金的这种姿态很难受。卢伽雷氏症太可怕了,它让霍金的身体完全变形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对霍金的标志性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它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小夏同学,你刚才的标志性形象模仿很逼真,有什么窍门吗?
小夏:我就是根据课文中描写的霍金的外貌特征来模仿的。
师:标志性形象其实就是一个人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比如说到鲁迅先生,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胡子和叼着烟斗的样子。老师来说几个人的名字,你能来说说他们的标志性形象吗?(生交流。)
灵动的思维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师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就能造就一方美丽的语文教学天地。
三、问题情境创设要富有挑战性,重在锤炼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要点燃火把,并且让火把越烧越旺,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属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辩论,道理越辩越明,语言越辩越犀利,思维越辩越深刻。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太多,你是怎么认为的?
生1:我觉得命运确实让霍金失去了太多,你看他不能说话,不能走路,整天禁锢在轮椅上,多么悲惨!
生2:我承认命运和霍金开了一个玩笑,医生也曾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但是霍金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一活就是几十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从这一点来说,我并不觉得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
生3: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刚才我们讨论了霍金的标志性形象,难道你还不明白他的几十年是怎样过的吗?简直是生不如死啊!
生4:这位同学注意了,命运让霍金的生活质量变得很糟糕,但是却提升了他的生命质量。几十年里,霍金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完成了常人都几乎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还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太多吗?(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
学生的针锋相对,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轮辩论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锤炼了思维的深刻性。从人生的生活质量提升到生命质量,这是了不起的飞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巧妙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关注能动性,重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隐喻了每个学生对文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伴随着思维的生长,而且这样的思维一定有着独创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这种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根植于一定的言语实践活动之中。而且这种言语实践活动必须得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能积极参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借助于问题情境来完成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每上一篇新的课文,笔者都会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乍一看,这样的问题毫无新意,甚至毫无思维含量。其实不然,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问题情境,因为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他们觉得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愿意表达是发展语言、思维的前提,由此可见,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
当然,一开始学生在回答“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可能给出的答案会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但是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引导,他们的视角就会发生转变,慢慢会去关注文本的写法和立意,言意兼得,就能绽放语文课堂的精彩。
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交流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课堂上气氛活跃,大家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笔者叫小华同学起来交流。当时的教学实录如下。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在介绍霍金的出场时,好像和以往学过的介绍人物的方法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篇课文先写了他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再写他是霍金。一般我们在介绍人物时先说人的名字,再说他怎么样。
师: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老师还想问一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写法,因为人物这样的出场带有一丝神秘感。他先隐姓埋名,接着隆重登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有这样的感觉吗?(大家纷纷点头。)“隐姓埋名法”是一种独特的写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觉得需要,不妨借鉴一下这种写法。
这种充分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展现独创性思维,“隐姓埋名法”直指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二、问题情境创设要体现动态性,重在挖掘思维的灵敏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的“节外生枝”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借助问题情境,巧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能培养学生的灵敏性思维。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发生过这样一幕:学生正在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段主要讲述了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突然小夏同学放下了书本,头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巴歪成S型。笔者发现小夏的举动后,本想提醒他认真读课文,但转念一想,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成性资源,于是让全班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小夏同学身上,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师:小夏同学,我想采访你一下,大家都在读课文,你怎么做起了这样的动作?
小夏:老师,读着读着,我觉得霍金的样子很好玩,于是不由自主模仿起霍金的标志性形象。(说完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动作。)
师:大家觉得霍金的样子好玩吗?可笑吗?
生1:说心里话,我觉得有点,特别是他笑起来“龇牙咧嘴”的模样。
生2:我不是这样想的,看了霍金的标志性形象,我觉得心里酸酸的。
师:心里酸酸的?
生2:是的,霍金这样的形象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卢伽雷氏症引起的,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命运对霍金的残酷。
小夏:一开始,我觉得霍金的样子很好玩,但是模仿了两遍后,我发现要保持霍金的这种姿态很难受。卢伽雷氏症太可怕了,它让霍金的身体完全变形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对霍金的标志性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它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小夏同学,你刚才的标志性形象模仿很逼真,有什么窍门吗?
小夏:我就是根据课文中描写的霍金的外貌特征来模仿的。
师:标志性形象其实就是一个人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比如说到鲁迅先生,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胡子和叼着烟斗的样子。老师来说几个人的名字,你能来说说他们的标志性形象吗?(生交流。)
灵动的思维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师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就能造就一方美丽的语文教学天地。
三、问题情境创设要富有挑战性,重在锤炼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要点燃火把,并且让火把越烧越旺,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属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辩论,道理越辩越明,语言越辩越犀利,思维越辩越深刻。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太多,你是怎么认为的?
生1:我觉得命运确实让霍金失去了太多,你看他不能说话,不能走路,整天禁锢在轮椅上,多么悲惨!
生2:我承认命运和霍金开了一个玩笑,医生也曾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但是霍金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一活就是几十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从这一点来说,我并不觉得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
生3: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刚才我们讨论了霍金的标志性形象,难道你还不明白他的几十年是怎样过的吗?简直是生不如死啊!
生4:这位同学注意了,命运让霍金的生活质量变得很糟糕,但是却提升了他的生命质量。几十年里,霍金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完成了常人都几乎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还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太多吗?(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
学生的针锋相对,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轮辩论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锤炼了思维的深刻性。从人生的生活质量提升到生命质量,这是了不起的飞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巧妙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