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分为喂养耐受组(FT组)、生后1周内出现喂养不耐受组(1周内FI组)、出生1周后出现喂养不耐受组(1周后FI组)3组,比较3组早产儿肠内喂养期间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诊疗措施,分析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
结果(1)共纳入胎龄<32周早产儿161例,发生喂养不耐受108例(67.1%),多发生于生后2周内,1周内出现的喂养不耐受以腹胀(58.3%,42/72)、残奶多(52.8%,38/72)为突出表现,1周后出现的喂养不耐受以腹胀(86.1%,31/36)、大便潜血(80.6%,29/36)为突出表现;24.1%(26/108)喂养不耐受总时间≥2周;(2)FT组中胎龄<28周、出生体重<1 000 g、生后1周内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胎粪排出延迟、生后2周内连续使用抗生素比例均低于两个FI组,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少于两个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内FI组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比例大于1周后FI组和FT组,1周内FI组和FT组第2周及以后超3 d不排便比例小于1周后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OR=5.814, 95%CI 1.335~25.318;OR=3.860, 95%CI 1.009~10.997);出生体重大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1 000~1 250 g:OR=0.044,95%CI 0.003~0.609;1 250~1 500 g:OR=0.049,95%CI 0.003~0.748),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OR=0.074, 95%CI 0.012~0.450)。
结论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1周内以腹胀、残奶多为主,1周后以腹胀、大便潜血为主;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可能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辅助通气可能是1周后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