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应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_CBSC_C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验教学就是要教师真正想办法,使学生动手动脑,促进大脑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发明能力和与人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一、重视动手活动,促进大脑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养成多动手、勤动手的习惯,带动感官触觉及理性思考问题。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自己动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获取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是最基本的实验教学活动。比如,测量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都是要求学生多动手,使学生通过动手活动来促进大脑思维。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尽管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性不明确,原理不清楚,但亲自动手操作后,就会带动感官触觉的反应,就会理性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获取知识。初中阶段,刚开始分组实验时,有部分同学不动手,只观察别的同学做,怕出错出丑,或怕脏怕累、不感兴趣。教师让会操作的同学合理分组,带动不操作或不会操作的同学实验,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手来。另外,把部分实验大胆让学生到课外或家中操作。同时改进我们的实验器件及实验方法,以便适合学生动手操作。也可改为师生合作实验,带动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性。不爱动手的学生大都有厌学情绪,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感官触觉的带动,理性思考问题,逐渐提高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验课中掌握的知识,不仅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而且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注重感性认识,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由于实验教学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客观性,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成为学生的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教学的新颖性、奇异性、刺激性、趣味性等一切感觉都来自于人的各种感官触觉,由感官触觉接受的信息,启发大脑深入思考,归纳问题,得出结论。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加一些现象明显的、新颖的、趣味的、刺激的实验,自制一些教具、实验器材,满足实验教学的新奇、惊险、刺激、趣味。启发大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比如“覆杯”实验中,杯子侧壁开一个小孔,用手封住小孔,纸板不落,打开小孔,纸板下落。在教学中同样一个问题,由教师讲述出来,平淡无奇,学生没有兴趣思考。改为新颖的小实验,学生就会感到新奇、有兴趣,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三、重视理论知识的归结,提高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觉得实验做完了就感觉没事了,这样就会形成学生来实验室是“玩实验”的认识。其实,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利用实验报告单、提问及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置成家庭作业等。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成理性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完整过程。比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课本中给出的实验只有两个小灯泡的串、并联,学生实验后,得出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并确信“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这一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实验、家庭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引出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自制器件进行实验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独立提出问题,提出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改进、发展好实验,不断探索便于操作的实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比如在学习“力”这一章中,教师讲“力使物体发生形变”这一节时,有学生提出“物体放在桌子上,对桌面有压力,桌面没有发生形变”的问题。教师告诉学生,桌面形变很微小,直接观察不出来,希望有同学设计一种方法来检测它。同学们通过科学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作风和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精神。◆(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象湖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常常争论不休。如学习《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课时,学生就为“假如亚非文明古国不处在大河流域这个有利的位置,那么,这些地区能不能成为文明古国?”争得面红耳赤。学习《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时,学生争论: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会不会成为法西斯国家?……像这样的争论,可谓比比皆是。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该怎样来看待?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争论,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因为大脑中缺少写作的“原料”,很多小学生所写的文章干瘪欠生动,缺少真材实料,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了。生活处处皆学问,一个生活在县城或者农村的孩子还会没有材料可写吗?究其原因,正是小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积累所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就是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
期刊
一、问题提出    自普通高校扩招和民办高校升格以来,由于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招生规模,只有多招生,增加学校收入,才能筹措充足的办学经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满足高等教育社会需求,民办高校使得生源争夺战日益白热化,有些民办高校为了占据招生制高点,煞费苦心,刻意炒作,采用刊登、散发虚假广告(简章),模糊学生身份等手段,哄骗学生缴费入学,从而
期刊
近年来,语文新课程教材选的许多文章蕴涵了丰富的文以载道的“矿藏”,如果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挖掘利用,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奇效:既教书,又育人。  在上郭沫若《雷电颂》这课时,有一道题目:“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时有名学生经常不做作业,还影响其他同学。这个问题不解决,后果不堪设想。起初,我依赖于说教,搬出《中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试图说服这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祝福》里的祥林嫂,由文学大师鲁迅于20世纪初精心打造。对祥林嫂形象,语文教学中,通常评价为最集中、最典型剖析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村最底层劳动妇女,在封建政权、夫权、族权、神权的无情压榨下,灵与肉的哀痛与无奈;是鲁迅对凶狠的旧社会、冷漠麻木的旧“国民”的控诉、呐喊。祥林嫂形象历久不衰的撼人心魄之魅力,除了文学的,是否还可以作出其他如教育心理学层面——即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层面的别
期刊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重解题、轻定义,对定义的要求往往只满足于单纯的记忆,使学生对椭圆定义的本质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造成数学定义与解题脱节的现象,解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能充分利用椭圆的定义,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数学定义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
期刊
语文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它教会我们体会文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引领着学生们步入文学的殿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教师们也纷纷提出了各种有关教学改革的思路,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灿烂的教改新花不断绽放。    一、思想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教一套语文教材,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课本课文展开。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我们周围当中,仍存在部分教师为
期刊
作为学校组织细胞的高校班级,由于人员集中、涉及面广、社会需求各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外部环境都存在某种矛盾与问题。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违法、违章、违规现象也时常出现。对学校发生的治安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政治性事端,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给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班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笔者就结合自己做
期刊
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她的政治老师:“老师的课堂就像一片天空,我们能自由飞翔,他和我们一起在努力寻找着明天,在通向未来的漫漫征途上,他是一个陪着我们走的人。当他陪着我们走向目标时,过程和结果都显得如此美丽多情。”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赞同。更是学生对新型教学方式的期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无疑能适合学生的这一要求,也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激发发
期刊
阅读,是一个谈滥了的话题,但阅读,也是一个让人不敢忽视的话题。面对48分的中考阅读,你只能套用一句流行了很多年的话:“爱你没商量!”  席勒说:“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的确,好的文学作品大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蕴而历久不衰。“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首几十字的《断章》,有的人读到的是平凡而普通的场景,有的人却读到了深邃而独特的哲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