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理念与育人目标正在向“核心素养”层面发生转变,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也日渐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数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依旧拘泥于“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技术手段的丰富和完善使得知识的学习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内容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能力不再局限于“应试”题目,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学习应该如何更好的变化和适应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而项目式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本文将从数学学科的背景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并总结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项目式学习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项目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先后在 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1]国内外学者对于项目式学习都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本文从学科融合出发,本研究中将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定义为以数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提升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2]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1)驱动问题
驱动问题是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起点,一个好的驱动问题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选定驱动问题时,一方面要从课程标准出发,深挖教材,不能脱离课标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学习能力,注重不同水平學生的教学,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驱动性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真实情景
项目式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是来源于实际生活情景中的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坚持从真实生活场景出发,一方面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解决的真实情景,例如角色扮演等。
(3)协作学习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习过程的交流与协作,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协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重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项目式学习的协作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明确职责分工,注重交流反思。
(4)可行产品
项目式学习与“任务驱动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项目式学习最终的学习成果,也叫最终的“产品”。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注重以多元评价为目标,强调项目后的反思,不仅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对作品的评价,不仅强调结果性评价,也强调过程性评价,不仅强调师生评价,还强调生生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二、数学“校园比例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本研究选取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比例尺》单元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选定项目
项目式学习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项目本身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本项目开展之际恰逢学校百年校庆,因此项目主题以《我心目中的学校》,课程内容为将课本内容比例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项目的目的是学生借助比例尺中的相关知识,与前期所学知识如:“周长的计算”、“面积的计算”、“方向与方位”相结合,既实现知识的融合又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终需要构建一个关于学校的模式图。
(二)制定计划
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需要对每一组的制定的计划给出建议,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也需要将项目的整个流程和计划进行说明。以保证整个项目的进度。实践过程中,班级共有42名同学,按照“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分为五组,各组在行动开始之前提交了项目计划书,包括资料的搜集、作品的制作、工具的使用、时间规划等。
(三)活动探究
按照计划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老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帮助,将比例尺的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作为资源进行了呈现,并对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量尺等给与了支持。各小组之间按照分工和计划完成活动探究,与同伴相互合作协作,完成了校园平面图的绘画、主要建筑的测量。
(四)作品制作
在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各小组开始整合知识与资源,制作关于《我心目中的学校》的模式图,其中用到了计算机的绘图等功能,老师及时以视频的形式提供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将收集到的关于校园主要建筑的尺寸,按照比例尺的知识进行缩放,明确比例尺的规则和要求,并且将前期学习的“周长的计算”、“面积的计算”、“方向与方位”与知识点相结合,完成作品。
(五)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将最终制作的产品进行交流与汇报,不仅汇报最终的作品,也明确汇报作品制作的流程以及对知识点的处理。在成果交流阶段,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并且对学生的作品给与点评和给出意见。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并且改进自己的作品。
(六)活动评价
展示结束后,通过小组互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并且通过单元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水平相同的班级相比,实验班级整体水平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成绩比较靠后的同学,提升效果明显。
三、总结与反思
项目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但就数学学科而言,因为其学科性质的特殊性,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困难。我们应该从数学学科本身入手,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来丰富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亚莉, 杨成.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研究[J]. 中小学电教, 2012(Z1).
[2]叶阳,章勤琼.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特征、发展及应用案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0(01):53-57.
[3]刘景福, 钟志贤.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1):18-22.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理念与育人目标正在向“核心素养”层面发生转变,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也日渐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数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依旧拘泥于“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技术手段的丰富和完善使得知识的学习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内容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能力不再局限于“应试”题目,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学习应该如何更好的变化和适应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而项目式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本文将从数学学科的背景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并总结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项目式学习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项目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先后在 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1]国内外学者对于项目式学习都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本文从学科融合出发,本研究中将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定义为以数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提升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2]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1)驱动问题
驱动问题是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起点,一个好的驱动问题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选定驱动问题时,一方面要从课程标准出发,深挖教材,不能脱离课标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学习能力,注重不同水平學生的教学,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驱动性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真实情景
项目式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是来源于实际生活情景中的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坚持从真实生活场景出发,一方面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解决的真实情景,例如角色扮演等。
(3)协作学习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习过程的交流与协作,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协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重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项目式学习的协作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明确职责分工,注重交流反思。
(4)可行产品
项目式学习与“任务驱动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项目式学习最终的学习成果,也叫最终的“产品”。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注重以多元评价为目标,强调项目后的反思,不仅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对作品的评价,不仅强调结果性评价,也强调过程性评价,不仅强调师生评价,还强调生生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二、数学“校园比例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本研究选取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比例尺》单元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选定项目
项目式学习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项目本身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本项目开展之际恰逢学校百年校庆,因此项目主题以《我心目中的学校》,课程内容为将课本内容比例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项目的目的是学生借助比例尺中的相关知识,与前期所学知识如:“周长的计算”、“面积的计算”、“方向与方位”相结合,既实现知识的融合又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终需要构建一个关于学校的模式图。
(二)制定计划
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需要对每一组的制定的计划给出建议,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也需要将项目的整个流程和计划进行说明。以保证整个项目的进度。实践过程中,班级共有42名同学,按照“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分为五组,各组在行动开始之前提交了项目计划书,包括资料的搜集、作品的制作、工具的使用、时间规划等。
(三)活动探究
按照计划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老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帮助,将比例尺的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作为资源进行了呈现,并对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量尺等给与了支持。各小组之间按照分工和计划完成活动探究,与同伴相互合作协作,完成了校园平面图的绘画、主要建筑的测量。
(四)作品制作
在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各小组开始整合知识与资源,制作关于《我心目中的学校》的模式图,其中用到了计算机的绘图等功能,老师及时以视频的形式提供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将收集到的关于校园主要建筑的尺寸,按照比例尺的知识进行缩放,明确比例尺的规则和要求,并且将前期学习的“周长的计算”、“面积的计算”、“方向与方位”与知识点相结合,完成作品。
(五)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将最终制作的产品进行交流与汇报,不仅汇报最终的作品,也明确汇报作品制作的流程以及对知识点的处理。在成果交流阶段,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并且对学生的作品给与点评和给出意见。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并且改进自己的作品。
(六)活动评价
展示结束后,通过小组互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并且通过单元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水平相同的班级相比,实验班级整体水平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成绩比较靠后的同学,提升效果明显。
三、总结与反思
项目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但就数学学科而言,因为其学科性质的特殊性,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困难。我们应该从数学学科本身入手,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来丰富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亚莉, 杨成.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研究[J]. 中小学电教, 2012(Z1).
[2]叶阳,章勤琼.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特征、发展及应用案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0(01):53-57.
[3]刘景福, 钟志贤.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