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文”如何教出新感觉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很多教师而言,“老课文”的教学已经是“轻车熟路”,不需要耗费太多心思。但在教材编写意图有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新形势下,过去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适用。如何从新的角度去解读统编教材中的“老课文”,文章建议教师摆正态度与观念,对“老课文”所处的新旧版本教材与单元体系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理顺语文要素的一根“线”,在阅读与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通过这样的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老课文”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教材版本;教学设计;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刘茂勇,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教立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言语教学主题统整策略研究”(D/2020/02/36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力课堂:立德树人理念下县域小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2020/02/368)
  统编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使得教学设计又重新提上了教师的工作日程。新教材中虽然有不少“新面孔”,但依然保留了一些经典的“老课文”。许多教师在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跳过这些“老课文”,认为这些课文教了数次,已经是“轻车熟路”。然而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课文所处的单元与教学目标也与从前有所不同。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用好这些“老课文”,让它们“永葆青春”,其实也是教师重新备课的重点之一。温儒敏谈及统编语文教材的备课工作时提到:“不只是新课文要认真去读,老课文在备课时也要重新读。自己有感受,讲课才有感觉。”[1]这里所讲的“重新读”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再次阅读。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多角度地读,从新旧教材的横向对比去读,从新教材前后课文的关联去读,从单元与课文的语文要素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原本的教学模式,赋予“老课文”新的生命力。下面从几个角度对比新(统编教材)旧(原人教版)版教材之间,《童年的发现》有何新的教学特色。
  一、在横向对比中发现单元编排新特点
  对比的第一要点,是关注教材版本更替造成的编排意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老课文”的教学方向。因此,想要重新给“老课文”备课,需要将其所处的单元体系进行新旧版本的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对“老课文”有一个准确的功能与价值定位,发现其在新教材中的新特点。表1将《童年的发现》所处的单元体系进行了横向的对比。
  从单元体系的横向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旧版与新版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比较经典,内容洋溢着浓郁的童年气息,古今中外文章的编选体现了选文的广泛性。两个版本中,《童年的发现》都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处于同一个学段,说明两个版本的编者都认同该文的教学时期。从单元主题来看,两版教材都围绕“童年生活”进行组文,着重体现童年生活的乐趣。不同的是,舊版中作为精读课文的《童年的发现》在新版中变成了略读课文,更多体现教师“搀”着学生学。新版教材在单元主题就强调要感受课文中体现的风趣和幽默,这说明学生阅读的重点已经从发现文本中的童年乐趣转变为发现文本中闪现的风趣与智慧。而在语文能力训练方面,旧版的训练要点多而散;新版教材训练点更集中,要求着重感受风趣的语言,并尝试借助漫画书写幽默。
  总而言之,教学《童年的发现》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两处:语文要素与课型功能。教学新版教材时,教师不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而是要紧扣“风趣和幽默”,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出课文中有趣的内容。同时也要特别关注课程功能的变化,也就是从精读变成了略读。必须注意的是,略读并不是草草带过。正如叶圣陶所说:“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2]这就是说,教学这篇文章要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在之前的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手指》的教学中就要把基础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童年的发现》中自己探索“风趣和幽默”。
  二、在纵向联系中找准要素发展切入点
  在旧版教材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就课文教课文,集中讲授文本的亮点。《童年的发现》变成略读课文后,教师有必要从纵向的角度重新思考教学方案,把目光聚焦于语文要素,以语文要素的落实来规划单元教学,这样就能将教材的编排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训练。
  语文要素在新版教材中具有前后关联性。正如陈先云所说:“其表现为学过的语文训练要素,包括先前册次和本册前面的单元,在之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这是统编教材训练体系上的一大特点。”[3]因此,我们要以纵向联系的眼光去观察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笔者将与本课关联较紧密的语文要素分为学会默读、探究人物、聚焦语言三个层面,依单元进行分列,并结合课前提示设定本课的教学任务(见表2)。课堂上,我们就依照表格中的三个任务,分层面展开教学工作。
  1.默读有“法”
  旧版教材中的第二道课后习题提到要“默读课文”,但并未给出可供遵循的默读方法。而在新版教材中,本课的课前阅读提示这样要求:“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根据表2我们知道,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有了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语文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利用之前多角度思考的经验去阅读课文,只是角度要确定为寻找文中“趣”的具体表现方式。我们还可以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占了三个版面的长文章,所以可以运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经验来提高阅读速度。在默读文中人物的对话与神态时,可以利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在读中想象主人公坚持探究问题的场面。有了这些“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的默读才会更有效,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得以形成。
  2.探究有“序”
  学生观察“我”探究问题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在观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教学任务是探究人物的语文要素的体现。旧版教材的课后习题让学生直接说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概述对他的印象,并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供学生借鉴,因此学生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新版教材中这一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可以借鉴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及五年级下册第四、第六单元中有关探究人物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入手,了解人物的心理和思维过程,体会主人公对科学的痴迷与好奇。由于新版教材语文要素的纵向关联,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清晰明了,学生有了具体的切入点——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只要沿着体会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思维过程的线索进行思考,就能有序地完成探究任务。   3.品言有“径”
  默读和探究其实是前期的教学手段,第三层面“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才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在旧版教材中没有提及,考虑到新版教材中有“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笔者认为应该为学生感悟语言设置可循的路径,降低学生的自读难度,帮助語文要素的落实。第三层面中,为了保证感受语言的语文要素与本课其他教学目标有关联性,笔者引导学生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三方面进行阅读。有了具体的引导,学生对于“趣”的品鉴就能从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入手,最终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感悟,发现文中形式多样的“趣”。这样的语言品味有“径”可循,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合理利用了教材已有资源,正是一举两得。
  三、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生长点”
  从“老课文”新旧单元体系的对比,再到发现新教材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了《童年的发现》的三个教学要求:默读探究、寻找风趣、大胆表达。这三点既是本课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着眼点”,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生长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点明:“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4]因此,课文虽然教学完毕,但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真正完成,应以语言训练为手段,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特别是问题求解、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表达这三项能力。
  1.根据提示解问题
  略读课文的新定位,意味着本课的教学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童年的发现》段落较多,篇幅较长,即便是五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时也难免找不到头绪。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读的突破口,笔者引导学生从课前提示入手,整理出课文的一个“主问题”与 两个“次问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深入探究课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仔细阅读课前提示后发现,这段话中共有四个问句。经过交流,师生最终确定“主问题”是“‘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次问题”分别是“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厘清主次后,学生开始带着问题默读。此时学生需要回忆三、四年级学习的默读方法,并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带着问题读。
  默读能力的训练是本课第一层面的教学任务,其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复习旧方法—探索新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默读质量,既要保证速度,也要关注解题的细节。沿着这条教学思路,学生从文字的“表面”,渐渐走进文思的“内核”,达到自然无痕的综合提高,向“会读”的方向更进一步。
  2.多面思考寻“三趣”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其实是一个难题。文章以“发现”为核心记述了多个场面,其中穿插了许多对话和心理描写,学生在寻找“趣”时难免不知如何下手。即便硬着头皮找了几个,通常也是零零碎碎,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系统认知,更难以明白课文的“趣”究竟如何表现。
  对此,笔者认为应及时为学生搭建教学支架,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之顺利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可能多地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每一个独特的发现都要标注在课文旁并做好批注。探寻完成后,分小组交流,说一说找到的这些“风趣”可以归纳为哪几个类型。笔者在解读课文后,预设了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语言叙述中的“谐趣”。如“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和“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都是作者在面对他人的不认可时略带自嘲的谐趣发言。
  第二种,想象中的“奇趣”。如“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和“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两段对梦境的描写其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读之似乎能看到“我”自己一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越过一棵棵白桦树,盘旋于澄澈湖面的画面。就在“我”自以为独享这片浩瀚的天际时,一转头却发现自己的同学们也在各自的梦境中飞翔。画面感和“我”出乎意料的认知偏差都充满了想象的“奇趣”。
  第三种,推理过程中的“妙趣”。“我”的推理从梦中飞行开始,一个问题的推理连着另一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环环相扣。由此引申出的推理链贯穿全文,既体现了人物脑内的推理过程,也形成了客观事件发展的主线。一个问题引出了许多问题,一个趣事又引出许多趣事。这条推理链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推理的“妙趣”。
  通过对文中“风趣”的归纳整理,学生对课文“风趣”的表现方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作者大致通过语言、想象、推理“三趣”来完成“风趣”的表现。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文章风格的表现形式有了大概的感知,对“风趣”的语言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3.大胆想象善表达
  “视角多元化的延伸拓展,可以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空间链接起来。”[5]《童年的发现》与学生的精神世界高度契合,反映了处于这一年纪的孩子的奇思妙想,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文中许多有趣的情节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份想要诉说的情绪正可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说一说对课文的新见解,对生活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可以先在组内交流,比一比谁说得最有趣、谁听得最认真,然后各组推荐讲得特别有趣的学生在班上分享。
  本环节的教学重心在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在实验中的发现,甚至可以说出自己的设想。这一步其实是为了让本课的教学超出“就课说课,就文说文”的局限。语文学科超强的包容性,使得科学知识也能展现出生活的趣味与孩童的纯真。也许有些学生在描述时略显夸张、失实,教师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探究世界的热情。学生之间的发言推动了知识的传递,更能点燃他们语言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不断创新语言的使用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课堂中热闹激烈的讨论场面充分说明,“当文中的语句被情感唤醒,当学生的认知从课文走向自己的内心时,语言文字就获得了一种生命的张力和感染力。”[6]
  综上所述,“老课文”要教出“新感觉”,需要教师多角度地去发现新旧版本教材之间的大小异同,抓住语文要素这一教学重点,尝试在语言的使用、阅读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为“老课文”的新教学迎来万紫千红的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 [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12):3-9.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 (5):4-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刘茂勇.“小支架”助力略读课文教学探究[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51-54.
  [6]刘茂勇.网上教学中教师应有“在场意识”[J].教学与管理,2020(5):25-27.
  (责任编辑:朱晓灿)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
期刊
教育部在小学英语指导意见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地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使其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其形成初步应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评价的问题上,教师们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评价形式的有效性或者说多样性都与教师的个性、教师接受新鲜事
期刊
“探究”,顾名思义,是“探索”和“研究”的意思。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学习是比较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而对学生来说,他们探究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领域。所以,深刻理解掌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具体步骤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把握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所在。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具体步骤  1、教师引导,明确探究的任务  要探究必须有一个学习目标。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在课内外产生说英语的欲望,然后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机会“说”,进而养成“说”的良好习惯,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刺激“说”的欲望  小学生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求知欲,只有事物本身有趣,很新鲜才能激起他们认识事物的动机
期刊
【摘 要】“1+X”多文本阅读教学以其大容量、深阅读的特点,成为教师践行高阶思维阅读的常用教学方式。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应该多加重视,以此构建议题,围绕议题对文本进行选择,依逻辑链设计教学,以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世界的新探索。  【关键词】“1+X”阅读;认知冲突;期待视野;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吴昌龙,一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百百千”校园阅读领航
期刊
【摘 要】儿童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语言浅显、节奏鲜明、想象奇特、富有童趣等,将其纳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力、审美感悟力、审美创造力等多元能力。为此,文章探索以诵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儿童诗的审美感悟能力,以感知意象的方式培育學生的美学素养,以仿写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美学体悟感等策略进行课堂渗透,拓宽儿童诗的教育视野,提升儿童诗教育的品质。  【关键词】儿童诗美育;朗读感悟;感知
期刊
我们知道,实施法律援助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社会成员所遭遇的司法障碍,通俗地说就是要解决穷人打不起官司的问题。穷人因为缺乏利用司法机制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力支付诉讼费用,无力支付律师服务报酬等等,因而会失去与他人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的机会,进而有可能导致司法不公,权利无法保障。为此,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谈几点个人的浅见,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拓展援助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   
期刊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之后,至今已经八年了。八年来,我们由最初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之后的心潮澎湃到实际操作中的迷茫、无措,进而思考探索新课改如何与教学实践对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驾驭和把握新教材,如何以新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全员、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追随新课程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收获尽在过程中。    无法之中求得法    在新课程实验中,每位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是参与者
期刊
我校自迁入新校后,体育设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其中场地最好的要数篮球场,现有标准(硬化)篮球场12个。篮球运动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出现了课外活动争抢球场的局面,篮球运动也就成为我校学生的“第一运动”。但是如何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自觉性,并把这种自觉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为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  结合体育课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新高考即将全面实施之际,如何备战2022年“老”高考的“压轴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以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为例,通过分析试题特点,窥探高考命题走势,揭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评价的改革。  【关键词】高考试题;核心素养;数学本质;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郑良,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高中数学竞赛。  新高考即将全面实施之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