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曾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用审美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欣赏诗意。废名建构的黄梅故乡充满诗意,《桥》中的少女琴子过桥时看了一下桥下的水流,作者便写道:“琴子过桥、看水,浅水澄沙可以放到几上似的,因为她想到家里的一盘水仙花。这里,宜远望,望下去芳草绵绵,野草缀岸,其中则要心里知道,不见,琴子却深视,水深无鱼,足见沙了,与水并是流--桥上她的笑貌。”每日都会发生的过桥的行为在作者眼中是如此的美:小河水清见底,花草茂盛,少女在桥上临水而照,笑靥如花。这简直就是一首诗。“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有时听得斧头斫树响,一直听到不再响了还是一无所见,那个小庙,从这边望去,露出一幅白墙。”这段文字与王维的诗《鹿柴》有着相似的意境和旨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也处处充满了诗意,《月下小景》中青年情侣为了捍卫爱的忠贞,同时服毒,微笑着躺在鲜花铺就的石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画面凄美。《边城》中,傩送为了得到翠翠的爱,为她唱了三天三夜的歌,他对翠翠的感情纯粹而热烈;祖父为公家摆渡,从不收过渡人的费用,若过渡人给了钱,他也一定要退还,实在退不回,就用这些钱买来茶叶烟草,供过渡人享用。人们保持着自然本真的状态,花开花落,春去春回,这美好的世外桃源到处充满诗意。林徽因也是生活中诗意的发现者与追求者,她在与梁思成遍访北京四郊的古迹时曾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是‘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建筑意’的愉快。”“美”是他们的信仰,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诗意,是京派文人共同的追求。汪曾祺继承了京派这一传统,他热衷于从俗世中寻找凡俗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