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每一次努力都应被肯定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om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不爱读书、成绩不好被妈妈说了几句,居然从五楼的窗户跳下。庆幸的是,小女孩在坠落的过程中,被楼下的棚挡了一下,侧面着地,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它警示我们: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精神状态中,稍不注意就会酿成悲剧。我认为罪魁祸首在于一切以成绩为纲的思想。
  孩子的压力不言而喻,他们要面对老师、家长,还有以成绩好坏为标准选择朋友的同学。我自己有体会,在学校里大家都愿意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做朋友,相反,成绩不好的同学不仅在老师那儿得不到肯定,在同学中也可能遭受冷落。而家长对此并不关心,他们认为自己是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于是对孩子的高期望,使他们心中的焦虑转化为滔滔不绝的唠叨与责骂。动辄就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怎么会这么辛苦……你看看人家XX,又听话成绩又好……家长的心理可以理解,他们认为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没有知识和学历是会吃亏的,所以为孩子的处境担忧,唠叨也就成了孩子的家常便饭,却不知此举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读圣贤书为何?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若没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绩再好又有何用?有专家指出,将来的竞争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情商。所谓情商即是调控情绪、对抗压力、懂得沟通的能力。因此,以成绩为纲有害无益。
  重视学习本身并没有错,但必须纠正一些观念。考得好不等于学得好,考试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点,若以成绩论高低,则忽视了努力的过程。每一个努力的孩子都应该得到肯定,因为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所获。人生无处不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应是内化于生活的一种状态。不懂的知识需要学习,别人身上的好品质需要学习,别人处理事情的好方法也需要学习,若生活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何愁不进步呢?现代社会让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独木难成林,几乎所有事情都要和别人合作完成,若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很难与他人很好地合作。试看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人际沟通的好手?
  学习成绩不应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老师和家长应携手与共,多多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责任编辑/李 诗
其他文献
英国一项研究随机挑选出一组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经过测试是潜在的高成就者,存接下来的学习中将有良好表现,并在一年后了解这组学生的发展情况。
如皋市实验初中坐落于美丽的长寿之乡——江苏省如皋市,素有“雉水西园”的美誉。
中小学借助网络进行数字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管理模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受到关注,从网络化行政办公到基于手机的家校通再到目前教师网络备课和网络教学,网络数字化环境为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很多学校随着数字化校园硬件设备的建设逐步到位,转而开始思考:如何用数字化网络系统促成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地生根?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助力学校德育管理?这些都是目前各校探究的热门课题。  一、学生管理面临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下重新焕发活力。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
正确的迁移能力,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光学知识因其抽象性、多种可能性,使同学们在知识迁移时,因考虑不周而经常做出错误的解答郾例1从平面镜内看到小张同学手上戴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任中敏正是一位严师,一位百年难遇的严师;正是他的“严”,在那个年代,成就了汉民中学的辉煌。  汉民中学于1937年秋创建于南京栖霞山,上课七周,因全面抗战爆发,迁到桂林,1938年初于穿山脚下筑舍建校。汉民中学办学12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民中学更名为“桂林市第一中学”),蜚声西南。当时在汉民中学学生中流传:“读了两年考西大,读满三年考清华。”由此可见汉民中学办学质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同样,实现优质办学和学校特色发展,也需要文化自信。一所高度文化自信的学校步履不会乱,核心竞争力、文化凝聚力不会低。  中国教科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以“转型升级”为契机,从学生的立场和未来需求出发,坚守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探索实践“自然教育”的新方法,在文化重建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追求自然的教育新境界。  一、确立核心主张,让学校有精神高度  近年来,我校在传承
陶行知先生说过:“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一报告
<正>德育之难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德育之难有不同的维度。首先,一个人学好还是学坏,主要是他或她自己学的,不是师长教的,是他或他自己要学好或是要学坏的,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有"
期刊
宋广文,华南理工大学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之于生命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通过让学生增长知识、才干等,去获得一技之长,拥有资源,以改变命运,然而,当我们审视复旦投毒案等事件后会发现,知识的增进,才干的提升,未必就改变了生命的质量,也与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这个问题引发我长期深入地思考,并试图寻求其中最好的答案。  近日,一所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厚重的学校,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