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孟城坳》的禅意盎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维《辋川诗集》中的二十首诗各有特色,体现了王维山水诗创作的高超水平。《孟城坳》乃辋川二十首的第一首,也是这组辋川诗的引子,短短二十字却容纳了强大的精神意蕴,体现了诗人的俯仰旷达。诗歌禅意盎然,意味无穷。
  关键词:辋川诗集;孟城坳;禅意盎然
  作者简介:孙萍(199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著名的诗人,其山水田园诗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和不凡的艺术成就,尤以《辋川集》为代表。《辋川集》共二十首,以五绝组诗的形式出现,是他与挚友裴迪悠游辋川时的唱和之作。王维百诵不衰的名篇多出自此集。
  王维不仅时大诗人,更是一流的画家,与《辋川集》同样出名的还有一卷《辋川图》。关于《辋川图》还有一番趣谈:北宋词人秦少游当时在汝南作官,患了肠疾,他的朋友前来探望,带来一卷王维的《辋川图》,说看了这图少游的病就会好。秦少游在枕上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度华子冈,经孟城坳,憩辋口庄,泊文杏馆,上斤竹岭,并木兰柴,绝茱萸沜,蹑槐陌,窥鹿柴,返于南北咤,航欹湖,戏柳浪,濯栾家濑,酌金屑泉,过白石滩,停竹里馆,转辛夷坞,抵漆园,幅巾杖履,棋弈茗饮,或赋诗自娱”[1],看着看着,竟沉醉其中,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几天后果然病愈。仅仅是看了一幅图,病便痊愈,这可以说是一则文坛佳话了。不过,一幅大全景式的辋川图能有这样的神效,不仅是画家的丹青妙笔出众,更有赖于王维《辋川集》绝句所启示的动人遐想。
  《旧唐书·王维传》中明确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可见,佛教深深影响着王维及其家人。王维并不被某一门派所拘束,全面地学习了佛教,并且随着对佛教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使其思想发生改变。可以说,禅宗思想逐渐在王维的思想中内化,为其创作大量的具有禅理的诗奠定了基础。作为《辋川诗集》第一首的《孟城坳》,就充分体现了王维的禅宗思想。这不仅是辋川诗集的第一首,也是这组诗的引子。《孟城坳》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遥望未来,思想之俯仰旷达,非常人所能及。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2]孟城坳是王维游的第一地,面对孟城坳的景象,王维咏叹:“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3]其好友裴迪也同咏:“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4]由这两首诗,可知孟城原为古城,《蓝田县志》谓此乃南朝宋武帝筑造的思乡城。辋川是一条狭长的山中峡谷,说孟城是关城,还与其这一地理形势吻合。王维《辋川图》[5]所绘的孟城坳,只是山边的数堵围墙组成长圆形状,围墙内有树四株,其中有一株是老柳,围墙之外还有数株老柳,此外就什么都没有了。由此皆可见,孟城是一处古关城的遗址。
  诗歌前二句,“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新家对古木,看似有点矛盾,既然是新居,那古木从何而来?既然是古木,又怎能说是新居呢?其实并不矛盾,孟城坳原本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别墅的所在地,后来王维在此重建别业,这时已经是唐朝的另一个时期了,距宋之问时期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宋之问的别墅早已荒芜,只剩下昔日的古木衰柳。“古”为时间概念,突出时间久远。诗人仅用一“衰”字,便渲染出了古木的败落和柳树的枯萎,写尽了孟城口一片凋敝零落的荒凉景象。宋之问因为出众的文才而攀附权贵,在初唐显赫一时,后来两度遭到贬谪,最终客死他乡,而他的别墅也随之荒废,待繁华褪尽便只剩荒凉。岁月流逝,物是人非,能为此见证的,大概也就剩下门前的一两株衰柳了。同时,又借一个“余”字,点出诗句所省略的内容,如今的荒凉之景令人感慨万分,可是昔日此地也曾繁盛一时啊。想来必定也是古木参天,杨柳依依,绿荫蔽空的极盛景象。“古木余衰柳”,好比过去和现在的两个镜头被联结在一起:今日的败落渲染出昨日的繁荣,昨日的繁荣衬托了今日的衰败。一荣一衰,都隐藏在残存的“古木”和“衰柳”身上,一盛和一衰之间,也见证了世间万物的轮转无常。所谓新居即故居,诗人以故居为新居,看似仅写了空间环境而未提及人,但却在一字一句中都隐含着,以“古木衰柳”暗示出原来的主人,今人在,而昔人已逝去。
  面对着眼前衰败的景象,新居与古城的对照,荣衰的交替,诗人既悲叹又揣测,悲叹这美景空为昔人所有,又忍不住揣测:将来继自己之后的来者会是何人呢?他日,后来者之悲自己,难道与今日自己之悲昔人有何不同吗?诗人并未将这一层的意思直接写出,反而自解说:既然不知,又何必徒然地为此地昔日的主人而悲伤呢?“有”意为拥有,在这里其实同样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现了作者的主人心态,但是诗人深深明白,现在拥有,未来又不知还会不会有。宅子的主人今天换了我,明日又会换为别人。今日我悲前人,他日后人亦当悲我。天地悠遠,在时光交错里,谁又会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呢?新居的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用佛教的话语来说即无常,既然是无常的,所悲又有何意义呢?何须悲呢?诗人实写思来者、悲昔人,虚写悲今人,这一实一虚之间便将因古城衰柳而勾起的感觸,融入到了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哲理性的思索当中,启发人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新与古,更要从新与古的对比中想到新旧兴废的永恒循环。王维此诗的诗意比裴迪实写“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的诗意要含蓄深永得多。王维的《孟城坳》以新起首,以昔为尾,短短的二十字却在内容上形成了首尾的呼应。此外,一二句与三四句构成互文关系。前二句写空间环境而未提及人,却通过古木衰柳暗示了人。后二句写人,而不再提及空间环境,却在写人之中将空间转到历史长河之中,顿时使人有种广阔浩瀚之感。   王维的悲昔叹今与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由现在看到过去未来的历史,属于怀古之作。王维言:“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陈子昂则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细读两首诗,会发现二者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根据其《蓟丘览古七首》,应该是指战国时代燕国的昭王、乐毅、郭隗这些明君贤才。诗人遥想一千多年前,燕昭王礼贤下士,多方招揽并重用贤才良将,振兴燕国,创立了威震一时的霸业。诗人缅怀燕昭王时代君臣际遇的情景,他所处的时代也未有像燕昭王这样的人,那样的情景也不复见。面对广远的时空,诗人目接天地,思接千古,内心百感交集,身怀雄图大略、理想抱负却生不逢时的深沉悲怆之情浸透在短短的几句之中。陈子昂所表达的是悲壮的孤独。与之相比,王维更侧重的则是洞察世事后的旷达。有学者认为王维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潜藏在心底的悲楚,细细品来,便会了然,这并不是悲楚,而是一种对人事变迁、时移世易的通透与旷达。刘须溪曾评价说:“如此俯仰旷达,不可得。”王维的思想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佛教言“空”、“无常”、“无我”,世间的一切都处于变换流转当中,没有能都不变而永恒停驻的,生命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其实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显现,众生皆是如此,无例外者。“空悲”二字表露出王维对“无常”、“无我”的深心体悟,诗人以佛学的角度关照世间万事万物。人生在世,得不足喜,失亦不足悲。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山水诗,的确准确形象。但除了“诗中有画”之外,王維的山水诗,特别是辋川诗二十首,还有许多特点值得关注并细细揣摩。《孟城坳》一诗选取了游址中的一个代表事物,从眼前的“古木衰柳”切入,引出诗人对未来现在将来的思索,禅意盎然,读来含蓄隽永。方回评王维《辋川集》说:“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五言绝句,这种短小的诗歌形式,在王维的笔下,却能蕴含强大的精神意蕴。诗人的刻画既忠实于原貌,又美于客观真实之景,在精心描绘之处又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注释:
  [1]秦观《书辋川图后》。
  [2](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辋川集并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413页。
  [3](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413页。
  [4](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414页。
  [5]原画于清源寺壁,今存有明刻石本,凡七石,藏蓝田县文管所。
  参考文献:
  [1](清)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袁行霈.中國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4]王文学.辋川别业遗迹寻踪[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3).
其他文献
摘 要:《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赡的编年体史书,不仅具备很高的史学价值,也具备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中记述的许多梦现象散布于春秋历史的各个时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左传》中的叙梦手法不是首次出现,但确实为梦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左传》;梦;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陈新新(1991-),女,汉族,河南漯河人,青岛大学2015级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研
摘 要:作为秦汉时期以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短暂的30年人生引发了后世两千多年的争议与评说。站在历史的角度,项羽的所有都是过去客观存在的事实,想要有所改变是不现实的,然而人们对项羽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就在于认知主体在知识、价值、情感上有所差异。以项羽的文学形象为例,不同文学作品塑造的项羽形象千差万别,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项羽所具有的文学形象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其中司马迁的《史记》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价检测CSF中单核细胞内的结核菌抗原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意义,为结脑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结论:该实验通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脑患者脑脊
摘 要:在《诗经》中有着大量的水描写,诗人或将其作为情感符号,或将其作为环境因素,将其与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仇融为一体。有用水来表现闺阁情思的,有着青年男子对于艰难生活的淡泊,还有着失意者的苦闷,以及征战士兵对故土的思念。  关键词:恋人之思;漂泊之苦;故土之念  作者简介:刘丽红,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选摘陈锦芳博士是位画家、作家、艺术史家、前景预见者、哲学家和陈锦芳文化馆的创办人,后者是一非营利机构,专注于国际文化交流及促进全球新文艺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 要:“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是华夏礼仪的起点。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冠礼是作为成人所履行的首要礼仪,也是作为成人开始步入礼仪规范的第一步。冠礼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使其符合礼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冠礼也是举行或参加其他礼如昏礼、射礼、乡礼等礼的前提。  本文主要通过《仪礼·士冠礼》中关于士冠礼的记
摘 要:本文就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牧斋杂著》里的173篇墓志铭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对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钱谦益墓志铭按墓主身份分类,将其内容分为墓主为东林党人,清官名士,普通百姓,女性人物主要四类;最后从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虚实相生,创新性与随意性三个方面发掘钱谦益墓志铭创作的艺术特色。  關键词:钱谦益;墓志铭;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三言》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的优秀代表,其人物形象的价值判断往往充满了东方式的智慧,且暗合于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价值思维。故本文拟从“主体间性”出发,来揭示《三言》小说对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价值观;三言;主体间性;价值  作者简介:胡冰,衡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张可扬以瓷和纸质的效果来表现一些人物,表达了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疑问。早在1927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就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危机意识,他认为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