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郁钧剑,江苏南通人,著名歌唱家,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他是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八、九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立功受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郁钧剑出版过5部诗集、3部散文集和3部书画集。本期《星·美文》里编发的文章和书画作品,是继今年第7期《书与树》之后的再次编发,文图选自《郁钧剑诗文:从艺四十周年纪念》。
  大千世界里,嗜好百种,但嗜茶、烟、酒的人最多。我以为可以把茶、烟、酒列为人间的嘴上三大瘾。但在这三大瘾中,似乎茶的名声最好。你看有称嗜酒者为酒鬼、酒徒的,有称嗜烟者为烟棍、烟枪的,但嗜茶者却没有如此这般的诨名。当然尽管嗜烟、 酒者也有烟神、酒仙的雅号。
  嗜茶者一般都被称之为茶客。客,跟主人相对的称呼,有点尊敬之意,但也仅限于礼尚往来。真正的嗜茶者被称之为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有茶人,无时不有茶人。当一个人只有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茶人,否则只能是一般的茶客。世人又把沏茶、喝茶的过程及品茗技巧称之为茶道。老子认为,道,是指事物的本原、本体、 规律或原理。而“茶道”就是人道。同样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世人都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
  茶水、茶汤都用动词的喝、饮作为前缀,客气一点在前面再加上个“请”字。文人墨客很文雅,把喝茶叫“品茗”。一个“品” 字,给茶增添了很多的内涵。但也有不把这种内涵看得很深奥的,前几天买了本台湾星云大师写的书叫《吃茶去》,光看书名,就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淡定、从容与安宁。读他的书如同与他一起参禅。星云大师把喝茶叫做吃茶,我想主要因为他是江苏江都人的缘故,江苏人把烟、酒、茶都统一叫成吃,这是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星云大师是有意的把喝茶说成吃茶的,因为如果把书名叫成“品茶去” 或是“喝茶去”,似乎都不如“吃茶去” 来得神形兼备。它既俗又雅,既俚又文,既有生活又有格调。
  茶确实是可以吃的。有一道杭帮菜叫“龙井虾仁”,就是在白白嫩嫩的虾仁上配上碧碧绿绿的茶叶;有一道川菜叫“樟茶鸭”,就是选用樟树叶和花茶叶将鸭烟熏而成。这些都是色香味俱佳的名肴。传说伟人毛泽东喝完茶后,喜欢将茶叶都吃掉。我曾经好奇地也咀嚼过刚泡过两三回的绿茶茶叶,的确是清香留颊、 满口生津。
  我喝茶是近年来的事。小时候不喝茶,是因为从懂事起,就知道喝茶是要被批判的“资产阶级” 生活方式。即便是生长在酷热难耐的桂林,过夏天最多也是母亲在大茶壶里放几片山楂叶充当茶叶。长大后不懂茶,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一直到进了北京后,场面上的交际多了,喝茶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才慢慢地接受了喝茶,但也仅仅是中国式的喝茶,即泡即喝,绝无太多的讲究。
  可是在那些中国茶的“殖民国度” 里,如日本人的“茶道”,将喝茶弄得神乎其神,繁之又繁,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还有欧美国家的“下午茶”,也形成了一整套的繁杂程式。
  三十多年前的1979年,我在日本喝过一次茶。第一次惊讶喝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规矩。一开始,主人光是用白手巾擦拭茶具就得半天,什么茶罐、 茶碗、 茶勺一遍又一遍。然后是制茶,制茶的过程更是繁琐,比如茶末加进沸水,再用特制的竹筅搅拌,直到茶汤泛起泡沫,繁琐得连记都懒得记。然后才是敬茶,什么主人左手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然后跪地敬茶给客人,而最终客人喝到嘴里的也只是一小口。据说有的茶道过程,竟可以漫长到四个小时,幸亏那次没让我遇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你经历过一次”茶道”的熏陶,便会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一种敬畏和崇高。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洛杉矶,应邀去过旧中国“四大家族”中一个破落子弟的家里喝过“下午茶”。记得那天大约是在下午三四点去的,10分钟内陆陆续续地来了六七位客人,女士都浓妆艳抹,男士都衣冠楚楚,一看都是“有闲” 阶级。大家落座后,主人先让客人们在摆放着每款只有一件的各式茶具的桌上,挑选自己喜欢的茶具,然后佣人再为客人们斟上热茶。客人们可以自选往茶里添加或柠檬片或牛奶或粗粒结晶的褐色砂糖。此时佣人又端来一小碟一小碟的各式点心、蛋糕。于是大家就边喝边聊,漫无边际地聊,如同我们的” 侃大山”。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了那次”下午茶” 的体验,我似乎才真正地读到了”斯文”、 “教养” 等名词的深刻含义。
  近年来中国富裕了,中国人的喝茶也越来越讲究了。满大街的茶馆、茶舍也成了国人交友、 会客、闲聊的场所,像日本的“茶道”,欧美的“下午茶”也日益“侵蚀” 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现代社会都按这些方式在喝茶,那就会把一个快节奏的、生龙活虎的新时代拉回到慢慢腾腾的老牛拉破车的旧社会。这种生活节奏与情调的冲突,现实生活与传统的冲突,现在已不仅仅是发生在” 茶文化”的领域里了。
  这些年由于慢慢接受了喝茶,耳濡目染地渐渐地对茶也略知一二了。知道喝茶要讲究四样东西,一是水,二是茶(指茶叶),三是器,四是火。而我对这四大讲究,至今无一学会并应用。我想大多数喝茶的人,也不会在喝茶时理会这四大讲究。不过我又觉得,理不理会是可以因人而异的。但如果这四大讲究确实是喝茶的基本常识呢,倒还是可以了解了解的。
  说到水,水是茶的灵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写过,黛玉、妙玉、宝玉这些才子佳人喝的茶,用的都是“旧年积的雨水” “梅花上的雪”。不过估计那时候的雨雪都相当干净。如果是用今天的雨雪,不喝出毛病来那才怪呢。前些年我去沈阳,赶上了一场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这雪远比北京的美丽多了。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捧了一大把,没想到把雪一抛出去,双手竟是一层黑水。
  也许在古时候,的确像曹雪芹写的那样,泡茶用水讲究得邪乎。明代就有人写过文章,说虎丘的茶必须用惠山的泉水,龙井的茶必须配虎跑的泉水。龙井配虎跑,那还靠谱,因为二者都在杭州西湖。好水配好茶,可称西湖双绝。可是虎丘配惠山就有点离谱了,因为虎丘在苏州,惠山在无锡,再加上那时候是土路驴车,如此沏茶喝茶,该是多么的麻烦啊。不过最近我还真的领教了一回如此这般麻烦的喝茶。前些天,一位来自福建的朋友在京城的饭店里请客,他带来了当地的名茶“大红袍”,同时还拎来了一大罐来自福建的泉水,他说这样才能泡出好茶。结果众人喝后皆说好茶好茶、好水好水。而我只能敷衍着,因为我怎么也没喝出来用福建的水泡出的茶,与北京的水泡出的茶有什么两样。只能说我孤陋。   讲究一点茶叶倒是应该的。中国的茶叶太丰富了,我从书上读到,光茶叶就有绿、 红、 青、 黄、 白、 黑多种。在这多种的茶叶中,绿茶应当是中国人的最爱,因为第一是它的产地分布极广,因而受众也多。像西湖龙井在浙江,黄山毛峰在安徽,洞庭碧螺春在江苏(此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湖,而是太湖边上的洞庭山),蒙顶茶在四川,西山茶在广西,信阳毛尖在河南,等等。其二是喜欢绿茶的原因还有,说它能防癌、降血脂、抗衰老、防治糖尿病、能明目,甚至可以增强性功能等,简直成了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红茶在中国的兴起,始于清代。其原因是当时向老外大量地出口。我们常说的” 功夫茶”,多指的是红茶。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茶,基本上都是以红茶为主。像老外流行的红茶里加咖啡、 加牛奶这种“怪味” 茶,已经渐渐地影响着国人的饮茶习惯。不过我倒是喜欢喝一点浓浓的净红茶,一说是可以暖胃,二说是可以解油腻。还有青茶,也就是乌龙茶,它主要生产于闽、 粤、 台一带。闻名遐迩的“铁观音” 是乌龙茶的代表。其中最好的叫“黄金桂”,泡出来的茶无论在嗅觉或是味觉上都有一股桂花的甜香味,这是我唯一能够辨别出味道的茶。这又只能说是我的孤陋。
  茶叶中还有白茶,白茶是指在唐、宋期间,用偶尔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制成的茶。一般产自福建的叫“银针”的大都属于此类。但也有“银针” 是属于黄茶的,比如说非常有名的产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青螺岛的君山银针。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选带的就是这种君山茶。不过,白茶与黄茶这两种茶,且不说我的孤陋,我想一般的茶客也是辨别不出来的,也是喝不出来的。最后还有黑茶,黑茶的种类也很多,但我觉得只要记住一种就足够了,那就是云南的普洱茶。普洱茶前些年几乎成了许多茶商的“摇钱树”,后来时过境迁,普洱茶又成了许多投资商的“大陷阱”。 最耸人听闻的是,在其供不应求之际,潮汕地区甚至出现了用马尿泡茶梗残叶做成茶饼的假普洱案例。据说其色香味跟用敌敌畏勾兑普通酒做成假茅台一样,还很逼真。不过好的普洱茶泡出来的色泽还真的是赏心悦目,它会像陈年的XO酒一样淳厚剔透。几年前我去过云南普洱产地演出,当地茶商送给我一套“七子茶饼”,我将这套像一座宝塔似的七块茶饼带回了北京,放在客厅里,至今仍散发着茶香。
  除了这6种按颜色分类的茶叶,其实还有一种真正是在我国非常畅销的再加工茶类——花茶。它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配以可食用的香花为原料,如茉莉、珠兰、桂花、玫瑰、金银花等,采用窨制工艺制成的茶叶。花茶与其他茶叶主要的区别是在于它的制作过程。如绿茶中的炒、烘、晒;其余的有的是发酵、有的是半发酵等,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一般茶客可以辨别清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可以孤陋。
  说完茶,就要说器。器除了杯以外,主要讲究的是壶。据说壶还会直接影响到茶的味道。壶中世界也是千种百种,但最有名的壶,我认为还是当数宜兴紫砂壶。历史上紫砂壶比茶叶贵的现象一直沿袭至今。据说一把大师级制的壶,现在要好几十万才能买下。十几年前我们总政歌舞团去宜兴慰问部队,当地歌迷送给我一把颜姓大师制作的壶,那几天,团里的一位乐手天天缠着我,好话说尽地向我要这把壶,我于心不忍,再加上不懂啊,就送给他了。后来有懂者直骂我是个傻瓜。
  说完器,就要说火。掌握火候其实是一切烹调饮食的关键。无论炒菜、烧饭、酿酒都与火息息相关。甚至烧陶瓷、制砖瓦也离不开掌握火候。所以更不要说烹茶了。掌握火候这是个相当专业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可以孤陋。
  茶分六色,出自何时何处,似乎还见仁见智。但中国茶的历史已有近五千年了,最早的产地是在巴蜀一带,这是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学者的认可的。唐朝有个叫陆羽的人写了本书叫《茶经》,于是后人便称他为茶圣。我知晓陆羽这名字很早,那是因为在少年时就临摹过文徵明的书法,临摹过他的那首《游虎丘》“高贤寻壑共经丘,偶得追从续旧游。 陆羽甘泉春试茗,王祠老暮维舟”。不过那时候只知陆羽其名,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正如文徵明的诗意,茶入诗,大多与寄情、抒怀、喝酒、交友有关。大凡文人墨客,君子居士都会以竹下品茗,以茶为友为风韵雅事。如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一生中就写过五十多首茶诗。据说李白、苏东坡、范成大、唐寅等均是一生嗜茶。同时,无数的传说故事,文章经典都记载着有寺庙的地方就有茶香。尚茶爱佛,茶如参禅。佛能养心,禅可悟性。茶禅相融,颐养天年。
  世人饮茶,解渴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以茶为友、以茶交友却是情感交流、 情感升华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而且茶还是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奔波的七件事“柴、 米、 油、 盐、 酱、 醋、 茶” 中的一件事。然而在这七件事当中,唯有“茶” 其实是不必每天都必需的。可见,自古“茶” 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 还有自古以来舞台上请茶歌、采茶舞、采茶戏也比比皆是。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就是用茶,因此居家不备茶者极少。但茶的价格悬殊,有几毛钱一两的,也有几万块钱一两的。传说戏剧界有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家里就备有从几万块钱一两到几毛钱一两的多种茶。贵客来了用几万块钱的,这时他会手举大拇指对佣人说“上茶来”。 级别低一点的客人来了,他又会手举食指对佣人说“上茶来”。于是佣人就上差些的茶。等一般客人来了,他会张开五指对佣人说“上茶来”,这时佣人便泡上几毛钱一两的茶。倒不是说他抠门,但确实都上几万块钱的茶也上不起。不料他的这一上茶的秘密被他的学生们发现了,有一次到他家聚会,所有的学生都调皮地举起大拇指对佣人说“上茶来”,佣人不明就里,只要看见举大拇指就上几万块钱一两的茶。在一旁干着急的泰斗级的老师见生米煮成了熟饭,无可奈何地瞪着大眼对学生们说,“酽死你们”。
  这些年来,由于喝茶多了,自然也就慢慢地对茶产生了感情。年前,一位总政歌舞团的好友,从浙江带回了两斤茶送给我,也许他知道我不太喝茶,也许怕我糟蹋了茶,第二天还专门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大意是“昨天给你的是极好的早春茶,留给自己尽快喝”。看到这条充满温馨友情的短信,我一下子如沐在春风春雨里。
  谁说我不懂茶?!
  (责编:张志国)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河西走廊啤酒花种植中关于土壤、环境与基础条件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以科学合理布局为切入点,优化品种结构、改变种植架型和耕作制度、改善基础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一、 引言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由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事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如能
目的回顾性分析60例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资料。方法 60例病人成功实施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果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恢复快,治疗
研究循环水对某复杂矿化矿浮选的影响,同时对利用两种重金属吸附剂减轻循环水不利影响的效果进行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循环水的使用降低了浮铅的选择性.重金属吸附剂的使用可基
研究无菌体系下黄铁矿的浸出并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的氧化浸出过程是一个电化学反应过程,在酸性溶液中自旨被氧化浸出,主要以FeS2+O2+2H2SO4=2FeSO4+4S+2H2O的反应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