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育德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花农在田地里种下了自己喜爱的杜鹃花,原以为春天有阳光雨水滋润,杜鹃必能生根长叶,花开艳丽,怎奈几场雨水后却相继枯萎,所剩无几。花农一次次补种,结果依然如故。同样的田地,为什么别人家的就能满园绚丽呢?花农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路过的一位老者告诉他,只需在田地里横竖挖上两条沟渠,明年的杜鹃就能争奇斗艳。第二年春天,年轻的花农按照老者的建议,挖好沟渠,杜鹃果然长势喜人,如期开放。
  “挖了两条沟渠”就疏通了杜鹃成长的“关键”,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遵循了杜鹃花“不宜积水”的秉性,使其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重新生根、发芽和开花。种花如此,育人亦应如此。
  当下,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一体化生活德育体系已然成为提高德育效能的新举措,并得到广泛的实践与研究。如果说这是从宏观上构筑德育建设的高度,其意义就在于打破“碎片化”德育的低效或无效,那么,从微观上的精致德育建设角度思考,寻求“适切”学生或学生“需要”的德育形式或载体,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找到“归属感”,或许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德育潜在的化人力量。
  循儿童秉性,期待生命之花盛放
  如何让孩子在德育实践中得到理解与尊重?又如何让德育的形式被孩子认同并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情怀,还取决于一所学校的基本学情、教育使命和办学愿景。
  【德育场景】
  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1个省、市,他们从小随父母漂泊,对自己的家乡甚是怀念,对第二故乡又不大了解。基于这样的校情,我们在校园的西围墙设置了一面“寻根墙”,意在唤起孩子“寻根溯源,建设家乡”的情感。我们把21个省、市的地图、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相关介绍一一布置其中,让孩子们在这里找到家乡,从中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名人典故。我们承诺,哪怕有的省份只有一个孩子也要为其竖起一面自己的墙。整个“寻根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原创童谣奠定孩子思乡爱家的情感基调。第二部分:各个省市的地图、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介绍。第三部分:第二故乡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找到新的“归属感”。
  如今,每年九月开学,班主任都会带领孩子们来到“寻根墙”前,找找自己的家乡,秀秀家乡的美景,讲讲家乡的故事,既是知识熏陶,又是优质的德育现场。“寻根墙”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理性思考】
  被尊重、认同是外来孩子最需要的爱,也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基本立场。我们借助文化的力量,“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说孩子家乡的话,说儿童自己的话,让孩子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既友善又温馨。小学之所以“小”,不仅因为教育的对象为儿童,更是因为教育的方式“小而贴切”“小而精致”。小学之所以“小”,还因为孩子的认知少,理解单一,这就使得小学的一切教育都需要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要让儿童感兴趣,看得懂。回归儿童本真,满足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犹如遵循了杜鹃花“不宜积水”的秉性,我们才能迎来生命之花的盛放。
  秉人性关怀,呵护生命舒展成长
  让孩子回归本真童年,过幸福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精神图腾。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童年本应该拥有的志趣、快乐和幸福?站在“学生立场”,不以知识掌握了多少、考试分数得了多少、错误毛病犯了多少来审视学生的“好坏”,而是用宽广的胸怀来理解、尊重和包容每一位学生,让其享受德育,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和需要,变得勇敢和自信。
  【德育场景】
  “童谣教育”是学校坚守多年的德育实践。童谣自由率真、开放包容,融合了德育的诸多元素,其特有的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内容让孩子在轻松的诵读中得到启发和内化,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诗意的气质和高雅的性情。
  自由歌唱。我们发动学校师生收集、整理了近10年来的经典童谣,将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以童谣的方式放置在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于是,有了孩子们一边歌唱童谣一边跳牛皮筋、踢毽子、跳长绳等精彩演绎;我们把主题教育融入学校统一搭建的“我最喜爱的童谣诵读展示”“我记忆中的那些童谣”等开放活动平台中,于是,有了孩子们智慧和乐观、希望和坚韧的个性展示。“自由歌唱”没有评委,没有方言之分,更没有知识技能的比拼,只是让每一个孩子在此寻找到向上的朝气,生存的自尊和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
  自信歌唱。自由歌唱让孩子有了自爱、自尊和融入集体的底气,我们以此为契机,放大“童谣效应”,把孩子们的歌声带入社区。于是,孩子们便有了“童谣唱响社区”“童谣进万家”等深刻的演出记忆。“自信歌唱”是孩子敢于展示和表达的积极情感,是“幸福校园生活”的继续和巩固。
  自豪歌唱。孩子一旦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引导每一位孩子变成童谣“自由创作人”,既可以在班级“童谣创作墙”展示自己的童谣作品,也可以向校报捧出自己的心灵之作,还可以向网络、杂志推荐自己的童谣精品,只要你愿意就“都有你向往的地方”。每每看到孩子们的童谣作品发表或录用,那脸上洋溢的微笑,就定格为一幅幅“自豪歌唱”的动人画面,我们也为之动容。几年来,我们坚持编印校报《晨曦》刊登学生童谣作品,编印学生童谣作品专集《精致童谣·永恒足迹》,编印校本教材《新童谣》。童谣的印记在校园里也越发独特而鲜亮,文化的影响也越发深入而明显。
  以童谣为载体的德育形式,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出发点,不断创造出孩子喜闻乐见的,适合自身舒展成长的方式、方法、情境和活动,让孩子乐于接受,让孩子身上美好的东西日益彰显,让孩子享有幸福阳光的童年生活。
  【理性思考】
  德育不是“争卡”,也不是“夺旗”,而是在平等地参与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如果总把德育活动变成优秀生的专属舞台,遗憾的往往是更需要德育关怀的那些“边缘孩子”;如果总让德育沾染上功利,也就剥夺了“部分孩子”成长的权利,最终使得“德育无痕”的美丽演变成为“伤痕累累”的躯壳。“享有德育”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人性关怀,关怀每一个学生的童心,设身处地体察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处境。倘若我们给德育去掉过多的评比,放手给其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舒展成长,德育就能始于德,终有德。   授之以“渔”,引领生命绽放精彩
  学校是新市民子弟学校,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常态。这样的境况,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和亲情的交流,以致孩子们面对父母不知其辛劳,面对生活不知其艰辛,面对求学不知努力。我们希冀以“感恩”唤醒孩子未曾淡去的责任意识,让其逐步拥有“珍惜”与“给予”的美好品格。
  【德育场景】
  学校东北角有一块小花园,绿树葱郁,一条小道穿过南北,行走其间惬意幽静,这样的环境适合考虑、深思和体悟。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给花园取名为“吾思园”,寄语孩子“吾日三省吾身”。孩子们每天上学都会走过“吾思园”,我们在其小道旁给孩子写下三个思考:今天是谁陪我来上学?今天我要为他人做点什么?今天我要学点什么?放学走过“吾思园”,我们同样在其小道旁写下三个思考:今天谁陪我放学?今天我为他人做了什么?今天我学到了什么?刻有“三个思考”的文化牌分别竖立在小道的两头,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我们希望,学生每当走过花园,就能想到感恩与责任,从而鞭策他们学会珍惜,刻苦学习。
  让孩子学会感恩,我们得先感恩孩子。每年10月份,孩子们都能收到一封由校长亲笔签名的感恩信。我们以粉红色的卡纸记录孩子一年来为同学,为班级,为学校,为老师所做的点滴小事。语言不多,但很温馨,配以精美的信封,足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其中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那天,老师默默地看着你捡起了别人丢下的糖纸,我很感动,谢谢你,感谢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孩子的内心播种下“感恩”的火种,积聚下“感恩”的能量,待其“瓜熟蒂落”之时,我们只需轻轻点拨,“感恩的热情”就能迸出耀眼的火花。我们联合“宜兴义工”组织,招募 “自愿者演员”,孩子们踊跃报名,纷纷加入到敬老院慰问演出、社区宣传演出、广场爱心演出等公益活动之中,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次次的参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写下了“感恩社会、回报他人”的美丽话语。
  【理性思考】
  “学会感恩”要让心灵学会“思考”。走过“吾思园”,寄予孩子“感恩”的智慧,让其有所思;阅读“感恩”信,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让其有所动;参与义工演出,点燃“感恩”的火花,让其有所为。对于“三个思考”,或许孩子最终的回答不是我们期许的答案,但这不影响我们的初衷。因为,在“来来去去”中孩子多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心有所思,情有所溢。德育不是要学生做什么,而是要为学生做什么。疏浚渠道,才能为杜鹃花引来营养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成长,拥有成长的能力,才能为生命积聚成长力量,引领儿童走向生命的绽放。
  德国教育学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别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校德育正如“种花”,顺应儿童天性,给予人性关怀,给予成长力量,才能激活儿童的成长基因,让儿童沐浴阳光,享受德育,实现生命的精彩绽放。
  (作者单位:宜兴市城西小学
  江苏无锡 2142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孩子的发展,学龄前是基础的基础。重视早教,利于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如果忽视早教,等出现问题之后再纠正,不仅更费心费力,还有可能木已成舟而徒留遗憾。  家教故事:孩子俩的婴儿生活  孩子俩的婴儿期在塘下镇塘西村度过。我特别重视健康、游戏、习惯等几个方面。  婴儿期身体长得快,饮食平衡很关键。孩子俩从小养成了吃水果的好习惯,按时就餐,少有挑食的现象。身体锻炼也不缺少,孩子俩最早的玩具里就有篮
重智力开发、知识学习和特长培训,而轻习惯养成、道德教育,容易使孩子“偏食”;把“全面发展”提高要求为“全面拔尖”,就会使孩子弱小的肩膀不堪重负;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和谐发展。  家教故事:杲杲回母校  杲杲高二时参加高考上了中科大。寒假期间,杲杲要去看望读高三的同学。我提醒:“是否准备讲几句话?”杲杲说:“都是老朋友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正月十八下午,杲杲如约去学校。“我一进教室,同学们就大声欢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之人文生命的性质、价值与意义问题的寻找、开掘、确立及光大的教育。十八岁是人生命中最美的年龄,更是翻开人生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为此,广雅人用生命教育帮助孩子感悟生命,追寻生命价值,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十八岁的成人礼:激扬生命热情  自然生命是自在的,不可改变。而生命是珍贵的,因为它来之不易;茫茫人海中,只有那两个人成为我们的父母。生命教育首先应当使学生树立生命珍贵和敬畏生命的
作者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家庭教育是选择的学问  孩子成长的过程,从生长、生活到学习,时刻伴随着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习,家庭教育则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选择,包括选择培养目标、选择学校、选择教师、选择生活与学习方式。如何恰当地引导选择,是教育的艺术,决定着家教的成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或流程进行教学,将每个充满个性的学生的心“拢”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呢?在市“教坛新秀”评比中,奉化城北中学董丽娜老师教学人教版八上《平等尊重你我他》时,采用了“一例多境”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丰富、活泼、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回顾】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学生思维的激活,灵感的喷发,智慧的启
刘 圭  1989年毕业于岳阳师范。2006年任一所小规模学校校长,致力建设书香校园,并成功带领学校从困境中突围,《湖南教育》以“为学校播下一颗生长的种子”为题对学校办学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9月,刘圭调任岳城小学校长,开始“在教育中培育美好人性”,并受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启发,于2013年9月开办伏羲班。  1990年,是岳城小学办学最为红火之时。当时,这个村办小学刚搬迁到现址,建起了
摘 要:日本文部科学省有关充实言语表达活动的教育主张,充分体现了重视言语表达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思考,就是展开深入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唯有加强对学生言语表达活动的关注和重视,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现及对问题的感悟、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日本小学;言语活动;主体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38-04  综
摘 要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传统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能让传统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程;儿童生活逻辑;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9-03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学德育课堂生态发生了新变化,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诸多误区,
2002年5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与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签署了一项公民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合作协议。海门市的所有小学都加入到了这一项目的行动中。为了探索区域新公民教育的行动方略,市教研室申报了江苏省第七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新公民教育行动的实践研究》并获准立项。此后,研究团队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全面提升本市小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重点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