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的文言教学中,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以及亟待寻求的教学出路等问题再一次引发了更多的反思和探讨。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双基”薄弱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普遍不高,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课文都读不下去,更别说深入地去学习、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些学生在写和背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弊病,如错别字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双基”是非常薄弱的。再加上一些文言文注释资料的泛滥,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除此之外,为考试而学古文的学生大有人在。长此以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大大降低,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二)文言文教学方式老化,满堂灌现象严重
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死板无生气。有的课堂气氛压抑,大多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简直把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生产流水线,很少像研究现代文那样去探讨教法和学法。
古文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同于现代文可以较为直观地初步感知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反,学习古文首先得要疏通基本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才可能把握一篇古文的大意。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做课前准备工作,从老师的角度讲,有些人就会有一蹴而就的想法,他们认为,讲快讲慢都一样,讨不讨论一个样,古文的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有的教师竟将明清时期的传奇小说从头串讲到尾,还美其曰“字词句篇意”一步到位。这样的填鸭式的古文教学何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体现教学相长呢?其后果只能是让文言文教学之路走进死胡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三)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了诵读,分析多于感知
造成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普遍性的原因就是对“读”的指导不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具体表现为:一、忽视范读,没有以准确而又富有感情的范读来引导学生,继而学生也会轻视或忽视对文言文的诵读,失去培养语感的机会;二、讲解过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不到体现;三、驾空分析多,不能够放手大胆的尝试以读促思,以读带动理解,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没有充分的保证,自然没有很高的教学质量。
而“立足课本,不考课本”,着眼点是考察学生知识基础方面的能力状况,要求却拔高了。高中在薄弱的文言文教学的起点上推进,负重而行,加上类似初中的种种毛病,文言文教学的优秀率仍不高。
二、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一)把“读”字摆在首位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的层次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也有助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进一步讲,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
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如《赤壁赋》特别宜于诵读,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读充分了,学生的基础也可得到巩固和夯实,另外,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文言文始终应该以“读”字当先,要熟读成诵,甚至篇篇能背诵。
(二)以趣促学,教法要“活”
要让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用“故事激趣法”、“成语概述法”;教授诗歌单元时,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课一得”突破一个难点,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体。
而教学方法的丰富和改进要抓住“活”字做文章。导入要“活”;设置问题要“活”;分析课文要“活”;复习要“活”。这样以来“活”则生趣。另外,要尽可能的更新教学手段,只要运用恰当,“活”字就更容易变成现实。
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鼓励专题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否则再好的课堂设计,再“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无法施展的。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双基”薄弱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普遍不高,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课文都读不下去,更别说深入地去学习、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些学生在写和背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弊病,如错别字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双基”是非常薄弱的。再加上一些文言文注释资料的泛滥,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除此之外,为考试而学古文的学生大有人在。长此以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大大降低,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二)文言文教学方式老化,满堂灌现象严重
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死板无生气。有的课堂气氛压抑,大多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简直把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生产流水线,很少像研究现代文那样去探讨教法和学法。
古文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同于现代文可以较为直观地初步感知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反,学习古文首先得要疏通基本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才可能把握一篇古文的大意。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做课前准备工作,从老师的角度讲,有些人就会有一蹴而就的想法,他们认为,讲快讲慢都一样,讨不讨论一个样,古文的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有的教师竟将明清时期的传奇小说从头串讲到尾,还美其曰“字词句篇意”一步到位。这样的填鸭式的古文教学何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体现教学相长呢?其后果只能是让文言文教学之路走进死胡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三)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了诵读,分析多于感知
造成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普遍性的原因就是对“读”的指导不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具体表现为:一、忽视范读,没有以准确而又富有感情的范读来引导学生,继而学生也会轻视或忽视对文言文的诵读,失去培养语感的机会;二、讲解过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不到体现;三、驾空分析多,不能够放手大胆的尝试以读促思,以读带动理解,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没有充分的保证,自然没有很高的教学质量。
而“立足课本,不考课本”,着眼点是考察学生知识基础方面的能力状况,要求却拔高了。高中在薄弱的文言文教学的起点上推进,负重而行,加上类似初中的种种毛病,文言文教学的优秀率仍不高。
二、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一)把“读”字摆在首位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的层次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也有助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进一步讲,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
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如《赤壁赋》特别宜于诵读,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读充分了,学生的基础也可得到巩固和夯实,另外,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文言文始终应该以“读”字当先,要熟读成诵,甚至篇篇能背诵。
(二)以趣促学,教法要“活”
要让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用“故事激趣法”、“成语概述法”;教授诗歌单元时,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课一得”突破一个难点,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体。
而教学方法的丰富和改进要抓住“活”字做文章。导入要“活”;设置问题要“活”;分析课文要“活”;复习要“活”。这样以来“活”则生趣。另外,要尽可能的更新教学手段,只要运用恰当,“活”字就更容易变成现实。
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鼓励专题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否则再好的课堂设计,再“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无法施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