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改革作了全面部署。近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本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本市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从首都工作大局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根本目的和基本思路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这项改革,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首先,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够不断增加公益服务总量,不断加大全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其次,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够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能够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卫生、文化和科技水平,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能够把首都文化发展潜力挖掘出来,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在首都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第三,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够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特别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就学、就医、就业等民生问题,提高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把公益事业这块“蛋糕”做大分好,在强化公益服务中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而是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業更好更快发展。衡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看精简了多少机构和人员,也不是看减轻了多少财政负担,而主要是看是否调动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公益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围绕实现改革的根本目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解包袱、建机制、增活力”的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思路。解包袱,就是把长期以来积压在事业单位身上的离退休人员众多、债权债务复杂、资产界限不清等沉重包袱,从事业单位身上解下来,使事业单位能够轻装前进,健康发展。建机制,就是建立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事业单位激发动力、焕发活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增活力,就是要给事业单位充分的自主权,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事业单位决策层,把应该由事业单位决定的事项交由事业单位自主决策,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根据中央精神,从首都实际出发,明确任务,把握节奏,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促进政事分开。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要通过严格认定标准、严格审核、逐级备案,把这类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小范围。能转职能的不转机构,确需转机构的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必须单独设置的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坚持不突破现有各级政府机构限额、不突破现有人员编制总额。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促进事企分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安置和待遇衔接,因此必须周密制定转制方案并抓好落实,完善过渡政策,保证有关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保证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一是着力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其履行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同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加强审计和舆论监督,增强对事业单位的约束。二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三是深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做到既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又有效防止机构编制膨胀。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为重点,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执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完善扶持政策,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分步实施,持续推进。
今年的重点是清理规范事业单位。主要是把名存实亡、长期大额空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已经明确需转企改制以及职能严重萎缩、设置过于分散以及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整合,明年2月完成。同时,组织制定配套政策文件。
清理规范工作完成后,重点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再细分为两类:承担的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承担的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分类工作完成后,重点是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并启动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到2015年,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除特殊情况外,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基本完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实现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基本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重点是深入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到2020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具有首都特点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事業单位改革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这项改革,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确保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市委已经成立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各区县、各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现行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进行业体制改革。机构编制、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抓紧研究制定改革配套文件,指导做好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把握重点,积极创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事业单位改革上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北京聚集了大量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如果事业单位改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的话,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解包袱、建机制、增活力”的改革思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事、收入分配、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投入政策等方面积极改革,大胆创新,推动首都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要认真落实市委常委会决定,把文化、卫生领域事业单位改革作为重点,先行先试。
完善政策,严明纪律。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10个配套文件已经出台,我市也正抓紧制定本市配套文件。在文件制定过程中,需要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周密,做好政策衔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政策,以便改革深入推进。纪律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本市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期间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纪律规定。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增长,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期间,除市委市政府已决定的,不再新增事业单位,不再新增事业编制,确因工作需要的,要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
协调关系,确保稳定。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和各种制约因素,把改革的力度、推进的速度与各方面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要处理好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做到改革政策相互衔接,改革措施协调配套。要落实好改革的各项政策,努力解除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社会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魏晔玲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根本目的和基本思路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这项改革,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首先,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够不断增加公益服务总量,不断加大全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其次,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够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能够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卫生、文化和科技水平,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能够把首都文化发展潜力挖掘出来,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在首都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第三,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能够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特别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就学、就医、就业等民生问题,提高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把公益事业这块“蛋糕”做大分好,在强化公益服务中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而是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業更好更快发展。衡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看精简了多少机构和人员,也不是看减轻了多少财政负担,而主要是看是否调动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公益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围绕实现改革的根本目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解包袱、建机制、增活力”的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思路。解包袱,就是把长期以来积压在事业单位身上的离退休人员众多、债权债务复杂、资产界限不清等沉重包袱,从事业单位身上解下来,使事业单位能够轻装前进,健康发展。建机制,就是建立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事业单位激发动力、焕发活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增活力,就是要给事业单位充分的自主权,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事业单位决策层,把应该由事业单位决定的事项交由事业单位自主决策,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根据中央精神,从首都实际出发,明确任务,把握节奏,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促进政事分开。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要通过严格认定标准、严格审核、逐级备案,把这类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小范围。能转职能的不转机构,确需转机构的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必须单独设置的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坚持不突破现有各级政府机构限额、不突破现有人员编制总额。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促进事企分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安置和待遇衔接,因此必须周密制定转制方案并抓好落实,完善过渡政策,保证有关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保证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一是着力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其履行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同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加强审计和舆论监督,增强对事业单位的约束。二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三是深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做到既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又有效防止机构编制膨胀。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为重点,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执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完善扶持政策,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分步实施,持续推进。
今年的重点是清理规范事业单位。主要是把名存实亡、长期大额空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已经明确需转企改制以及职能严重萎缩、设置过于分散以及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整合,明年2月完成。同时,组织制定配套政策文件。
清理规范工作完成后,重点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再细分为两类:承担的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承担的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分类工作完成后,重点是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并启动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到2015年,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除特殊情况外,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基本完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实现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基本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重点是深入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到2020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具有首都特点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事業单位改革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这项改革,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确保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市委已经成立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各区县、各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现行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进行业体制改革。机构编制、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抓紧研究制定改革配套文件,指导做好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把握重点,积极创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事业单位改革上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北京聚集了大量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如果事业单位改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的话,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解包袱、建机制、增活力”的改革思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事、收入分配、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投入政策等方面积极改革,大胆创新,推动首都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要认真落实市委常委会决定,把文化、卫生领域事业单位改革作为重点,先行先试。
完善政策,严明纪律。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10个配套文件已经出台,我市也正抓紧制定本市配套文件。在文件制定过程中,需要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周密,做好政策衔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政策,以便改革深入推进。纪律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本市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期间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纪律规定。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增长,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期间,除市委市政府已决定的,不再新增事业单位,不再新增事业编制,确因工作需要的,要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
协调关系,确保稳定。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和各种制约因素,把改革的力度、推进的速度与各方面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要处理好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做到改革政策相互衔接,改革措施协调配套。要落实好改革的各项政策,努力解除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社会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