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去化解,只是把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这将损害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
未来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去化解,只是把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这将损害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
2009年至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非正常的快速扩张,为此人们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心存忧虑。随着国家对融资平台进行了清理整顿,银行理财很快就接住了融资平台的接力棒,在2011年至2012年快速膨胀。
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集中于重化工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行业,这些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银行集中投放的特点正适应了这一发展模式,因此过去十几年银行得以爆炸式的发展。但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风险也集中于银行,人们忧虑未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国有银行控制权归国家所有,政府凭借国家的信誉和出资人身份无形之中就对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担保,国有银行对政府项目的信贷风险意识就会弱化。2008年后,地方融资平台快速扩张的资金就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未来若由于房地产调控导致土地交易冷清或者由于经济回落衍生出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其还债压力将凸现,很容易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攀升。
其次,过去银行的放贷主要集中于重化工业、与政府投资及房地产投资消费相关的行业,但目前这些行业大的景气周期已经迈过高峰期,未来退出这些行业的企业将会逐步增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面临攀升。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银行资产质量将提出挑战。
要化解银行系统由于资产质量下降所带来的风险,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尽快实现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这一解决办法虽然可以短期内化解银行的风险,但它将损害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
资产证券化自然能把银行资产盘活,这就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银行体制改革一样,盘活之后银行具备再次扩张的能力。但此一时彼一时,未来即便银行具有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也难再次担当经济发展的重任。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由依靠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工业的增长模式过渡到依靠服务型和创新型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投资回报率均比较低,投资风险较大。要解决这个难题,银行固然需要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但由于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轻资产等特点,这对于以安全性作为第一要务的银行而言,有着天生的恐惧感。
相比而言,资本市场对促进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本市场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更高,更适合为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融资。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各种形式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资金,为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产品,同时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的发展,又可为其股权流转提供丰富渠道。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部分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资本市场为其融资服务提供了“绿色通道”,为了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国家采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的办法,让其“无债一身轻”,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为后来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是得到了解决,但其结果就是后来十几年,银行业得到爆炸式的发展,而资本市场发展却相对缓慢。
当前,面对银行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假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化解,可能的风险也将转移到资本市场。这可能会使资本市场的部分投资者再次受到伤害,也将影响其他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最终会伤害经济和金融的持续发展。
因此,资产证券化不妨缓步推行,取而代之的是快速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经济转型服务,同时在整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银行也该为过去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作者为中国银河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
未来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去化解,只是把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这将损害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
2009年至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非正常的快速扩张,为此人们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心存忧虑。随着国家对融资平台进行了清理整顿,银行理财很快就接住了融资平台的接力棒,在2011年至2012年快速膨胀。
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集中于重化工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行业,这些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银行集中投放的特点正适应了这一发展模式,因此过去十几年银行得以爆炸式的发展。但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风险也集中于银行,人们忧虑未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国有银行控制权归国家所有,政府凭借国家的信誉和出资人身份无形之中就对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担保,国有银行对政府项目的信贷风险意识就会弱化。2008年后,地方融资平台快速扩张的资金就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未来若由于房地产调控导致土地交易冷清或者由于经济回落衍生出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其还债压力将凸现,很容易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攀升。
其次,过去银行的放贷主要集中于重化工业、与政府投资及房地产投资消费相关的行业,但目前这些行业大的景气周期已经迈过高峰期,未来退出这些行业的企业将会逐步增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面临攀升。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银行资产质量将提出挑战。
要化解银行系统由于资产质量下降所带来的风险,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尽快实现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这一解决办法虽然可以短期内化解银行的风险,但它将损害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
资产证券化自然能把银行资产盘活,这就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银行体制改革一样,盘活之后银行具备再次扩张的能力。但此一时彼一时,未来即便银行具有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也难再次担当经济发展的重任。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由依靠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工业的增长模式过渡到依靠服务型和创新型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投资回报率均比较低,投资风险较大。要解决这个难题,银行固然需要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但由于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轻资产等特点,这对于以安全性作为第一要务的银行而言,有着天生的恐惧感。
相比而言,资本市场对促进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本市场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更高,更适合为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融资。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各种形式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资金,为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产品,同时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的发展,又可为其股权流转提供丰富渠道。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部分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资本市场为其融资服务提供了“绿色通道”,为了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国家采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的办法,让其“无债一身轻”,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为后来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是得到了解决,但其结果就是后来十几年,银行业得到爆炸式的发展,而资本市场发展却相对缓慢。
当前,面对银行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假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化解,可能的风险也将转移到资本市场。这可能会使资本市场的部分投资者再次受到伤害,也将影响其他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最终会伤害经济和金融的持续发展。
因此,资产证券化不妨缓步推行,取而代之的是快速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经济转型服务,同时在整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银行也该为过去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作者为中国银河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