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魔力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ye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近代人口理论创立者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造成贫穷和罪恶的根本原因。人类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之间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变化。放眼中国两千多年古代史,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因此研究其爆发原因很有意义。
  西方近代著名经济学家、人口理论的创立者马尔萨斯在其著作《人口论;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论》中将人口规律归结为三点:1.人口增长必然被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些非常有利而又显著地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以及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归结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本文依运用马尔萨斯理论中的合理部分,通过分析两汉时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人口发展状况,为理解汉匈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些想法。
  一、两汉时期汉民族人口发展状况
  《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汉王朝土地、田亩、户口数分别为“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九十顷,邑居道路,山川林泽,群不可垦,其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可垦不可垦。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居民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后经西汉末年“王莽乱政”、“绿林赤眉大起义”,人口大量丧失,东汉中央政府登记在册的户口数目比之元始二年大为减少。《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的《帝王世记》记载了光武帝中元二年的户口数:“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
  东汉自光武帝后,明帝、章帝、和帝大力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明帝、章帝、和帝时期人口增长表》⑸体现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户口数:
  和帝后,东汉王朝内部各种矛盾激流涌现,政治趋于动荡,人口出现波动。庞大的人口数与有限的生活资料的矛盾日趋尖锐,“积极抑制”开始发挥作用,促使东汉末年人口大量流失。这一循环过程与西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规律完全一致。因此通过上文的论证可得两汉时期汉民族人口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一条初期恢复上升;前期快速增长;后期大量丧生的“马尔萨斯路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在于马尔萨斯在其人口理论中提出的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必须保持平衡,但由于人口的增长总是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因为他必然受到贫困和罪恶的抑制。
  二、两汉时期匈奴人口的发展状况
  在古老的中华帝国内部,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的矛盾从未停止过。匈奴作為两汉时期中原农耕文明面临的最大游牧威胁,其人口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汉匈之间的势力消长。因此利用马尔萨斯理论分析匈奴人口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汉匈关系变化的原因。
  西汉时期对匈奴人口的具体数量,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因此只能根据一些佐证进行推算。文帝时汉宫降人中行説向匈奴单于分析汉匈实力对比时言道:“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根据葛剑雄先生在《中国人口史》中给出的元始二年内地人口数超过120万的郡国表分析,汝南郡人口最多达259万,蜀郡人口数最低为124万。当可知匈奴鼎盛时期人口数应在120万至259万范围之内。其次纵观整个汉匈交战史,匈奴在初期占据明显优势,寇边入关时,其骑兵数量不过十几万。
  三、人口压力作用下地汉匈关系
  马尔萨斯在论及游牧社会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时指:游牧民族所能养活的人口不如农耕民族所能养活的人口多。他在《人口论》中说道:“欧洲各国以及世界上所有最富有国家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游牧民族不能逃脱生活资料匮乏造成贫困这一普遍的命运。”,这些因素凑合在一起,很快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自然结果,即人口膨胀。
  在马尔萨斯看来,游牧民族人口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其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正因为游牧民族具有不同于农耕文明的生活习惯,因此其应对人口压力的唯一办法就是迁徙。马尔萨斯认为导致北方原始民族大迁徙,推动他们不断南下侵扰中国、波斯、意大利乃至埃及的真正原因,却是生活资料的匮乏,即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
  军臣单于立岁余,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都,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
  虽然没有史料可以直接证明匈奴在“三代”时期人口达到了最高峰,但其屡次大规模南下劫掠汉朝却是不争的事实。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入侵汉朝,掠夺财物,其最终目的在于增加生活资料。随着生活资料的增加,人口也就必然会进一步增长。匈奴与汉王朝遂保持了一种相对和平的关系。窥一斑而知群猫,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压力的作用,运用马尔萨斯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可对汉匈关系变化的动因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作者简介:丁 阳,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秦汉史 。)
其他文献
一、中山村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概况   2011年2月6日,中山村开始第八届村委换届选举。参选人员以本村常驻人口为主,其中竞选人员中私营企业主(经济精英)占了很大比重,这在以往的选举中是不多见的。竞选以投票方式进行,竞争异常激烈。最后以现场唱票方式选出两委班子。   二、中山村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   选举过程工作人员学习《选举法》,了解法律规范——选民张榜(张榜出具有选举权
期刊
我国企业构筑创新型文化要基于两个维度的哲学思考:一是纵向维度,即现代性与历史性;二是横向维度,即德性与理性。  通过全球化来实现自身利益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既面临着与国外在技术上“瓶颈”,更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度上面临挑战。先进的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实现,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一、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的“现代性”与“历史性”之思  关于企业文
期刊
中国与法国是极具中西方文化代表性的国家,本文从两国的教育发展进程出发,对比中法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探究其主導地位的表现和形成的历史缘由,及其对当今中西方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和思考。  人类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之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未产生正式的学校教育体系。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苏美尔文明中出现了人类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与
期刊
韩礼德对小说《继承者》所作的文体分析开辟了及物性分析的先河。现今,及物性系统已经发展成为最为学者熟知和最为广泛应用的文体分析模式之一。文章将采取这种模式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的女主人公情感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作者对及物性系统中选择和运用在表现人物情感时的作用,以及读者对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在解读人物情感中的意义。  一、引言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
期刊
摘要:诊所法律教育在纺织类高校的应用现状堪忧,目前纺织类高校没有一所加入了CCCLE。通过一系列问卷调研活动,对武纺大的法学教学基本情况、法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其它内容等进行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纺织类高校; 诊所法律教育;武纺大; 应用现状   诊所法律教育从2000年开始引入我国后,发展迅速。根据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CCCLE)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7月2
期刊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戏剧结构、变态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诗意的浪漫阐释的继承与发展,《雷雨》以其深邃的人性感怀、崇高的悲剧意味、迷人的审美追求与读者的内心体会与生命感怀产生心灵的共振与交融。  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雷雨》是一部跨越近百年的文学名著,它以其丰富的情节刻画,激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塑造,深邃的人性感怀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给读者带来在文本中以及文本外蕴含的跨学科
期刊
从古至今乱伦都是一种社会禁忌。乱伦禁忌这个问题仅仅从法律和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是不足够的,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著作《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从宗教的角度解释了乱伦禁忌的起源。他认为,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的性禁忌竟然与他们对血的敬畏有关。   中国古代的“同姓不婚”及现代婚姻法中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都是乱伦禁忌,从古至今,在整个世界范围中乱伦禁忌普遍存在。在原始民族中,主
期刊
毕飞宇的《玉米》系列展现了一群农村女性在面对男性身体和心灵上的压迫,或顺从,或依附,或抵抗,甚至造成了心理的扭曲。她们沉沦在男性话语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最终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展现了一出出的悲剧。  从《玉米》到《玉秀》,再到《玉秧》,毕飞宇的《玉米》系列书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农村女性形象,描绘了一群在男权阴影下苦苦挣扎而心理扭曲的乡村女性。文章对《玉米》系列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
期刊
前人评《红楼梦》多是结合整一百二十回来评,近几十年来因学者普遍认为后三十回非曹雪芹原著,故多只依前八十回或七十八回来评判。“红楼未完”是所有读过《红楼梦》的人的巨大遗憾,宝钗黛三人关系的发展与结局也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主要根据前七十八回内容对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关系进行分析和合理推测。  一、错综复杂的三人关系  黛玉是宝玉的姑表妹,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三人既有兄弟姐妹间的纯真感情,又有三角恋情中的争风
期刊
李渔,明末清初人。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