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辨证的历史观认识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辨证的历史观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方向性的大问题。30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改革作为一场我国前人没有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新共识。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形成新的改革合力和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必然选择 新共识
  
  Knows our country’s market economy reform by the dialectical conception of history
  Niu Qin
  Abstract:By the dialectical conception of history knew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is relates our country economic reform directive major problem.30 year reform practices indicated that,the market economy reform takes our country predecessor no great revolution,not impossible problemfree,also not impossible to get it done in one action.Thus,in the reform appears each kind of contradiction and the question also are avoid with difficulty.We must form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new historical beginning the new mutual recognition which reforms for the orientation.Must be unwavering persist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reform direction,further the firm reform determination and the confidence,form the new reform with joint forces with the power.
  Keywords: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ChoosesNew mutual recognition inevitably
  【中圖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15-03
  
  30年我国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另一方面在社会进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矛盾。因而对于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难免有争议。我们究竟怎样看待当前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如何正确认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对于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改革极为重要。
  
  1.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1.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转变过程。
  1978年底,我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起步,然后推进到城市,从引进市场调节机制到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因而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我国农村经济以市场为取向改革的成功初步显示了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意义。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不是根本对立而是可以兼容的,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要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于是,就自然引出了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及其争论。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这种僵化的思维和认识严重束缚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发展。正在处于认识上的迷茫、经济改革面临方向性抉择之际,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我们也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目标。1993年10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此,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就由以前“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了按照明确的目标探索前进的新阶段。
  1.2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纵观我国3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以经济市场化的启动和提升为历史主线的。改革之所以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由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走到历史尽头,生产力开始反抗生产关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自形成开始就暴露出明显的体制弊端,即在理论上不认同企业和个人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实践上企业、农村农户没有自主经营权,也就没有积极性,没有活力,导致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到70年代末期,原有体制的弊端已经发展到极点,最后终于发生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反抗,即来自农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探索。这次改革一开始就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改革的初始动力源于生产力,改革一开始就触及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即赋予基层经济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和农户的自主权利,就不断提高和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市场机制不再是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机制,而是作为独立的体制要素在成长,市场机制这种独立性的成长决定了改革的市场化指向与必然的逻辑。
  
  2.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富裕也凸现了矛盾
  
  2.1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实力快速地带来了人民的富裕。
  30年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是发展的巨大动力,造就了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是我国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3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9.8%,跃居世界第四位,由1978年的1473亿美元2007年增长到3.57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由1978年1.67亿美元到目前增加到1.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二是我国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1.7%,第二产业产业比重上升到49.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39.1%,城镇化率达到45%。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以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这一系列深刻地变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比较中看,也是罕见的。
  2.2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利益也凸现了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进入到触及面广、涉及利益层次深的阶段,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矛盾和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多。近些年,因为国有企业改制,许多职工下岗了,再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又跟不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大量失地、城市住房强征拆建的矛盾;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负担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负担沉重和不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社会不同利益阶层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特别是面对我国出现的医疗、教育等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而采取市场化的失误,使不少人愤怒了,而进一步归咎于和否定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这些矛盾的产生,的确是属于有一些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方案不周全、改革决策不民主、改革政策不协调不配套不健全的原因。但关键还是体制机制未理顺、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進展不到位造成的。譬如,国有经济布局过宽、国有企业过多,必然导致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事权财权不对称的财税体制,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一味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地区封锁,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多年来我国政府自身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职能界限不清,“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比较严重,管了许多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而应该由政府担负的,为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性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由此需要的现代社会公共管理能力却严重缺失。当然,也有一些改革,如:大量非农劳动力进城需要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安居就业问题,实行广覆盖、有保障的医疗保健制度,实施非义务性教育制度等这些制度性问题,目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2.3 理性、辨证地看待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得与失。
  面对上述困惑和责难,笔者认为,这不是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错。我们应该看到,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是普遍受益于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如果要让人们再回到计划经济那种吃肉要凭票排队,买米买布要粮票布票的日子,回到那种没有生活发展自主权自由选择的年代,恐怕人们也不愿意,更不顺应历史潮流了。所以,对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我们已经看到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能够普遍从中受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协调和维持人与人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机制、体制。这种运行机制和体制,也就必然要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之所以难,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同等程度受益。因此,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只有人获益而无人相对受损失的改革,有些改革措施对大家都能有绝对收益,但一部分人利益会少一些,一部分人利益会多一些,形成相对收益的差距。于是人们对待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会从赞成转向反对,由改革的动力转化为改革的阻力。还有一些改革措施人们在未来会从中受益,但却不可避免地在今天、在短期内要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对未来还存在不可预见性。我们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及问题,需要理性分析,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因为有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失误,不能因为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甚至腐败),不能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转而全面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因此,更需要我们在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中探索创新,要用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以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新共识
  
  3.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改革新共识。
  党的17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作了高度评价,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17大报告的这些论述,凝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新共识。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的总动员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明白和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分不开的。是改革,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是改革,充分激发了各种经济主体的极大创造潜能,增强了人民的自立、竞争、效率、创新和民主法治意识;是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发挥。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顺应世界潮流的伟大改革。
  3.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新的改革合力和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还要闯大关。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形成改革合力和动力。尽快将人们对改革的关注和热情转化为促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突破体制机制性束缚的精神和勇气,转化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干劲。在不失时机地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中,要注重提高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注重增强市场经济为取向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改革的力度和改革方式。在力度上: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关键,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通过政资分开等根本性的改革措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在方式上:要加强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把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通过必要的组织构架,加强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规划与方案拟定、措施配套衔接和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工作的协调;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努力寻求现有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平衡,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分配、教育、医疗卫生、环保、安全等切身利益问题。使我国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改革开放30周年重要时期,是彷徨犹豫,畏缩不前,还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动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惟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共识,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出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温家宝.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3] 国家统计.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
  [4] 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7年5期 10~14
  [5] 张宇.论我国经济市场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7年6 27~32
  [6] 迟福林.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新起点学习时报(京),2006.3.27.4
其他文献
目曲评价支气管异物X线、CT表现对异物定位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7年所有支纤镜证实的支气管异物患者共25例,其中3例除行普通胸片外还进行了CT扫描检查。结果单纯肺气肿
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表明,随着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成矿作用也呈前进的、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成矿物质(矿种)由少到多;矿床类型由简到繁;成矿频率由低到高;聚矿能力由弱到强。受地球上重大地质事件的制约,这一成矿演化过程又表现出阶段性,可划分出7个成矿大阶段,即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等成矿期。每一期中都有特定
江西是一个森林资源的大省,全省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森林,三分之二人口在林区,实现林农奔小康,就抓住了江西奔小康的大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在分析林业高职
目的探讨小儿肺咳颗粒辅助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活化蛋白C(APC)和白介素1受体1型(IL-1R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6
科学的写作反馈机制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大学英语作文反馈为突破口,采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教学者在英语写作反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封闭式问卷分析国内大学生的反
新时期产生了较多的新语法现象,词缀"零"就是其中的一个,下面先看几个例子:
目的:探讨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该院3年中293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与手术和病理诊断相比较分析。结果:293例中超声诊断符合285例,符合率为97
固体地球科学要积极参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增暖的温室气体CO2增率与大气升温呈正相关性。第四纪的最末1.5Ma间有17次冰期,其成因可能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律有关。除现今估算的人类每年燃料排放的CO2量外,地球内部由火山和地震等的大地构造原因释放的CO2量需定量估算,甚至可能是大气CO2增率的主要来源。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对历史中的盛世与气候变迁关系应深入研究。我国的自然条件复杂而独特,应研究其变化特色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的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称;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在规模的水
针对电机一起动便跳闸故障,检查电机首尾端、电机绝缘、主回路电阻、线路绝缘等,最终发现故障是由时间继电器引起的,并加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