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初探生态教育之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afdsfsd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儿童生态教育的内涵审视
  
  生态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可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教育可概括为在生态中进行的关于生态并为了生态的教育。我们理解的儿童生态教育,是指儿童在生态活动中,认识生态,理解生态,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技能,解决生态问题,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过程。
  
  二、儿童生态教育的时代要求
  
  我国有不少教育先贤历来重视培养孩子对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情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曾为南通博物苑手书一副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满怀深情地说道: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当我们从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高度,对生态教育的现状作一次深度的审视与聚焦时,一些现实问题清晰地显现:所有这些生态教育理念都是有意义的,但基本上是少数人在艰难地实践,大多数教师对于“为什么做?到底做什么?怎样做?”显得比较茫然。当前的改革实践还没有真正改变教育的核心结构:一是还没有把“培养少年儿童的生态素养”清晰地、坚定地作为中小学教育必须主动履行的教育功能:二是没有把其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缺乏不断更新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课程建设机制;三是缺乏明晰的可操作的生态教育实施体系。
  那么,在中小学究竟需要构建怎样的生态教育课程?如何去科学地构建?怎样把这些特色课程有机地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
  
  三、儿童生态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校以生态探究为抓手,开展“多识鸟兽草木”为主体的“绿翅膀500”生态教育项目,即以观百兽、识百草、爱百鸟、抚百树、赏百虫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教育“五百”工程,便是对以上追问的积极回应。
  “绿翅膀500”生态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理解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和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培养少年儿童尊重和同情所有的生命;鼓励少年儿童采取行动,使他们的社区、动植物生存区域和自然环境变得更美好。
  介入“绿翅膀500”行动的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充分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甚至可以让人温柔敦厚,思想无邪,“心与自然同化”;“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以从细微的事物中得到最真实最质朴的人生感悟,令儿童受益终身。
  我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认真分析提炼数据,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南通越冬鸟类研究报告》、《南通蛇类研究》、《棕头鸦雀的育雏观察》、《蟛蜞也有趋光性》、《北方狭口蛙的繁殖特点》、《有趣的合欢树》等近20篇小论文,在《少年百科知识报》、《学生科普报》、《少年科学报》等报刊发表。
  孩子们在浅尝探究成功果实的同时,还在以下几方面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1、认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不但给人类提供食物、药品及原料,而且可供人类观赏及游憩。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能量运转。因此生态教育教导儿童了解生物多样性,可培养儿童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操。
  2、初涉博物学的领域
  有人把“多识”归结为“博物之学”(刘宝楠),当儿童关注到自然的美妙。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鱼,对一切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搜集资料时,他已经走上了一条博物学之路。
  3、在“多识”中学会审美
  “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鼓励自主行动,提倡持之以恒。“观察植物,目标不要狭隘到当一名科学家。而应当是获得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刘华杰)雨后的清新,花蕊与蝴蝶的倾心之恋,小鸟分明的色彩和飘柔的身姿,带给儿童的是充满魅力的自然之美。
  4、理解野生动植物的生态角色
  野生动植物错综复杂的生态角色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生态角色,才会以正确的态度来解决面临的生态问题。
  
  四、“绿翅膀500”的项目开发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260多种,有昆虫15万种,植物物种就更多。要能够深入地了解它们,和所有动植物做朋友,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绿翅膀500”项目不断优化,日趋完善。实践中,我们对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的实施途径、研究策略、阵地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绿翅膀500”项目的实施途径
  1、借助学科课程渗透:从某种意义说,小学各学科皆为“博物之学”,所涉“草木鸟兽”名目繁多,不计其数,各学科不同程度地承担着“识物”的任务。比如小学语文,以动植物名作为篇名的就较为可观,《喜鹊》、《丹顶鹤》、《扬子鳄》、《白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此外,《鸟的天堂》、《大兴安岭》、《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的动植物更是丰富生动。比如《少年闰土》中有如下描述:“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这些物种的学名是什么,在本地叫什么名,我们都引导学生一一研究和鉴定。
  2、通过活动课程优化:我们使用的教材为《蟒蛇帕勃罗看动物》,“主要采用让学生活动、游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意识到人与动物、植物、自然环境间互相依 赖共存的关系,从而达到规范自己和周围人群的环境行为的目的”。从三年级起,我校每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0.5课时,在活动中践行开放式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角色扮演以及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儿童在快乐中建构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凭借环境课程熏陶:我校“绿翅膀500"项目的行动尚在起步阶段,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扎实搞好阵地建设,营造生态教育环境。
  (1)建设生态园:我校开辟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生态种植园,由学生耕耘、播种和培植,以农作物和特种植物为主。在雏鹰广场东侧建设了中国园林风格的亭池生态园区,池内种荷养鱼育螺。足球场东侧广植林木,北侧是运盐河翠竹林。校西有一片野生林,树木葱郁,喜鹊成群,谓之鹊园。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学生车棚外侧空地整理开辟一个生态葡萄园,建小型温室。
  (2)开辟生态角:各班、各寝室加强生态角的管理,选出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生态角管理员,成立护“角”小队。定期开展生态角管理和护理方法介绍,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养花草、小动物的知识。定期开展生态角的评比。进行征文及演讲活动。
  (3)布置专题展室:我校特辟专门展室,陈列展板,在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及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布置专题展览,不定期邀请“生态教育漂流车”来校布展。我校曾经展出的主题有:《野生动物明信片展》、《野生动物扑克展》、《绿韵,花草树木挂历展》、《海洋珍贝展》、《世界名蝶邮票展》(画册复制品)、《绿眼睛剪报展》、《绿翅膀手抄报展》、《我喜爱的动物画展》。我们将陆续展出的还有《蝴蝶标本展》、《野生植物摄影展》、《野性中国——奚志农摄影展》(画册复制品)、《自然保护区揽胜》、《中国生态旅游一张卫鸫影展》、《江海鸟巢展》、《中国笼鸟展》、《中国观赏鱼展》等。
  此外我们还创造条件开辟高清生态影院,建设生态标本景观,规划生态墙,编制生态小报,为深化儿童生态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4、依靠校本课程强化:
  (1)校本教材的使用和开发:我们走的是一条从选用到自编、从文本到网络、从平面到立体的道路。“绿翅膀500”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多选用一些科普读物作为教材,值得推荐的有《常见树木,昆虫,鸟100种》(南京林业大学子弟小学娃娃环境学院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百兽百态》(熊成培编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百鸟写真图谱》(顾文国、张智斌、许金梁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世界名蝶鉴赏》(吴云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兽类博物馆》(李湘涛编著,时事出版社出版),《绿野寻踪》(施葵初、周小春、汪仁平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感觉这些读物更多地表现为平面说明,与新课程理念所崇尚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还有些距离。于是成立了生态教育校本教材研发小组,先后编写了“绿翅膀”系列用书4本:《飞翔的歌手——鸟》、《飞舞的花朵——蝶》、《绿地演奏家——鸣虫》、《校园里的小诗——野花》。
  (2)生态资源库的建设和扩充:主要是基于校园网的积件库,以视频和电子读物为主,目前已达800G。校内各节点可通过VOD视频系统点播。学校使用4M电信光纤接人,校内分布有40多个节点,拥有一个海量存储器。我们信奉“拿来主义”哲学,以“野生动物”、“地球”、“鸟”、“森林”、“海洋”等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生态教育资源。此外,我们还在学校服务器上创建了“台湾野鸟网”、“身边的植物”等若干个生态教育数据网的镜像,提供高速平台,提高检索效率,引领学生探究。
  (二)“绿翅膀500”项目的操作策略
  实践中,我们加强认识生物的方法指导,概括总结出以下五种认识生物的方法:
  1、图鉴识别法:“按图索骥”,即通过观看生物的图片与说明文字来认识生物的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等,到目前为止,相对权威的动植物志(包括图谱)有《中国动物图谱》27册、《中国经济昆虫志》55册、《中国经济动物志》11卷、《中国动物志》33卷、《中国植物志》及《中国孢子植物志》、《中国蝴蝶志》、《中国蛇类》、《长江口鱼类》、《中国龟鳖图谱》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工具书达到认识动植物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一些体征较为独特的动植物的鉴定和识别。
  2,数据检索法:网海泛舟,搜索中英文名,了解动植物的生态和形态。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生物类网站可分为科学普及类、专业数据类两类。学生通过这些网站来检索研究对象的生态属性和相关数据。代表性的网站有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台湾野鸟网等。
  3、视频欣赏法:即通过欣赏动植物科普片来认识各种动植物。基本的活动形式有现场答题、小组竞赛、现场解说、当堂写真、课后状物写景。经典作品有《鸟与梦飞行》、《微观世界》、《动物世界》、《大自然的翅膀》、《BBC野生动物奇观》、《National Geography野生动物系列》、《IMAX套装:阿拉斯加》、《PBS自然》、《Discovery赤道系列》、《BBC行星地球系列》等。
  4、参观考察法: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公园、动物园、博物馆这些生态教育基地,参观、了解相关的动植物。让学生走向湿地、森林和田野,对生物进行实地考察,借助摄影摄像回校后进行再观察、分析、研究。省内已去过盐城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通博物苑、南通盆景园、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标本馆、南京中山植物园及南京市青少年宫蝴蝶博物馆等著名教育基地。
  5、科普品读法:科普文艺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尝试将其引人生态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儿童科普文艺把生态知识和儿童文学融为一体,既给儿童以生态科学的启迪,又给儿童以文学艺术的享受。深受学生喜爱的有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李传隆的《万里扑蝶》考察故事,珍,古道尔的动物研究故事等。
  附录:“绿翅膀500”项目研究者的教育手汜(节录)
  有一节科学课,我带学生们到张謇公园赏花。
  在我的引领下,大家先是去赏河畔那成片怒放的花的林子,这些花,孩子们是第一次看到。
  最热闹的莫过于自由采摘野花的活动,老师只说一声:“各自去找自己的宝贝吧!”像出巢的小鸟,一眨眼的工夫,那四五十个孩子便分散开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们间道而行,有的没身在灌木丛中,有的匍匐在青草地上,有的半蹲于小池塘边,像一个淘金人那么专注地寻觅。他们的眼睛、鼻子、耳朵、肌肤都在亲密地接触大自然。
  孩子们带了收获的笑声集中在那片开阔的草地上的时候,已经是汗涔涔的了。孩子们的脸颊都是醉酒一般地泛了红晕。他们是陶醉于这美妙的大自然了,他们是品尝了披沙拣金之乐趣了。
  孩子们的小手,握满了红的、白的、蓝的、黄的五彩缤纷的花儿,有的高高举了白茅的穗儿。那透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的穗儿,毛茸茸的。
  有学生执了他采的野花问我。这种植物的叶是心形的,缠绕茎上的粉中带紫的花儿像张开的小喇叭,当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便说我们一起再查一查。我问了其他的老师,有一位说不知道确切的叫什么,知道俗名是“兔儿草”。我就在植物数据库里以俗名检索,没有找到。之后我到台湾的中药专业咨询网检索,还是没有。过了一天我到野外采了这草的全株,发现其根是圆柱形的,有位上了年纪的先生告诉我。在闹饥荒的时期,农民们把这种根洗净蒸了吃是很香酥的,我知道这些都是重要的线索,便拍了这种植物的全株和部分特写上传到论坛征询答案。
  过了几天一位学生告诉我,他在“北京昆虫网”一张张地分辨野生植物的图片,发现一种野花就是这个样子。我便根据他给的地址去看。原来这植物叫打碗花,是旋花科的一种植物,分布较广。
  前些天,五年级有一名学生救治过一只受伤的小鸟,很漂亮,羽色艳丽,头上有明显的冠羽,有老农介绍说叫“臭姑姑”。到中国物种信息系统按俗名查便查到了,中文学名是“戴胜”。网上的图谱和我拍的照片几乎一样,旁边还有一段文字介绍它的形态、习性、分布等等知识。
其他文献
墓志铭——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    弗兰克·梯利曾说: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  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在洛克的墓碑上,刻的是他生前自己所写的墓志铭(当然,死亡日期是后添的):  约翰·洛克长眠于此。你们如问他何许之人,回答是:他是一位满足于小康命运的人,他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学者,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对此,你们可从他的著作中得知。他的著作,比之于碑
[校长档案]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2003年开始,他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等方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情智教育”被南京市教育局收入30个成功案例推广,获得南京市政府“素质教育创新奖”。
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因此把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是学校管理的应然选择。由小葛的事我开始思考学校管理如何彰显教师劳动的价值.反思自己的实践我觉得校长要做到情理互融。  所谓的“理”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要考虑教师劳动的价值。一方面,要让教师的劳动有一个彰显的平台。我们学校在安排一周工作时,工作清单上设置“上周回顾”的栏目,展示上一周教师、学生中的闪光
对洪泽来说,要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最大和最难的问题就是“钱”。  洪泽采取的办法:一是“财政挤”。县财政一年收入只有一个多亿,要保证教育投入做到“三增长一优先”,就只能想法挤。二是“政策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想办法用活这些政策,多方引资,多元办学,让政策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三是“银行贷”。教育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学校充分利用
凡是与秦培元有过接触的人,无论时间长与短,都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行走力”与“静坐功”。  他就是靠“行走力”和“静坐功”在洋思度过了28年,由代课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到洋思的“掌门人”。  校长,无一没有办公室,秦培元也不例外。但他的办公室,不在综合楼,而是位于教学区中心位置的一问狭窄而简单的小屋。秦培元说,工作不是坐办公室,工作是“行走”。办公室放在教学区中间,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走进教室,走近学生
实际的课堂学习中,班级里至少存在三类学生:已经会了的、正适合学习的、还不具备适当的知识准备的,且即使在同类的学生中,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持久力等也都是有差异的。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今天,我们要改进以往的减少差异的“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创新课堂的生长点。从“一统”走向“差异”。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和起点。    一、兼顾全体,科学分层    教学前期从学生的学
教育中,我们常常说:为了每一个学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而张家港教育往前更进了一步,抓住了这一理念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为了每一位教师,不落下任何一个教师。在张家港人看来,只有教师稳定了,幸福了,专业化了,学生才可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最优质的教育,教育也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1 王开东:一个“客籍教师”的成长故事    2004年8月,王开东和他的爱人一起成了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队伍的新成员。这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我的办公室玩。无意中,他看到了我关于学生订正作业的记录本,便调侃我道:“老兄,这是你的‘收租’本吧!”“收租?”我一时还没能回过神来。朋友便解释道:“你们呀,就像过去的土财主,交了租的就把名字划去,名字没划的三天两头就来催要。”不提也就罢了,一提还真有点那么个味儿。朋友走后,我静静地坐下来,回顾起我身边的老师对于作业有错学生的一些记载方法,还真是各有千秋。有的老师是把学生做错作业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
在东庐中学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不管上什么课,学生手上都有一张讲义,这就是让东庐中学起死回生、创造教育奇迹的“讲学稿”。校长陈康金说,“讲学稿”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东庐中学老师的整体层次较低,为了提高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教学质量,学校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先主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老师共同使用。实验最先在数学和化学组进行,在阶段性的测试中,两个组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平行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