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良伟
中国香港演员。1956年出生于越南,后随家迁居香港。80年代初期加入TVB当艺员,后因TVB起用他在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扮演丁力而一夜走红。
曾经,人们更多的将华语电影割裂来看,忽视了其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共同点,而吕良伟在不同地区文化认同差别的基础上,将华语电影视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放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全球化电影格局当中,对于更加宏观的认识华语电影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自身的从业经历,吕良伟希望华语电影能够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与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博弈当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也希望电影交流能够带动整个华语地区在其他领域的互动,实现更深远意义上的融合与沟通。
《上海滩》、《七剑》、《破军》、《跛豪》、《沧海一粟》……丁力、达摩、吕布、西楚霸王、张大千、南越王、年羹尧、杜月笙、叶挺、刘海粟、晁盖……提起这些角色,人们眼前晃动的都是刻画丰满的形象。他们都由一个人演绎,可以穿越时空、穿越文武、穿越正邪;可以强悍、可以儒雅、可以耿直缠绵、也可以阴毒老辣。这就是赢得“传记人物一哥”美誉的吕良伟。30余年跌宕起伏的娱乐圈生涯,却因不舍执着在岁月中游走成独家之唱,得以在红尘中进退自如。这也恰如一味上好的普洱,陈香纯正,气脉悠长。
吕良伟1956年出生于越南,后随家迁居香港。出道至今演出的电视剧及电影超过100部,首次参演的电视剧就是与周润发合作的《上海滩》,饰演丁力一角一炮而红,至今仍脍炙人口。吕良伟在电视圈的发展一直非常顺利, 后来转往当时市道正蓬勃的香港电影界发展,主演了多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更开拓了香港传记式人物电影的先河,而《跛豪》一片成为第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
虽然与吕良伟近距离时便能够感慨于其年轻姿态和儒雅之风,但是在随意散淡之后还是会不胜嘘唏。或许是他塑造的警匪银幕形象过于根深蒂固,抑或是近年依然英气却也过了中年的角色迷惑,这些与真实的吕良伟都相去甚远,生活中的他行为细节绅士温和,眼睛明亮充满纯真之气,乐观善谈坦荡率真,身材样貌举止怎么都无“知天命”的痕迹。与之相谈,明白一个人可以在斗转星移的娱乐圈30年不损光芒的原因。演技的娴熟流畅自是首要,内心姿态的修练更为珍贵;还有就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由内及外的尊重和维护。也许正是这样,才使得吕良伟的内心纵使有浮云掠过,却依旧褪不去巨星本色。
艺术共融
吕良伟把香港回归看作是香港与内地之间电影互动与融合的起点。香港电影的繁荣一度归因于香港影人的勤勉和内地电影市场意识的落后。而回归之后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香港电影发展的优势与竞争力某种意义上受到了削弱。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对香港制造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竞争的压力。香港与内地之间电影的差异越来越小,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需要在电影产业诸方面同内地做更进一步的整合,尤其是要继续发挥它和国际接轨的环境和创作上的完全自由、电影人才积累、软环境方面的天然优势。香港电影创作代表电影竞争力和创造力程度,这对内地中国电影发展非常重要。这种影响慢慢地发酵并逐步扩大,使得内地电影政策、电影取材与表现逐步开放,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差距也日渐缩小。
谈及双方越来越频繁的合作时,吕良伟十分欣慰地说:“其实我觉得这样真的不错,分什么彼此,只有适合才是艺术选择的最高标准,前些年章子怡出演艺妓回忆录时,虽然被很多人指责,但是日本导演却坚持章子怡是比其他日本女孩更具备艺妓古典气质的人选。我们知道,英语世界的国家之间也在相互交流着演员,也力图通过演员让更隐秘的文化寓意能够让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影视传媒,才有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通过影像达到共识。”
内地电影《八月一日》就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但是因为吕良伟的加盟,使反映现代史的革命战争题材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为了把握好历史人物,吕良伟阅读了叶挺将军的传记以及一些他与妻子之间的信件。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吕良伟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一颦一笑中、一言一行里充分展现历史人物应有的风采。为演好开场大戏 “中原北伐大战”,吕良伟不仅在开拍之前一遍遍的练习,不但忍受劳累,还要承担危险,而且在开拍现场要忍受酷热天气和满天炮火飞沙,还要骑马带领部队冲锋,正是有了这些努力,吕良伟饰演的叶挺将军得到广泛认可,帅气逼人,行神兼备。
提到香港演员的敬业,人们会想到许多立于观众视野之内的演员们。然而,所有的成就都不能唾手而得。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偶像逐渐老去,但是吕良伟却始终带着生命的热忱,带着角色所生发出来的感慨,每次出现在荧屏就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正如吕良伟在影片《八月一日》中的表现一样,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久违的用眼神说话的吕良伟。
迷失的烙印
在国际化氛围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地区在其电影创作中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认同感。而海外华人电影的崛起,更是将有关香港电影文化认同的讨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认同感,使得每个地域的电影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认同属性和认同受众,而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
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吕良伟感慨:“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更正确地发展自己。只有深刻的透过商业化的泡沫和市场化的浮云看到本质上的文化认同差异,才能让香港电影认清自己褪去华丽外衣的本我。如果香港电影不愿意永远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边缘体和他者,就必须在‘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与‘保持华语电影的文化独立性’的博弈中找到平衡点,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正如吕良伟所言,在香港回归之前,香港电影中有一种模糊的文化认同状态。一方面,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电影中带着“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现象”,即香港居民在看待自己香港本土的文化现象时往往不自觉地被制约,套用了英国殖民者审视与评定事物的标准与理论,因而造成本身文化认同上的失焦,这便是文化原质的失真。另一方面,香港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又决定了香港电影中难以抹杀的民族情结。在这种双重矛盾之下,回归前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认同的茫然,一种失根性。
吕良伟回忆,当年在很多香港的艺术类电影中,比如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陈果的《去年的烟花特别多》和王家卫《堕落天使》、《春光乍泄》系列影片等等,都展现出香港人内心的困惑和迷茫。香港想从殖民者身上寻求文化认同,然而英国殖民文化与香港人内心的中华根基总会发生冲突;香港又希望从大陆寻求文化认同,然而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又让这两种文化很难达成共识。因此,这个时期的香港虽然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却很难看到鲜明的香港印记,很难看到独特的文化烙印。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大众传媒在60 年代至90年代蓬勃发展,这就使得大众文化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的主导。80年代正值香港电影高峰期,年产量近300部,成为位居世界第三的电影生产基地。即便在市场滑坡的90 年代中后期,也年产100部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说,香港电影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好莱坞。
好莱坞是世界性的电影产物,它的受众遍及全球,而香港则是亚洲的中心。吕良伟表示,几十年来,香港电影一直既是区域性电影也是跨国电影,它的观众与影迷遍布东亚与东南亚。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香港人缺乏对于自我的文化认同,一直在电影中努力寻找独特的香港烙印;另一方面,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观众却能够从香港电影中获得普遍性的亚洲文化认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似乎香港就如同美国的好莱坞一样,通过商业化的驱动和市场化的残酷竞争,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大众文化,让整个亚洲观众在欣赏香港电影时不存在所谓的文化鸿沟。
提到香港电影走入好莱坞的历史,功夫片是不可能回避的话题。作为很早就曾拍摄过功夫片的香港演员,吕良伟对于中国功夫片中东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歌颂,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认同。“我认为中国的功夫片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其实是为华语影片全球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香港动作电影经历着迅速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功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风靡,并且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电影的动作美学。成龙几乎成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无数老外抱着成为西方 ‘Jackie Chen’的梦想前往中国学习功夫。无疑,功夫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对于传统文化推广的促进和加强。”
心存善念
无论是《上海滩》里义薄云天豪情叱咤的丁力;还是《达摩祖师》里普度众生拈花一笑的佛祖;也曾是西楚霸王中操戈披甲举世无双的楚霸王,用吕良伟自己的话说,演员这个职业很容易迷失自己,真正重要的,是除去演员出众的外表后,能沉淀下来的深厚内涵。对于自己而言,他所信奉的内涵就是两个字——“善念”。
近年来,吕良伟这个名字在观众们心中总是与这两个词产生联系:演员、慈善。似乎在演艺这份本职工作之余,多数人对于吕良伟的印象就是默默专注于慈善事业的演艺圈代表。即便是政府层面,也通过授予“社会公益媒体杰出贡献奖”这类荣誉肯定了他的慈善理念。
对吕良伟来说,“全民慈善”是他的理想。在他身边,妻子杨小娟、好友关之琳都是不离不弃地与他一同并肩致力于慈善的知己——在四川地震发生后不久,他就与关之琳等圈内好友在第一时间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捐献了大量善款及帐篷等物资;而前不久于香港某个器官捐献宣传活动上,他还毫不犹豫地在器官捐献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愿意在死后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器官,如果我离开了,而我的器官还能留在这个世上继续发挥作用,那么我相信,它们也会因此而感谢我。”
从吕良伟的生活、处世哲学、热爱家庭,还有他对社会的关怀,都能看到他不凡的气度和细腻的真实情感。在他看来,明星效应是带动全民慈善的有效途径,以身作则可以起到榜样作用。然而,最切实能带动全民慈善的,还是全民心中的善意。
身边的人都喜欢叫吕良伟“吕哥”,而他习惯了,也喜欢他们这样的叫法。一部分是因为吕良伟经常演绎“大哥”类角色,但更多的是因为他谦虚、宽容的处世之道和博大仁慈的胸怀。
年逾知天命之岁,身处在纷繁的娱乐圈中,历经人生起落无数的吕良伟已日渐修出了清澄明澈之心,他说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生意,都是为了做善事,“除了需要给家人外,我更要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老人,我们要关怀;小孩,我们要照顾;穷人,我们要扶助,我觉得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回的最重要的使命。”
“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更正确地发展自己。只有深刻的透过商业化的泡沫和市场化的浮云看到本质上的文化认同差异,才能让香港电影认清自己褪去华丽外衣的本我。”
从吕良伟的生活、处世哲学、热爱家庭,还有他对社会的关怀,都能看到他不凡的气度和细腻的真实情感。在他看来,明星效应是带动全民慈善的有效途径,以身作则可以起到榜样作用。
中国香港演员。1956年出生于越南,后随家迁居香港。80年代初期加入TVB当艺员,后因TVB起用他在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扮演丁力而一夜走红。
曾经,人们更多的将华语电影割裂来看,忽视了其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共同点,而吕良伟在不同地区文化认同差别的基础上,将华语电影视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放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全球化电影格局当中,对于更加宏观的认识华语电影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自身的从业经历,吕良伟希望华语电影能够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与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博弈当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也希望电影交流能够带动整个华语地区在其他领域的互动,实现更深远意义上的融合与沟通。
《上海滩》、《七剑》、《破军》、《跛豪》、《沧海一粟》……丁力、达摩、吕布、西楚霸王、张大千、南越王、年羹尧、杜月笙、叶挺、刘海粟、晁盖……提起这些角色,人们眼前晃动的都是刻画丰满的形象。他们都由一个人演绎,可以穿越时空、穿越文武、穿越正邪;可以强悍、可以儒雅、可以耿直缠绵、也可以阴毒老辣。这就是赢得“传记人物一哥”美誉的吕良伟。30余年跌宕起伏的娱乐圈生涯,却因不舍执着在岁月中游走成独家之唱,得以在红尘中进退自如。这也恰如一味上好的普洱,陈香纯正,气脉悠长。
吕良伟1956年出生于越南,后随家迁居香港。出道至今演出的电视剧及电影超过100部,首次参演的电视剧就是与周润发合作的《上海滩》,饰演丁力一角一炮而红,至今仍脍炙人口。吕良伟在电视圈的发展一直非常顺利, 后来转往当时市道正蓬勃的香港电影界发展,主演了多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更开拓了香港传记式人物电影的先河,而《跛豪》一片成为第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
虽然与吕良伟近距离时便能够感慨于其年轻姿态和儒雅之风,但是在随意散淡之后还是会不胜嘘唏。或许是他塑造的警匪银幕形象过于根深蒂固,抑或是近年依然英气却也过了中年的角色迷惑,这些与真实的吕良伟都相去甚远,生活中的他行为细节绅士温和,眼睛明亮充满纯真之气,乐观善谈坦荡率真,身材样貌举止怎么都无“知天命”的痕迹。与之相谈,明白一个人可以在斗转星移的娱乐圈30年不损光芒的原因。演技的娴熟流畅自是首要,内心姿态的修练更为珍贵;还有就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由内及外的尊重和维护。也许正是这样,才使得吕良伟的内心纵使有浮云掠过,却依旧褪不去巨星本色。
艺术共融
吕良伟把香港回归看作是香港与内地之间电影互动与融合的起点。香港电影的繁荣一度归因于香港影人的勤勉和内地电影市场意识的落后。而回归之后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香港电影发展的优势与竞争力某种意义上受到了削弱。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对香港制造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竞争的压力。香港与内地之间电影的差异越来越小,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需要在电影产业诸方面同内地做更进一步的整合,尤其是要继续发挥它和国际接轨的环境和创作上的完全自由、电影人才积累、软环境方面的天然优势。香港电影创作代表电影竞争力和创造力程度,这对内地中国电影发展非常重要。这种影响慢慢地发酵并逐步扩大,使得内地电影政策、电影取材与表现逐步开放,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差距也日渐缩小。
谈及双方越来越频繁的合作时,吕良伟十分欣慰地说:“其实我觉得这样真的不错,分什么彼此,只有适合才是艺术选择的最高标准,前些年章子怡出演艺妓回忆录时,虽然被很多人指责,但是日本导演却坚持章子怡是比其他日本女孩更具备艺妓古典气质的人选。我们知道,英语世界的国家之间也在相互交流着演员,也力图通过演员让更隐秘的文化寓意能够让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影视传媒,才有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通过影像达到共识。”
内地电影《八月一日》就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但是因为吕良伟的加盟,使反映现代史的革命战争题材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为了把握好历史人物,吕良伟阅读了叶挺将军的传记以及一些他与妻子之间的信件。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吕良伟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一颦一笑中、一言一行里充分展现历史人物应有的风采。为演好开场大戏 “中原北伐大战”,吕良伟不仅在开拍之前一遍遍的练习,不但忍受劳累,还要承担危险,而且在开拍现场要忍受酷热天气和满天炮火飞沙,还要骑马带领部队冲锋,正是有了这些努力,吕良伟饰演的叶挺将军得到广泛认可,帅气逼人,行神兼备。
提到香港演员的敬业,人们会想到许多立于观众视野之内的演员们。然而,所有的成就都不能唾手而得。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偶像逐渐老去,但是吕良伟却始终带着生命的热忱,带着角色所生发出来的感慨,每次出现在荧屏就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正如吕良伟在影片《八月一日》中的表现一样,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久违的用眼神说话的吕良伟。
迷失的烙印
在国际化氛围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地区在其电影创作中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认同感。而海外华人电影的崛起,更是将有关香港电影文化认同的讨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认同感,使得每个地域的电影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认同属性和认同受众,而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
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吕良伟感慨:“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更正确地发展自己。只有深刻的透过商业化的泡沫和市场化的浮云看到本质上的文化认同差异,才能让香港电影认清自己褪去华丽外衣的本我。如果香港电影不愿意永远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边缘体和他者,就必须在‘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与‘保持华语电影的文化独立性’的博弈中找到平衡点,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正如吕良伟所言,在香港回归之前,香港电影中有一种模糊的文化认同状态。一方面,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电影中带着“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现象”,即香港居民在看待自己香港本土的文化现象时往往不自觉地被制约,套用了英国殖民者审视与评定事物的标准与理论,因而造成本身文化认同上的失焦,这便是文化原质的失真。另一方面,香港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又决定了香港电影中难以抹杀的民族情结。在这种双重矛盾之下,回归前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认同的茫然,一种失根性。
吕良伟回忆,当年在很多香港的艺术类电影中,比如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陈果的《去年的烟花特别多》和王家卫《堕落天使》、《春光乍泄》系列影片等等,都展现出香港人内心的困惑和迷茫。香港想从殖民者身上寻求文化认同,然而英国殖民文化与香港人内心的中华根基总会发生冲突;香港又希望从大陆寻求文化认同,然而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又让这两种文化很难达成共识。因此,这个时期的香港虽然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却很难看到鲜明的香港印记,很难看到独特的文化烙印。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大众传媒在60 年代至90年代蓬勃发展,这就使得大众文化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的主导。80年代正值香港电影高峰期,年产量近300部,成为位居世界第三的电影生产基地。即便在市场滑坡的90 年代中后期,也年产100部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说,香港电影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好莱坞。
好莱坞是世界性的电影产物,它的受众遍及全球,而香港则是亚洲的中心。吕良伟表示,几十年来,香港电影一直既是区域性电影也是跨国电影,它的观众与影迷遍布东亚与东南亚。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香港人缺乏对于自我的文化认同,一直在电影中努力寻找独特的香港烙印;另一方面,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观众却能够从香港电影中获得普遍性的亚洲文化认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似乎香港就如同美国的好莱坞一样,通过商业化的驱动和市场化的残酷竞争,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大众文化,让整个亚洲观众在欣赏香港电影时不存在所谓的文化鸿沟。
提到香港电影走入好莱坞的历史,功夫片是不可能回避的话题。作为很早就曾拍摄过功夫片的香港演员,吕良伟对于中国功夫片中东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歌颂,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认同。“我认为中国的功夫片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其实是为华语影片全球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香港动作电影经历着迅速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功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风靡,并且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电影的动作美学。成龙几乎成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无数老外抱着成为西方 ‘Jackie Chen’的梦想前往中国学习功夫。无疑,功夫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对于传统文化推广的促进和加强。”
心存善念
无论是《上海滩》里义薄云天豪情叱咤的丁力;还是《达摩祖师》里普度众生拈花一笑的佛祖;也曾是西楚霸王中操戈披甲举世无双的楚霸王,用吕良伟自己的话说,演员这个职业很容易迷失自己,真正重要的,是除去演员出众的外表后,能沉淀下来的深厚内涵。对于自己而言,他所信奉的内涵就是两个字——“善念”。
近年来,吕良伟这个名字在观众们心中总是与这两个词产生联系:演员、慈善。似乎在演艺这份本职工作之余,多数人对于吕良伟的印象就是默默专注于慈善事业的演艺圈代表。即便是政府层面,也通过授予“社会公益媒体杰出贡献奖”这类荣誉肯定了他的慈善理念。
对吕良伟来说,“全民慈善”是他的理想。在他身边,妻子杨小娟、好友关之琳都是不离不弃地与他一同并肩致力于慈善的知己——在四川地震发生后不久,他就与关之琳等圈内好友在第一时间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捐献了大量善款及帐篷等物资;而前不久于香港某个器官捐献宣传活动上,他还毫不犹豫地在器官捐献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愿意在死后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器官,如果我离开了,而我的器官还能留在这个世上继续发挥作用,那么我相信,它们也会因此而感谢我。”
从吕良伟的生活、处世哲学、热爱家庭,还有他对社会的关怀,都能看到他不凡的气度和细腻的真实情感。在他看来,明星效应是带动全民慈善的有效途径,以身作则可以起到榜样作用。然而,最切实能带动全民慈善的,还是全民心中的善意。
身边的人都喜欢叫吕良伟“吕哥”,而他习惯了,也喜欢他们这样的叫法。一部分是因为吕良伟经常演绎“大哥”类角色,但更多的是因为他谦虚、宽容的处世之道和博大仁慈的胸怀。
年逾知天命之岁,身处在纷繁的娱乐圈中,历经人生起落无数的吕良伟已日渐修出了清澄明澈之心,他说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生意,都是为了做善事,“除了需要给家人外,我更要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老人,我们要关怀;小孩,我们要照顾;穷人,我们要扶助,我觉得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回的最重要的使命。”
“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更正确地发展自己。只有深刻的透过商业化的泡沫和市场化的浮云看到本质上的文化认同差异,才能让香港电影认清自己褪去华丽外衣的本我。”
从吕良伟的生活、处世哲学、热爱家庭,还有他对社会的关怀,都能看到他不凡的气度和细腻的真实情感。在他看来,明星效应是带动全民慈善的有效途径,以身作则可以起到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