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的面条,亦如扬州文化一样,除了扬州人自己创造之外,与吸收外地的风味和做法也有较大的关系。早在清代,扬州人就承认其饮食受了外地的影响,如受徽州人的影响。《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曰:“乾隆初年,徽人于河下街卖松毛包子,名‘徽包店’。因仿岩镇街没骨鱼面,名其店曰‘合鲭’,盖以鲭鱼为面也。仿之者,有槐叶楼火腿面。合鲭复改为坡儿上之玉坡,遂以鱼面胜。徐宁门问鹤楼以螃蟹胜。而接踵而至者,不惜千金买仕商大宅为之。如涌翠、碧芗泉、槐月楼、双松圃、胜春楼诸肆,楼台亭榭,水石花树,争新斗丽,实他地之所无。其最甚者,鳇鱼、蛼螯、班鱼、羊肉诸大连,一碗费中人一日之用焉。”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早在乾隆年间,扬州就有很多面馆或饭店经营10多种精美的浇头面了,而且价格比较贵,吃一碗浇头面要花费中等人一天的开销。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卷九中也说:“扬州有徽面之名,三鲜者,鸡、鱼、肉也。大连者,大碗面也。”就是说,扬州的“三鲜”面,也来自“徽面”。此外,扬州人在学习了别人长处之后,并不停滞于亦步亦趋的摹仿,而能做到融会贯通,有所创新。陈邦贤,江苏镇江人,在《自勉斋随笔》第四卷《吃面说起吃面的典故》一节中说:“近来吃面种类,愈趋愈多。就以镇扬一带而论,面的花色已经不少,例如火面一名荒面,就是阳春面。镇江又有火烙面,下法和做索粉相同,斑肝面、刀鱼面都别有风味。扬州除徽面以外,富春有‘小面煨’和‘一切浮文免’两种,‘小面煨’就是用茼蒿和脆鱼在小汤罐里煨面;‘一切浮文免’就是除作料以外没有其他浇头,大都干拌居多。一碗面、两块朝笏板的烧饼,早晨已够一饱了。”由此可见,扬州的面条或繁或简,运用自如。
关于扬州的炒面,也很有名,以其硬度可分为:软炒面和脆炒面两种,软炒面一般使用市面所售的普通“水面”(即在清水中加少量的食碱再和面制成的面条,是相对于挂面而言的)先在汤锅中煮至刚熟,捞出后控尽水,用油将面条炒至“两面黄”,再加入相应的“浇头”炒制而成。脆炒面又称伊府面,以鸡蛋液和面制成面条,先在汤锅中煮至七八成熟,捞起,控尽水,以少量油拌匀,晾凉,然后用热油将面条炸至色泽金黄、质感酥脆时捞出,再加入先前做好的“浇头”炒制而成。炒面的“浇头”有多种,可分为:“素浇头”和“荤浇头”两类,用这些“浇头”炒成的面条有:双冬炒面、芹菜香干炒面、肉丝炒面、长鱼炒面、虾仁炒面等。李一氓先生在其《存在集·炒牛河之忆》中谈到广州沙河的吃,说当地人把任何食物都叫做“炒”什么“河”,他调侃说:“照此办法,仿四川担担面,可成炒担担河;仿扬州炒面,可成炒扬州河”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炒牛河的主料是河粉,属米粉制品,扬州炒面的主料是面条,属面粉制品,两者形状相近,而实质不同,李先生在比较调侃的同时也顺便把扬州炒面给宣传了一下。
最后说说干拌面和凉拌面。这两类面条的做法与煨面相比要简单一些。
干拌面是把煮好的面条直接盛入碗中,不用汤,用荤油(小磨麻油也好)和扬州的虾籽酱油等调料拌匀即可食用,还有一款鸭油干拌面比较有特色,曾得到美食家沈宏非的夸赞。这还是一碗单纯的干拌面。干拌面在下面时是要有点技术的,面条须煮得稍硬一些,断生即可,不宜煮过,否则吃口粘糊不爽。做好的干拌面,色泽酱红油亮,味道咸鲜香浓,要边吃边拌,唯稍显干口,于是有的面馆、面摊老板在供应干拌面时还会送上一碗免费的蔬菜汤,清汤里飘着绿色的蔬菜,有几根榨菜丝,有一点油花,一边吃面一边喝汤,干拌面就不干口了,算是一种机灵的搭配;也可以随客人点要配汤,通常有腰花汤、猪肝汤、干丝汤等,需另外付费。也有没有汤的时候,有人喜欢用一碗热豆浆过口,也很惬意。冬日清晨的上班路上,吃上一碗这样的干拌面,喝上一碗这样的热汤,一个上午都会觉得暖洋洋的,非常舒服。扬州干拌面也有加“浇头”的,简单一点的煎个鸡蛋,炒个青椒肉丝、雪菜肉末,讲究一点炒个洋葱肥肠、韭黄鳝丝,至于炒虾仁、炒蟹粉等,那就有点奢侈了。但这种吃法颇得扬州人的青睐。
至于凉拌面,大多夏天供应,用的也是“水面”,将“水面”用沸水煮至刚熟,捞出,用凉开水过凉,捞起,控尽水,先用芝麻油或葱油将面條盘匀,以防粘连,最好进冰箱冷却一会儿;将提前备好的芹菜丝、红椒丝、香菇丝、绿豆芽等蔬菜,放入沸水锅焯熟,捞出,用冰水浸凉,捞出,控去水,待用;将猪瘦肉丝腌制,上浆,过油成熟,取出凉透了的面条,放进配料,加适量虾籽酱油、精盐、少量白糖提鲜,用蒜泥、香菜增香,再根据客人喜欢添加一些其他调料,如喜欢吃辣的,可以多加白胡椒粉,也可加稀辣椒酱或辣椒油,喜欢酸一点的可以加入香醋,放点熟芝麻、熟花生碎屑,然后拌匀即成,食用时咸鲜酸辣,清凉爽口,是夏季很受欢迎的一道美味小吃。
扬州面条文化是淮扬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善道有统,源远流长。在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上,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在突显本地面条特色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使扬州面条历久弥新,独树一帜,发扬广大。
关于扬州的炒面,也很有名,以其硬度可分为:软炒面和脆炒面两种,软炒面一般使用市面所售的普通“水面”(即在清水中加少量的食碱再和面制成的面条,是相对于挂面而言的)先在汤锅中煮至刚熟,捞出后控尽水,用油将面条炒至“两面黄”,再加入相应的“浇头”炒制而成。脆炒面又称伊府面,以鸡蛋液和面制成面条,先在汤锅中煮至七八成熟,捞起,控尽水,以少量油拌匀,晾凉,然后用热油将面条炸至色泽金黄、质感酥脆时捞出,再加入先前做好的“浇头”炒制而成。炒面的“浇头”有多种,可分为:“素浇头”和“荤浇头”两类,用这些“浇头”炒成的面条有:双冬炒面、芹菜香干炒面、肉丝炒面、长鱼炒面、虾仁炒面等。李一氓先生在其《存在集·炒牛河之忆》中谈到广州沙河的吃,说当地人把任何食物都叫做“炒”什么“河”,他调侃说:“照此办法,仿四川担担面,可成炒担担河;仿扬州炒面,可成炒扬州河”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炒牛河的主料是河粉,属米粉制品,扬州炒面的主料是面条,属面粉制品,两者形状相近,而实质不同,李先生在比较调侃的同时也顺便把扬州炒面给宣传了一下。
最后说说干拌面和凉拌面。这两类面条的做法与煨面相比要简单一些。
干拌面是把煮好的面条直接盛入碗中,不用汤,用荤油(小磨麻油也好)和扬州的虾籽酱油等调料拌匀即可食用,还有一款鸭油干拌面比较有特色,曾得到美食家沈宏非的夸赞。这还是一碗单纯的干拌面。干拌面在下面时是要有点技术的,面条须煮得稍硬一些,断生即可,不宜煮过,否则吃口粘糊不爽。做好的干拌面,色泽酱红油亮,味道咸鲜香浓,要边吃边拌,唯稍显干口,于是有的面馆、面摊老板在供应干拌面时还会送上一碗免费的蔬菜汤,清汤里飘着绿色的蔬菜,有几根榨菜丝,有一点油花,一边吃面一边喝汤,干拌面就不干口了,算是一种机灵的搭配;也可以随客人点要配汤,通常有腰花汤、猪肝汤、干丝汤等,需另外付费。也有没有汤的时候,有人喜欢用一碗热豆浆过口,也很惬意。冬日清晨的上班路上,吃上一碗这样的干拌面,喝上一碗这样的热汤,一个上午都会觉得暖洋洋的,非常舒服。扬州干拌面也有加“浇头”的,简单一点的煎个鸡蛋,炒个青椒肉丝、雪菜肉末,讲究一点炒个洋葱肥肠、韭黄鳝丝,至于炒虾仁、炒蟹粉等,那就有点奢侈了。但这种吃法颇得扬州人的青睐。
至于凉拌面,大多夏天供应,用的也是“水面”,将“水面”用沸水煮至刚熟,捞出,用凉开水过凉,捞起,控尽水,先用芝麻油或葱油将面條盘匀,以防粘连,最好进冰箱冷却一会儿;将提前备好的芹菜丝、红椒丝、香菇丝、绿豆芽等蔬菜,放入沸水锅焯熟,捞出,用冰水浸凉,捞出,控去水,待用;将猪瘦肉丝腌制,上浆,过油成熟,取出凉透了的面条,放进配料,加适量虾籽酱油、精盐、少量白糖提鲜,用蒜泥、香菜增香,再根据客人喜欢添加一些其他调料,如喜欢吃辣的,可以多加白胡椒粉,也可加稀辣椒酱或辣椒油,喜欢酸一点的可以加入香醋,放点熟芝麻、熟花生碎屑,然后拌匀即成,食用时咸鲜酸辣,清凉爽口,是夏季很受欢迎的一道美味小吃。
扬州面条文化是淮扬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善道有统,源远流长。在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上,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在突显本地面条特色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使扬州面条历久弥新,独树一帜,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