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并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分析,详细阐述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信仰
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等都离不开信仰。新时期中国公民确定的信仰对人们的价值追求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个人的思维方式、精神世界层次以及思想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政治灵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大学生,是中国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大学生精神信仰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影响。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新时期社会不断发展与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正在形成,虽然大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然而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缺乏理性经验,在面对错误思潮过程中,信仰错误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进行积极的引导,确保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全面认识与了解,使得大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对信仰目标而言,淡化了理性而增加了功利性。大学生当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由满足精神追求不断向基于经济利益为核心转变,改变了精神文化理念。大学生在信仰选择过程中精神追求与利益的抉择非常重要。当前现实社会存在消极因素比较多,造成大学生思想浮躁,增长了部分大学生的功利意识,使得部分大学生选择信仰出现了盲目性。造成大学生选择信仰过程中,社会出现什么价值目标,就去迎合什么价值观,表现大学生认识信仰坚定性不够。事实上,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目标存在理性缺失,增加功利化意识。
第二,大学生在信仰价值方面,对个人价值实现更加重视。当前时区,大学生对现实价值的实现给予关注,造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占据了主流,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的未来关注不够。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大学生追求的最大价值,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尽管只是自我主体性与自我需求实现得到凸显,然而转变了人生的信仰,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的突出,无疑造成大学生信仰出现了困惑。大学生对个人价值与个人需求追求过程中,使得个人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从而对人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限制。
第三,大学生信仰内容越来越实用,而理想性缺失。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大学生人生行动指南。大学生对人生价值与人生目标等的提升就是人生信仰,人生信仰直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影响。很多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是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的,然而,当前社会商品化进程中,大学生对个人生活更加关注,使得信仰选择的内容更加实用与功利。部分大学生尽管信仰马克思主义,然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的内容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因此,自我价值与全面自由发展受到限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就不能实现。
新时期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
第一,激发大学生接受动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属于客体与主体互动的过程,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接受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求大学生主动接受。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理,事物的变化受到外因与内因的影响,而外部因素是基于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只有激发大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基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原则。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对社会需要考虑的基础上,使得大学生个人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在对大学生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信仰教育,协调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使得大学生个人需要与信仰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相吻合,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提高。
第二,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机制。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是一个心理活动,实现了思想与心理的结合。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过程,包含着认知过程、意志过程、行为发生过程。各个过程相互联系,并且和个人需要、性格、动机等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基于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为基础接受教育,把教育者传授的文化信息想自我观念进行转换。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树立,是大学生心理各部分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心理机制进行优化,从而对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自觉性进行调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的主要的路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使得大学生能够清楚认识中国国情,树立科学发展觀。基于学生为主体,使得“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对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起到帮助作用,另外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有切实体会。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获得巨大成功。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通过思想引导、教育生活化等方式,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从而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 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与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69-72
[2] 石书臣.新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基本经验[J].海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29
[3] 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76-78
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信仰
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等都离不开信仰。新时期中国公民确定的信仰对人们的价值追求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个人的思维方式、精神世界层次以及思想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政治灵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大学生,是中国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大学生精神信仰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影响。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新时期社会不断发展与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正在形成,虽然大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然而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缺乏理性经验,在面对错误思潮过程中,信仰错误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进行积极的引导,确保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全面认识与了解,使得大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对信仰目标而言,淡化了理性而增加了功利性。大学生当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由满足精神追求不断向基于经济利益为核心转变,改变了精神文化理念。大学生在信仰选择过程中精神追求与利益的抉择非常重要。当前现实社会存在消极因素比较多,造成大学生思想浮躁,增长了部分大学生的功利意识,使得部分大学生选择信仰出现了盲目性。造成大学生选择信仰过程中,社会出现什么价值目标,就去迎合什么价值观,表现大学生认识信仰坚定性不够。事实上,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目标存在理性缺失,增加功利化意识。
第二,大学生在信仰价值方面,对个人价值实现更加重视。当前时区,大学生对现实价值的实现给予关注,造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占据了主流,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的未来关注不够。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大学生追求的最大价值,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尽管只是自我主体性与自我需求实现得到凸显,然而转变了人生的信仰,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的突出,无疑造成大学生信仰出现了困惑。大学生对个人价值与个人需求追求过程中,使得个人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从而对人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限制。
第三,大学生信仰内容越来越实用,而理想性缺失。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大学生人生行动指南。大学生对人生价值与人生目标等的提升就是人生信仰,人生信仰直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影响。很多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是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的,然而,当前社会商品化进程中,大学生对个人生活更加关注,使得信仰选择的内容更加实用与功利。部分大学生尽管信仰马克思主义,然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的内容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因此,自我价值与全面自由发展受到限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就不能实现。
新时期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
第一,激发大学生接受动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属于客体与主体互动的过程,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接受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求大学生主动接受。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理,事物的变化受到外因与内因的影响,而外部因素是基于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只有激发大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基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原则。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对社会需要考虑的基础上,使得大学生个人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在对大学生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信仰教育,协调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使得大学生个人需要与信仰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相吻合,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提高。
第二,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心理机制。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是一个心理活动,实现了思想与心理的结合。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过程,包含着认知过程、意志过程、行为发生过程。各个过程相互联系,并且和个人需要、性格、动机等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基于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为基础接受教育,把教育者传授的文化信息想自我观念进行转换。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树立,是大学生心理各部分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心理机制进行优化,从而对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自觉性进行调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的主要的路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使得大学生能够清楚认识中国国情,树立科学发展觀。基于学生为主体,使得“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对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起到帮助作用,另外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有切实体会。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获得巨大成功。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通过思想引导、教育生活化等方式,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从而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 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与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69-72
[2] 石书臣.新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基本经验[J].海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29
[3] 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