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美学的巅峰之作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美学已经渗入到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现如今的电影领域,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应该有好的剧情,更要有好的画面感与带入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含蓄美的核心是用有限包孕无限,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给欣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去想象和补充,使作品的主题意义逐渐表现出来。本文以著名导演侯孝贤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为例,浅析含蓄美学思想在电影中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美学 含蓄 电影 应用
  一、中国文化中的含蓄美 含蓄美是含而不放、不同于直白的美,含蓄美是通过不直接的表达给人以无限遐想,从而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含蓄美是一种再创造与艺术的表达,在中国古典美术、古典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含蓄的表现手法,这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大特色。通常情况下语言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各种语言中,大约没有比汉语双关、比喻、借喻、反衬使用得更多的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大特点——含蓄。在形容绝色美女的时候,我们不会向西方人直接描写鼻子如何、眼睛如何等,更多的是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夸张修辞的手法来营造一种美的意境让对方去想象。设想一下能让月亮躲入云后、花朵关闭花瓣是怎样的一种美,大自然都被这种美征服了。这种从侧面描写的手法,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学会运用含蓄美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我们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美的体验。
  二、《刺客聂隐娘》中的含蓄美学 侯孝贤作为台湾电影的领军人物,作品风格晦涩、冷艳,每一部电影都拥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悲情城市》表现的是孤寂之美,《恋恋风尘》展现了人性之美,而《刺客聂隐娘》展现的是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侯导将电影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最终凝炼出了《刺客聂隐娘》这部含蓄美学的巅峰之作。细细品味会发现,不论故事情节、台词对白、声音配乐,还是镜头画面,含蓄美都贯穿其中,只有细细地去品味和想象,才能感受到其魅力。
  1.故事情节的含蓄之美 故事很简单,抛开历史大背景不谈,原著全文也不过千字,简单来讲:皇亲女子聂隐娘奉师命刺杀青梅竹马的表哥,最后因为自己无法割舍个人欲望并没有下手,隐娘出走,师徒决裂。剧情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悬念,可仍有不少观众反应看不懂讲了什么,其问题绝非在于导演或是电影本身。他只不过是换了个方式表达,这种方式不像徐克那样仗义直接,也不像王家卫那样浓情婉约,而是侯孝贤的风格,冷艳孤傲,展现隐喻含蓄。
  其实观众们距离看懂只差一个静心感悟,像嘉诚抚琴那段剧情,只有一个青鸾舞镜的典故,冗长的镜头之后紧接着就是隐娘哭泣的镜头,这便隐喻了隐娘内心的感受,她是孤楚的、难过的。还有师徒决裂的那场戏中,师傅在追上隐娘进行比武之前是一场极静的戏份,道姑独站山巅,消失在云间,她心中对隐娘的失望,恨铁不成钢,便已不言而喻,其实这些观众都看懂了,只是差一个静心去感悟这其中的含蓄之美。隐娘与师傅对决,最终胜出一筹,头也不回的离去,隐娘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欲望的追逐,都已经隐喻在了云中、林间,还有那最后的转身之中,这便是含蓄的美学。
  2.电影台词的含蓄之美 古往今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在电影中也是如此,语言的合理运用与把握往往可以给电影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
  《刺客聂隐娘》中的台词并不多,影片中女主角聂隐娘舒淇的台词少得可怜,全片一百多分钟里她总共开口四次,台词在十句左右。而且整部影片中的台词几乎都是文言文,十分耐人寻味,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看不懂的原因。这种近似默片的方式正是侯导的高明之处,在更好的阐述故事的同时又给了观众再创造的空间。主演舒淇曾说:“……爱情的故事加上一点打架,孤单的女子,如此而已。”一句“如此而已”便点出了这部电影故事的精髓之处。又比如有一场戏是聂隐娘师傅说她:“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汝剑术已成,却不能斩绝人伦之亲!”话虽不多却用这种含蓄的手法塑造出了一个特点:一个妇人之仁的厉害杀手,有什么意思呢?再比如嘉诚公主就在堂前教聂隐娘古琴时说道“宾国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有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舞镜而死。”看似在说青鸾,实则是在暗喻自己从风华的长安来到魏博,死在陌土没有同类。虽然嘉诚公主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聂隐娘也没有发表任何评价,但是不同的观众看到这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这就是含蓄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
  3.声音配乐的含蓄之美 《电影美学》一书中曾提出,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活动,也可以渲染氛围推动故事,并对电影中的人物起到一定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评判功能。这里强调的是声音的剧作和叙事功能。
  一般电影的配音配乐大多丰富多彩、气势磅礴,立体环绕声,以及各种效果音。但是在影片《刺客聂隐娘》中,大片中立体环绕声和气势磅礴的套曲都在这部电影中消于无声。整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宁静,安静到可以听到脚步声、流水声、鸟叫声,甚至可以听到风吹拂树发出的沙沙声以及各种不同节奏、不同音量、不同材质、不同尺寸的鼓声,这些声音一直贯穿在整部剧中,给人以很强的带入感,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在安静的氛围中又暗流涌动,隐藏着杀机和阴谋,与整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效果是别的武侠片难以望其项背的。
  独具一格的有声电影绝不仅止于使用声音来表现事件渲染气氛,而是将声音也化为剧本中的一部分。侯导用不同材质的鼓和不同节奏的鼓点,将演员们的内心戏敲了出来,本片台词都极少,人物的塑造以及内心的活动,不仅依靠演员们出众的演技,还依靠了这一个个脱俗的鼓点。隐娘在师命和个人欲望之间犹豫不定时,鼓点缓慢,音调低沉;武打场面时,鼓点快速,音调高昂,还伴有其他乐器的间奏;两人对峙时,鼓声时快时慢,肃杀的气息掺杂其中。在宴会上,田忌安面色忧思愁虑,但却歌舞升平,配乐欢快。这样声画对立的处理含蓄地隐喻了平静生活下隐娘对他的杀意,以及他生活中的不平静。都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含蓄之美,其实无非少用些浮华的技巧、多余的手法,点到为止,待人入境即可。   4.镜头画面的含蓄之美 镜头是影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所以在电影中含蓄之美的表达方面镜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大元素。简单来讲,镜头所表示的其实是一个个画面罢了,自从格里菲斯让镜头动起来后,便很少有导演将镜头安静下来了。为了迎合大众对于节奏感和刺激感的追求,导演们将镜头剪得七荤八素,每每看完都仿若经历了一场殊死搏斗,手持摇镜头的滥用让电影变得失了美感。而在《刺客聂隐娘》中的建筑与场景的拍摄占据影片的大半部分,而情节进程和情感流动被侯导人为地压缩在狭小的空间里,让周围环境和电影道具代替人物并且细致地窥探着人物的心理,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侯导一如以往他沉着冷静的风格,在一场聂隐娘与人对峙的戏里,没有切来切去的跳跃,也没有摇来晃去的镜头移动,而是一个固定镜头静静地注视着两人的对峙场面。金灿灿的树叶铺满了地面,两个侠客静止不动,刚一出手,镜头由正打切为反打,两人的交手已然结束。画面又一次定格了下来,两个人慢慢走出了画面,没有其他多余的台词,也没有跟镜头和平行蒙太奇的剪辑。这在任何一个武侠电影导演眼中都是不应该的,但这就是侯孝贤的武侠,这种“侠”是含蓄的,这种“侠”是优雅唯美的。除了静,侯导亦能让镜头动,本片的开场部分,那段黑白的刺杀戏码美到不可方物,先是一个过肩跟镜,随着隐娘的身形移动起来,紧接着镜头切,隐娘挥刀而过,升格镜头下的她将“美”与“危险”充分的结合起来,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就这样结束了,整个画面没有吴宇森式的血腥,也没有徐克花俏好看的武打动作,宛如水墨,却暗藏肃杀的气息。比之浮光掠影,吴导追求的是真实,是刺客这一身份所能达到的能量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刺客就不再为刺客,而是志怪传奇。
  电影在景物捕捉方面还采用了类似唐诗抒情的高远视角,结尾的镜头是一行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向远处走去。隐娘开始笑出了声,不再是面无表情。昨日已远逝,而今朝将是新篇章,给人以无限的瞎想。
  三、结语 侯孝贤在《刺客聂隐娘》表达的最直接的情感主题,是孤独,而这种情感在电影中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在光影流转间,它无处不在:在故事与情节中、台词与对白中、声音与配乐中、镜头的运用中都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只有深入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才能感受出主人公的爱恨情仇。电影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历史权谋剧,朝廷、藩镇、游侠、刺客,几股势力相互制衡的一部华丽的商业武侠电影,但这些统统都不是侯孝贤!他偏偏把这种含蓄的美学思想孕育在电影之中,拍摄出了这样一部美轮美奂、引人遐想、有内涵的电影。
  《刺客聂隐娘》的的确确是一部好电影,但成就其的不是别的,是含蓄美。因此,在艺术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美的形式规律同现代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起来,必须去研究掌握并主动地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李培林.现代摄影造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 葛德.电影摄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 林同华.审美文化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2.
  [5]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1  阿尔姗娜幼儿园的好朋友赛楞,一大早就闹着要来找阿尔姗娜玩。赛楞爸爸忙着上班,把赛楞送来就匆匆离去。没有大人在旁边陪伴,两个小孩子反而玩得更轻松自在,只一会儿就把玩具全都翻箱倒柜地找出来,将客厅变成了动物园。我走出来站着看了一会儿,见赛楞拘谨地一句话也不跟我说,便知趣地退回書房,任由他们在客厅里探险,一会儿跟恐龙大战,一会儿跳进海洋去斗鲨鱼,一会儿又飞上天空跟老鹰翱翔。平日里总爱耍公主脾气的阿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4岁,小女儿3岁。小女儿很任性,经常耍脾气,要一样东西一定要到为止,否则一直闹。她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孩子的任性。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我在面向家长的讲座中,多次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孩子不可爱,常常是因为缺少爱。  这个观点,好多家长很难一下接受——明明我很爱孩子,恨不得把一切好东西都给他,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我这么爱孩子,怎么能说
期刊
摘 要:死亡在欧阳江河的诗作中并非终结,而是起源,死亡是可以反复的,它不是死者的事,而是生者的事情。而所有的创造物都来自于亡灵,亡灵的出现意味着意义的取消以及真实的缺失。  关键词:欧阳江河诗歌 死亡 亡灵  阳江河诗歌创造了许多专属于他自己的文化符号以及文化概念,如:马、豹、泪水、空中的花园、一群词语的亡灵、幸存的幽独者等等。而其中亡灵正是其创造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这是理解欧阳江河诗歌一个非常
期刊
小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啦,唱着婉转的歌儿呼唤着春姑娘,冬爷爷挥一挥手笑着和我们说再见,我和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去寻找春天。  春天在郊外。春风吹绿了河边的杨柳,婀娜多姿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好像在欢迎春天的到来;春风吹红了害羞的桃花,含苞待放的桃花像在诉说春天的故事;春风吹化了冻结的小溪,溪水叮咚像在歌唱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小燕子也凑起了热闹,在碧蓝的天空下自由飞翔,叽叽喳喳奏响了春天的樂章。  春天
期刊
我弟弟小凡中考时,以美术特长生的身份考入高中,高一下学期学校分文理,他进入“物化生”理科班。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他,选了逻辑性强、学习内容环环相扣的纯理科,自然深感吃力。  慢慢地,听不懂课的他开始“破罐子破摔”,不写作业是常态,成绩直线下滑。任课老师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他总能给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矢口否认自己的错误,依旧我行我素。我看在眼里,焦虑万分。  上个月,轮到他课前演讲,他告诉我想讲余华的
期刊
摘 要:中国当代作家邓一光热爱写作、热爱文学,也关注历史与现实,他常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探究人的内心深处。在他的军旅小说系列中,所塑造的男性英雄形象规范了男性性别群体的总体特征:生命力充沛、铁骨铮铮、坚韧刚强、智力过人。他们坚守着革命英雄的信念,绝不放弃自己和对民族的责任和目标,他们足智多谋,勇敢而执着。不过,英雄并非完全遥不可及,作者就找到了这样一个契合点,英雄虽然重在刚
期刊
摘 要:《奇遇》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小说之一,评论者多将他的中国题材小说看作是对抗近代化的文学隐喻,而忽略了这类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芥川的中国文化观的重要性。小说《奇遇》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深层解读这篇小说,考察芥川写这篇小说的文化语境以及与其中国之行的关联性,可以看出小说处在芥川“文艺中国”和“现实中国”的中国观的临界点,自此,预示着芥川对古典中国浪漫、神秘幻象的解构和颠覆,显示了芥
期刊
摘 要:电影《城南旧事》是著名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该影片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成,通过不谙世事的小英子讲述了四个不同人物的童年故事。将看似散乱的片段通过人物内在共通的情感串连成一部描绘老北京生活风貌的影片,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诗化 情感 时代 生活  随着快节奏商业时代的到来,在电影这个以票房为生的行业,越来越多影片开始追求其商业价值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人
期刊
摘 要: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其公共属性逐渐缺失。中国科学技术虽日益发展,但社会道德精神仍存在巨大缺口,因此讨论知识分子公共性问题十分必要。当代知识分子公共性的重建面临重重阻碍,如何重建亦是讨论的焦点。  关键词:知识分子 公共性 重建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启蒙运动的展开,知识分子们高举“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1}的大旗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文化作为中心议题日益凸显出来,作为思想
期刊
摘 要:《山月记》是中岛敦最著名的代表作,改编自中国唐传奇《人虎传》,其中传递着中岛敦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理想抱负。作者借主人公李徵之口的自嘲与原作变形的基础上赋予了主人公更深层次的异化意义,其中传达着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意欲成名却不得成名。中岛敦就是以这样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成为了日本现代作家中特殊的一派。  关键词:中岛敦 《山月记》 异化 命运 心理活动  中岛敦(1909—1942)是日本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