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从现阶段就业状况出发,重视大学生就业,主动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对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人口素质提高、和谐社会构建等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寒窗苦读多年的知识分子,具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帮助大学生找到最适宜的工作岗位,使其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这将会使大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比如,对高等教育的不满,高校人才的流失,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网新闻中心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2011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少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求职体会:招聘会规模越来越大,工作却越来越难找。社会上有人开始谈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眼高手低,是扩招……还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光涨学历,不涨工资,谁还上大学?”面对这些现实,我们不得不重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人社部指出,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高校、家庭、社会、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也是高度重视,国务院政府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就业问题,并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些相关通知、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这一现状出发,重视大学生就业,主动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对策,这将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究竟难在何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高校竭尽全力提高水平,家长千方百计寻找工作,用人单位摇头叹息找不到人才,大学生不慌不忙等待毕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生自身努力、学校教育水平、家庭环境影响和社会相关政策。其中学生自身是内因,其他方面是外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大学生应该加强知识、提高意识、转换认识
首先,大学生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在校期间认真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就业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变的真理,在校期间,要科学利用学习时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不断研究,并与时俱进地了解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社会价值、社会需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其次,大学期间不断参加社会实践,通过锻炼自我、了解社会,来逐渐掌握就业的本领,这是就业的能力条件。大学生要以本专业为立足点,放眼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从学校的“船”靠到社会的“岸”的过程中,逐渐摒除“眼高手低”的状态,通过深入地和社会交往接触,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从自我内心认清就业形势,转换就业认识,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寻找工作,这是就业的思想条件。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误导,有些大学生以为自己步入高校就可以衣食无忧,一步登天,成为城里人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学生必须放下自己的“官架子”,应当明白,自己不过是当今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正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劳动无贵贱之分,积极寻求就业途径,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是大学生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学校应该全面协调、与时俱进、正确引导
首先,高校各个部门认真负责、协调统一,和学生共同完成就业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刚刚离开学校就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对年轻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是一个挑战,好比一棵生长在温室大棚里的花木,突然间被移栽到了原始森林里,其变化之巨可想而知。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全体教职工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包括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和教务处课程安排设置方面等,不能认为只有学生处或者就业指导中心才是负责学生就业的唯一部门。这样形成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将会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
第二,高校所开设课程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专业根据市场要求设置并不断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深入了解社会,与时俱进地积极调整相关科目的设置,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认真研究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统筹规划,做到务实、有用。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培养目标,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促进招生、培养、就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让教育变得更加合理、细致,使得学生学有所用,紧跟时代步伐,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第三,高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四有新人”为培养目标,以德育为基础,以职业为主导,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人才可以是不同专业的,但必须是具备高尚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在社会工作中体现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具备就业的竞争力,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发展。
第四,高校通过灌输正确理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就业创业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积极地行动起来,尽快实现就业。比如,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思路;在就业平台方面,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或者自主创业试点,有助于学生树立就业的意识。
另外,在就业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家庭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自由的就业空间,不能过于限制学生的工作性质或工作地点,让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既体现了高校毕业生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也会使他们在这些地方大有作为。对于社会,一方面应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如举办高质量的人才交流会、设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另一方面,要对困难学生提供热情、细心的关心,给予重点帮扶,优先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落实就业岗位。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好好珍惜、利用,促进其就业,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事物的总是辩证的、发展的,也许没有今天的就业难,就没有明天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就没有基层里大学生的身影,就没有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邰葆清.以生命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2]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3]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03).
[4]蔡昉,杨震,王超斌,赵彩瑞.代表委员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支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6).
[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8/c_121161570.htm.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高校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三种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006)。
作者简介:
郑建锋(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冯海成(1970-),男,教授,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
朱桃花(1983-),女,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陈平(1977-),男,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寒窗苦读多年的知识分子,具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帮助大学生找到最适宜的工作岗位,使其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这将会使大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比如,对高等教育的不满,高校人才的流失,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网新闻中心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2011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少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求职体会:招聘会规模越来越大,工作却越来越难找。社会上有人开始谈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眼高手低,是扩招……还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光涨学历,不涨工资,谁还上大学?”面对这些现实,我们不得不重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人社部指出,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高校、家庭、社会、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也是高度重视,国务院政府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就业问题,并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些相关通知、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这一现状出发,重视大学生就业,主动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对策,这将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究竟难在何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高校竭尽全力提高水平,家长千方百计寻找工作,用人单位摇头叹息找不到人才,大学生不慌不忙等待毕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生自身努力、学校教育水平、家庭环境影响和社会相关政策。其中学生自身是内因,其他方面是外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大学生应该加强知识、提高意识、转换认识
首先,大学生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在校期间认真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就业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变的真理,在校期间,要科学利用学习时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不断研究,并与时俱进地了解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社会价值、社会需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其次,大学期间不断参加社会实践,通过锻炼自我、了解社会,来逐渐掌握就业的本领,这是就业的能力条件。大学生要以本专业为立足点,放眼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从学校的“船”靠到社会的“岸”的过程中,逐渐摒除“眼高手低”的状态,通过深入地和社会交往接触,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从自我内心认清就业形势,转换就业认识,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寻找工作,这是就业的思想条件。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误导,有些大学生以为自己步入高校就可以衣食无忧,一步登天,成为城里人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学生必须放下自己的“官架子”,应当明白,自己不过是当今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正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劳动无贵贱之分,积极寻求就业途径,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是大学生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学校应该全面协调、与时俱进、正确引导
首先,高校各个部门认真负责、协调统一,和学生共同完成就业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刚刚离开学校就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对年轻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是一个挑战,好比一棵生长在温室大棚里的花木,突然间被移栽到了原始森林里,其变化之巨可想而知。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全体教职工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包括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和教务处课程安排设置方面等,不能认为只有学生处或者就业指导中心才是负责学生就业的唯一部门。这样形成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将会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
第二,高校所开设课程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专业根据市场要求设置并不断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深入了解社会,与时俱进地积极调整相关科目的设置,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认真研究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统筹规划,做到务实、有用。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培养目标,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促进招生、培养、就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让教育变得更加合理、细致,使得学生学有所用,紧跟时代步伐,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第三,高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四有新人”为培养目标,以德育为基础,以职业为主导,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人才可以是不同专业的,但必须是具备高尚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在社会工作中体现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具备就业的竞争力,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发展。
第四,高校通过灌输正确理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就业创业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积极地行动起来,尽快实现就业。比如,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思路;在就业平台方面,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或者自主创业试点,有助于学生树立就业的意识。
另外,在就业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家庭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自由的就业空间,不能过于限制学生的工作性质或工作地点,让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既体现了高校毕业生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也会使他们在这些地方大有作为。对于社会,一方面应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如举办高质量的人才交流会、设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另一方面,要对困难学生提供热情、细心的关心,给予重点帮扶,优先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落实就业岗位。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好好珍惜、利用,促进其就业,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事物的总是辩证的、发展的,也许没有今天的就业难,就没有明天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就没有基层里大学生的身影,就没有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邰葆清.以生命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2]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3]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03).
[4]蔡昉,杨震,王超斌,赵彩瑞.代表委员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支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6).
[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8/c_121161570.htm.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高校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三种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006)。
作者简介:
郑建锋(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冯海成(1970-),男,教授,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
朱桃花(1983-),女,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陈平(1977-),男,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