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不老,少林不老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逝者如斯夫。
  流水般的时间湮匿了人世间太多故事。无论辉煌荣光或者悲壮苍凉,历经时光浪花的洗礼,在岁月长河中都显得如此渺小轻飘,甚至点滴印痕也未必能够留下。回望时光隧道,能够在蓦然回首中依旧大浪淘沙印记留存的,往往反而是一些富有奇迹色彩的历史传说。
  比如嵩山,比如嵩山上的少林寺。
  不是因为建筑,不是因为宗教,不是因为文化。太多人知道嵩山少林,更多的是因为点点滴滴的传说。
  一个不老的传说,就是一出不朽的奇迹,一段凝固的时轮。
  几乎所有文化典籍的字里行间,都能嗅到嵩山的气息、少林的芬芳。黄帝游历、唐尧狩猎、夏禹祭天,历代帝王将相接踵而来,封禅祭祀、刻碑建庙。偌大嵩山,坦坦然把“天下第一刹”少林寺、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星台等天下奇观揽于一怀,宗教、武术、文化、科学在这里平和相处,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而此刻,我就徘徊在嵩山,在少林寺厚重的山门下。
  一个山门,就是历史的一个扉页。古老而威严的山门如一部历史或者佛学书籍的精美封面,释放着艺术的强大魅力。其恢宏之势,浸染千年岁月霜华却依然荣光灿然,折服着一代代登访嵩山的朝圣者。翠柏巨大,郁郁葱葱,伴同石阶两侧那一对石狮,守候着这一重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山门。门额上方,黑漆方匾上是大清康熙皇帝的手笔,“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清晰可鉴。此境融融,此情依依,如水时光漫过砖砖瓦瓦,悄然湮入其中。时光迢遥,古韵犹存,静默的山门铭留着历史的渺渺萍踪。恍然之间,那沉重山门仿佛咯吱咯吱地缓缓打开,一位白发皓髯的僧人从山门飘然而出,步履沉静无音,身后是一方苍茫恢弘的门洞,脚下是千年突变的风云……
  再揉眼,复归真实,依然山门紧闭。
  那个叫达摩的印度僧人不远千里来到少林时,是公元527年的夏天。他不会知道,因为他的到来,中国的整个文化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思想因为他在这片广袤大地滋生蔓延,进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禅宗,演变成中国古代极其灿烂的哲学思想。中国人也因此更加富于神驰与幻想。达摩静静地来又悄悄地去了,然而他印留在嵩山的身影千年依然,虚幻而又真实。嵩山因之而沉积得更为丰厚神秘、博大精深,少林因之而灿烂辉煌又屡遭凄楚沧桑。
  陪我们一路的是个中年僧人,文质彬彬,谦和随意。他波澜不惊的讲述让我对嵩山对少林的深厚愈加知之。沉吟留步在小小的立雪亭,中年僧人轻问:“施主知道慧可禅师吗?”
  父亲颔首,我也点头。当然知道,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开山鼻祖。
  “慧可原本不是和尚,而是个道人。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国人不服这个洋和尚,就停了长江上所有的渡船。达摩来到江边,微微一笑,折下一枝芦苇,踩在苇枝上,运用绝顶轻功,渡过了长江。
  “慧可听说达摩可以一苇渡江,很不服气,便来挑战。结果慧可输了,输得心服口服。达摩不但武功高深绝妙,其智慧更令慧可难以望其项背。于是慧可产生了拜达摩为师的想法,但是达摩拒绝了他:‘你是学道的,我是学佛的。你拜我为师是不忠、我收你为徒是不义。不忠不义之事,怎么可以做?’但慧可之心不改,他的执著使达摩无奈,达摩只好说:‘天上下了红雪,我就收你为徒。’这其实还是拒绝慧可,试问天上怎么会下红雪呢?然而慧可很耐心地等。终于等到下雪了,慧可就站在这里,望着对面达摩的寝殿,喊道:‘师父!天降红雪了。’
  “达摩出来一看,慧可正站在雪地中。一只手提着戒刀,另一只手臂已经被他自己砍断。断臂落在雪地上,静静流着血,慧可的身上也在流着血。遍地红血,遍地红雪!”
  虽然从小听父亲讲过、从书上看过这个“立雪断臂”的故事,然而此时听来,依旧有一种震动。看着这普普通通的亭子,想象着当年的慧可,这是一种何等的执著?
  或许,所有信念的追寻,所有梦想的不弃,都源自一份执著。
  武术是嵩山是少林吸引着四海游客的重要因素。“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令少林寺名扬天下,妇孺皆知。少林武僧舍生忘死捍卫正义的精神,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少林寺因为武术驰名天下。少林武术代代相传,声名鹊起,不断的战争与生死存亡又让少林功夫日益完善、日益发展。观白衣殿内,环殿壁画记载着少林武术的演变传播。民间艺术大师采用焦点透视的绘画方法,以浑厚的色流、夸张的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奔放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武术史和绘画史的发展演变。于画前,人喊、马嘶、兵刃撞击的激烈厮杀声如在眼前、如响耳边。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呈现了自己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魅力与风范。它让所有的人各取所需,学艺术的去学艺术,探历史的去探历史,寻文化的寻到了文化,研究功夫的如愿以偿……
  少林寺最吸引我的,是院后那片塔林。“塔林”位于少溪河北岸,依山而建,占地数万平米,有大唐以来历代古塔数百余座。塔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研究佛教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重要文物宝库,也是少林寺的主要景观之一。“塔林”实则是墓园,每一个塔便是每一个僧人“修成正果”而“圆寂”的墓碑。那些虔诚诵经、一心向佛的僧人,不知看到这成百上千的墓塔会有何感想。随着岁月的迁移,塔林的面积也不断地在扩大。“塔林”是世人无法逃避死亡的力证,而这种依顺自然规律的死亡,非但没有让僧人明白死亡的无法拒绝和成正果的渺茫,反而让他们对佛更加信仰。
  夕阳斜照,塔林的每一个塔都像是罩在光环里,后面衬陪着巍巍嵩山,这里真是一片圣土。无论历史多么漫长,塔林忠实得像一部释家佛学,缄默地独守着这远离尘嚣、孤绝冷傲的一方境界,漠然地鄙弃着人世的俗杂,无语冷视着人们的虚伪与势利。置身其间,令你感受到地老天荒沧桑无限,让你见证了深邃的时间旷野里無数的悲欢故事。
  茫茫岁月,悠悠传说。在历史的风云变换中,少林寺也没有能够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或许艺术与文化从来就注定与灾难共生的,注定要历经无数次在跌倒中爬起、于废墟中发掘、从沧桑磨难中分娩。泱泱人类文化史,艺术与文化似乎都是如此的血迹斑斑,但历史终究还是没有忘记嵩山忘记少林。疯狂的虐待之后便是加倍的怜惜。在摧毁之后痛心疾首之后,人们是更加沉重地思索过去。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虔诚和呵护,一次又一次把嵩山把少林擦拭得更加熠熠生辉,光泽千秋。
  弹奏着一曲又一曲的千古绝唱,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故事,苍茫嵩山、沧桑少林,犹如一曲凝固的交响乐,只要按下记忆的琴键,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的音符,便会在每一个人心头跳跃、回响。
  嵩山不老。少林不老。凝固的时光,地老天荒。
其他文献
《恶童》当然可以被视为一种民族志式的寫作。小说主题的教育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前夜的民间寄宿制教育,由于这种私人教育在经营方面的原始和在体制方面的暧昧,使得它的存在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却也因此使得这一历史性产物值得被展现、被回忆,被用民族志的笔法加以描绘记录了。  尽管小说仅以地理老师赵良仁主持的一间小小的寄宿学校为舞台,但对这种民间寄宿制教育的生源问题、师资问题、食宿问题、教学问题、管理问题、财政
期刊
陈崇正的小说集《黑镜分身术》风格怪诞,可其内核、其根基,仍旧是乡土。在乡土的大框架下,陈崇正把各种元素容纳到自己的小说中,创作了一个怪异、独特的文本,从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乡土文学的变化与走向,也能看到年轻一辈作家在乡土写作中所进行的努力和探索。  和当今很多不断打破文体边界的作品比起来,《黑镜分身术》这部小说集也可以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来读。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十分怪异,甚至把这种怪异的感觉
期刊
开栏的话:  “排行榜”应该代表年度的文学成就,像《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长篇小说选刊》“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等。我们开设的“排行榜研究”,不仅仅是在研究年度文学,同时也在研究排行榜本身。  嗨!到处流浪的人们  聚在一起吧  要承认你周围的水位正在上涨  接受它。不久  你就会彻骨地湿透  对你来说如果你的时代值得拯救  你最好开始游泳,要么就如石头般沉默  
期刊
主持人按:  “艺术与科学”栏目在《西湖》月刊一周年了,超过十位艺术家、策展人接受了访谈。这些访谈由邓菡彬或曾不容在国外进行,受访者大部分是外国艺术家。新的一年,栏目将作些进阶调整,让话题更集中,希望对我们的文化建设略有参考;栏目名称也更为“艺术与新知识”。2018年第一期,由栏目主持人邓菡彬的特稿开年。2017年,《西湖》曾刊登过对娜塔莎·戴维斯的访谈,访谈地点在伦敦。2017年底,娜塔莎首次中
期刊
一  完全是一次心血来潮,教师节来临时,白莲中学决定对全校教师进行一次体检,算是给教师的一次福利。毛估一下,每一位教师体检下来,是得要花上两三百元的开销。校长郑唯贤这次没有听教师们嘀咕要多发些钱。这比多发些钱要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话,什么时候都管用。老师们啊,这次,无论如何得听我的!想想看,全校教师,老教师占了三成,中年教师占了五成。都是个顶个的台柱子,你说说看,我
期刊
这两件事儿不知怎么就赶到一块儿了。  1  先说老刘。  老刘是我的老哥们儿了,从我在这所高中当政教处主任那年起老刘就在政教处下属的保卫科当门卫。在那之前,老刘在学校的食堂做饭。  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我跟老刘都老了,我今年五十七,老刘五十八。  政教处主任的工作比较清闲,也就是处理处理违纪学生之类的。有时候我也懒得处理,看见违纪的学生我也懒得抓,采取的是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来
期刊
如树有形  向上或向下——  都缺乏足够的力量  一棵樱桃树  像去冬尚未完成的消失  卡在生死之间  它的两根枝杈,已被锯掉  碗口大的伤疤,偶尔站着麻雀  青筋裸露的根系  紧紧抓住地面,像春风努力稳住溃败的三军  无法确知,一匹綠叶能否跑过三月  但它微微下蹲,角斗士的姿势充满自尊  让人觉得,即便死亡也是一件  讲究体面的事  我仍有激情虚构一匹大马  说到远方  我仍有激情虚构一匹大马 
期刊
安妮(关带运):  安妮来自新加坡,长期居住在伦敦。她是制作人、独立策展人、作家和学者,早年在金匠学院学习戏剧、电影,进行文化研究,并取得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以来,她以独立策展人和制作人的身份参与了很多英国和国际项目,与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格夫雷博物馆、巴比肯中心、现场艺术发展机构等英国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合作过。她于2012年创立了“人性的事”策展团体,并于2014年成立公司。借此平台,她与艺术
期刊
马飞打开了电脑,坐在电脑桌前。他叹了口气,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酒气。马飞不会喝酒,闻到酒味儿他就觉得不舒服。马飞的妻子董晓月刚刚吐过,她今晚又喝多了。刚才她一进家门,就张开嘴喷了马飞一脸。马飞顾不上擦洗,他把董晓月抱到床上,脱掉鞋子,给她盖上被子。马飞倒了一杯白开水放在床头,如果董晓月醒了,她肯定口渴要水喝。马飞的肩膀和胸前都是董晓月呕吐的秽物,这些脏东西由白酒红酒以及鱼肉组成,臭不可闻。马飞在
期刊
窗外,海棠花、李花、梨花、樱花、桃花……在园子里次第开放,川西平原的三月依旧乍暖还寒,并未因鲜花簇拥而暖洋洋。但在凉意些许的下午,一边喝着心仪的峨眉紫笋红茶,一边回忆自己漫长的读书生活,似乎能让自己的心底暖意渐升。  红皮手抄本《唐宋诗萃》  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生活,于我真是千头万绪、五味杂陈。回想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生涯,应该是从我少年时代阅读手抄本开始的。那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七十年代,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