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有人称之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教者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浓墨重彩、臃肿肥硕。词语教学犹如一枚又涩又苦的橄榄,教师嚼之,品到的是教无妙方的困惑;学生咀之,尝到的是学不得法的烦恼。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们是怎样做的吧!
一、语境涵泳——触摸词语的温度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词语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文本,可对文本中词语采取创新手法,大胆取舍,有效扬弃,努力构建“词语组块”教学的高效模式,将文本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锻造成“合金”积淀于学生心中。这种语言“合金”犹如一个语言磁场,具有极强的活性及聚合功能,能高效摄取新的词语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融化到学生的生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文化底蕴的素材与智慧的源泉。如特级老师姜树华执教《燕子专列》时采用“词语组块”的方式出示如下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并友情提醒学生这些词语如能读得轻一些就更棒了!
课件呈现:燕子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悲鸣、拼搏;在冻得坚硬的雪峰角落里被皑皑白雪无情地掩埋……
师:当成千上万的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此时此刻你觉得这些燕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1:燕子最需要食物!
生2:燕子最需要温度!
生3:燕子最需要人们的帮助,否则燕子就会——死亡!
词语教学不能单打独斗、机械识记、孤立理解,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杂乱无章,而应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对文本中词语归类梳理,重组板块、构建意义。如此,才能将零散的词语整合成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让学生多元理解,多向积累,多层感知,触摸到词语的温度。
二、想象品析——点染词语的亮度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认识水平存在缺陷,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此时,老师应引领在读中明理,在说中抒情,在想象中悟道,通过想象品析,点染词语的亮度。特级老师窦桂梅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睿智地引领学生品析词语“无赖”:
师:看到“无赖”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不讲理的人、调皮捣蛋的人。
师: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是顽皮可爱的意思。
师:你们的理解是从哪儿得来的?
生:从图中小儿剥莲可以看出来。
师:噢,确实如你们所说,这里的“无赖”是指可爱、顽皮的意思。古今词义差别就在这里。文中还有一个“卧”字,你们再和这个“无赖”联系起来观察一下。能说说小儿的神情吗?你们从中体会出什么呢?
生:(尽情联想)——天真、专注、童趣。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巧妙重组,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品析的空间,从而以思促读;以读引思。而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教师的引领,词语丰富的内涵生动活泼地投射到学生的心湖中,词语的亮度自然而然被充分点染了。
三、言语表现——提升词语的效度
词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理解”层面,更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表现是生命固有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呵护学生的这些欲求。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学生学习的文本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老师应引领学生破解这种结构,去发现、去解读更深层次的意义。解读是以文本为中心的主观个性的阅读,既有对既定意义的揣摩与捕捉,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有一种可贵的怀疑精神与创造意识,而正是高效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水》第一自然段时发现一般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中心句来理解,可有一学生却关注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数量词,从而读进了文本的深处:“一个村子的人”、“一处很小的泉眼”——人实在太多,水实在太少;“十公里之外”、“一个小时长队”、“才可以担上一担”——走的路实在太远,等的时间实在太长,而取回家的水又实在太少。这样抽取文本中的数量词,通过对比引出水的珍贵和生活的艰苦,使学生对“珍贵”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而真实的体验,同时对文本的言语表现有了独特的发现。寻常的数量词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意蕴,学生在言语表现中词语的效度得到了高效提升。
新课程呼唤老师对词语教学革故鼎新,独辟蹊径,突破重围,引领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一、语境涵泳——触摸词语的温度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词语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文本,可对文本中词语采取创新手法,大胆取舍,有效扬弃,努力构建“词语组块”教学的高效模式,将文本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锻造成“合金”积淀于学生心中。这种语言“合金”犹如一个语言磁场,具有极强的活性及聚合功能,能高效摄取新的词语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融化到学生的生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文化底蕴的素材与智慧的源泉。如特级老师姜树华执教《燕子专列》时采用“词语组块”的方式出示如下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并友情提醒学生这些词语如能读得轻一些就更棒了!
课件呈现:燕子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悲鸣、拼搏;在冻得坚硬的雪峰角落里被皑皑白雪无情地掩埋……
师:当成千上万的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此时此刻你觉得这些燕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1:燕子最需要食物!
生2:燕子最需要温度!
生3:燕子最需要人们的帮助,否则燕子就会——死亡!
词语教学不能单打独斗、机械识记、孤立理解,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杂乱无章,而应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对文本中词语归类梳理,重组板块、构建意义。如此,才能将零散的词语整合成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让学生多元理解,多向积累,多层感知,触摸到词语的温度。
二、想象品析——点染词语的亮度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认识水平存在缺陷,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此时,老师应引领在读中明理,在说中抒情,在想象中悟道,通过想象品析,点染词语的亮度。特级老师窦桂梅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睿智地引领学生品析词语“无赖”:
师:看到“无赖”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不讲理的人、调皮捣蛋的人。
师: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是顽皮可爱的意思。
师:你们的理解是从哪儿得来的?
生:从图中小儿剥莲可以看出来。
师:噢,确实如你们所说,这里的“无赖”是指可爱、顽皮的意思。古今词义差别就在这里。文中还有一个“卧”字,你们再和这个“无赖”联系起来观察一下。能说说小儿的神情吗?你们从中体会出什么呢?
生:(尽情联想)——天真、专注、童趣。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巧妙重组,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品析的空间,从而以思促读;以读引思。而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教师的引领,词语丰富的内涵生动活泼地投射到学生的心湖中,词语的亮度自然而然被充分点染了。
三、言语表现——提升词语的效度
词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理解”层面,更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表现是生命固有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呵护学生的这些欲求。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学生学习的文本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老师应引领学生破解这种结构,去发现、去解读更深层次的意义。解读是以文本为中心的主观个性的阅读,既有对既定意义的揣摩与捕捉,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有一种可贵的怀疑精神与创造意识,而正是高效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水》第一自然段时发现一般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中心句来理解,可有一学生却关注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数量词,从而读进了文本的深处:“一个村子的人”、“一处很小的泉眼”——人实在太多,水实在太少;“十公里之外”、“一个小时长队”、“才可以担上一担”——走的路实在太远,等的时间实在太长,而取回家的水又实在太少。这样抽取文本中的数量词,通过对比引出水的珍贵和生活的艰苦,使学生对“珍贵”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而真实的体验,同时对文本的言语表现有了独特的发现。寻常的数量词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意蕴,学生在言语表现中词语的效度得到了高效提升。
新课程呼唤老师对词语教学革故鼎新,独辟蹊径,突破重围,引领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