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瑶族香龙舞的习俗

来源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原生态的文化习俗“过山瑶”,在世人眼中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流传至今的香龙舞正是“过山瑶”文化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
  香龙舞,是用稻草编成“龙”,在龙身上插上点燃的香,由三个青壮年汉子按照特定的动作和步伐舞动起来。舞蹈动作苍劲朴实,步伐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等为主,舞龙人按特定步伐随唢呐和锣鼓的节奏舞动香龙。由于香龙舞往往是在晚间进行,整条龙香火点点,舞动起来时,仿佛金光闪闪的巨龙在飞腾,又恰似一个美丽的精灵在道道弧光中跳动闪现,给人以庄重而美丽的震撼。这种具有民间艺术特色,又有一定神话色彩的舞蹈,颇受当地瑶胞的景仰和喜爱,至今仍在大发瑶族乡瑶家寨子里广泛流传。
  香龙舞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瑶族人的祖先有三个儿子,一家人居住在干旱的大山中,终年靠打柴为生。一个大年夜,瑶族人的祖先仍和往常一样上山打柴,突然一阵狂风吹来,瞬间天昏地暗,他一不小心从山上跌到山脚。山脚有一间龙王庙,当时东海龙王正好参加完宴席后回家,看见一个人昏倒在那里,急忙上前将一粒丹药给他服下,并输仙气给他疗伤,这样瑶族人的祖先才慢慢地苏醒过来。他的三个儿子见父亲天黑了还没有回来,非常着急,连夜拿着火把上山寻找,找遍了整个山头都没有找到。兄弟仨回家入睡后,一个自称山神的人托梦给他们,说龙王爷在山脚下的庙里救了他们的父亲,叫他们快去把他背回来。兄弟仨按山神的话去到龙王庙,他们的父亲果然躺在那里。事后这三兄弟经常烧香感谢龙王爷的救父之恩。玉皇大帝知道他们的事情后,被瑶族兄弟善良朴实和知恩图报的精神感动,就下令龙王爷保证瑶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丰衣足食。从此以后,三兄弟更加感激龙王爷,为了表示诚意,他们用稻草编织了一条龙,在上面插上香,每逢新春佳节,三兄弟舞着香龙去各家各户庆祝,用龙王爷的恩惠祝福村民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合家欢乐、幸福美满。年复一年,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段日子,瑶民们便舞起香龙,载歌载舞,逐家逐户去给各村寨的瑶族同胞拜年,迎接新年的到来。跳香龙舞拜年有一整套的规矩和程序,分“拜年”和“辞年”两种。
  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几天,负责节庆活动的“把师头”(即牵头人)便组织会跳香龙舞的瑶胞们用稻草扎好香龙,并由“把师头”到各村寨发送拜帖,各村寨的瑶胞接受了拜帖,把拜帖放在“香火榜”上,在拜帖上放一个红包,表示接受香龙的庆贺,耍香龙的就可以到这家瑶胞家里去进行“拜年”了。
  到了正月初一晚上吃过年饭,耍香龙的在“把师头”的召集下聚在一起,“把师头”手拿一个长约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的铁盒,里面装一张拜帖和一根红绸,走在前面,其余男瑶胞舞起香龙,插上点燃的线香,女瑶胞舞起纸糊的鲤鱼灯、青蛙灯(里面点燃蜡烛),犹如一条明亮的长龙向目的地走去。如果要去的村寨也有香龙的,也要耍起一条香龙去村口迎接,以示感谢。到了村口,双方“把师头”互相交换拜帖,把红绸系在对方香龙的角上,迎接方舞起香龙,倒退着把庆贺方的香龙接到村里去,就可开始一夜的庆祝活动了。
  待一个村寨的“拜年”活动结束后,耍香龙的瑶胞们在“把师头”的带领下,选择当地一家较大或较富有的人家去吃夜宵,待恢复了体力,抽了一两袋烟,说完当晚的趣事后,“把师头”会再组织耍香龙的瑶胞去各家各户“辞年”。“辞年”的过程和“拜年”差不多。
  整个“拜年”“辞年”活动一般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
  在悄然兴起的桂江旅游热中,坐落在美丽的桂江河畔的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以其独特的风情和原生态的舞姿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
其他文献
常家庄村栓娃家,栓娃爹正叼着烟锅,靠在床头,虎着脸,皱着眉,唉声叹气。栓娃娘立在床边,搓着手,不知所措。  “小兔崽子,翅膀硬了是不是,长能耐了,不把我这个老头子放在眼里了。”栓娃爹吸了一口烟,把烟锅往旁边的柜子上使劲地敲打了几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发泄他的不满和愤怒,才能震慑住那个不听话的儿子。也许是用劲过大,动作太突然,栓娃娘被吓得一愣怔,身子不由得哆嗦了一下。  栓娃爹在村子里威信很高,村里人
期刊
晚清时期,清水村有一个姓寇的大户人家,家有良田百亩,骡马成群,日子过得富足殷实。地多得种不过来,寇财主就雇了两个长工,一个是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叫老张,另一个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叫小李。  这两个长工都是实在人,干活肯下力气,是难得的好劳力。偏偏这个寇财主吝啬得要命,变着法儿克扣工钱不说,还不让人吃饱饭,美其名曰“别糟践粮食”。老张和小李整日粗茶淡饭勉强能吃个半饱,一年也难得吃上一两顿好饭。他俩心里不痛
期刊
罗大爷的儿子儿媳在城里做生意,他一个人住在老家,四间房,一个院子,宽敞亮堂,自由自在。只是老伴去年走了之后,罗大爷一个人时常感到寂寞。好在儿子儿媳孝顺,每隔一周就开车回来一次,让村里的人羡慕不已。  这天,儿子罗水生一个人回来了,劝罗大爷去城里住。罗大爷不肯去,说儿子小两口自由自在,多个老头子碍手碍脚的。罗水生有些神秘地说:“去吧,您去了把那间小卧房占住。”这话里有话,罗大爷就问什么意思?  罗水
期刊
离秋收越来越近,因为工作繁忙,我不能回乡下帮父亲秋收,便打了个电话给父亲,说准备寄一些钱回去给他雇人帮忙。刚挂断电话,一个穿着迷彩服、肩上挎着个破旧的帆布包的男子径直走进我的办公室。  “毛茂,你在忙啊!”来人望着我,讪讪地说。  “您是?”我疑惑地看着他。  “你可能对我不太熟悉,论辈分我还是你的老辈子呢!”来人笑着解释。  “老辈子,您好!请坐!”听他这么说,又能叫出我的小名,我不敢怠慢,赶忙
期刊
早上,阿钟还沉沉地睡着,四叔就进来催他起床。  阿钟起来洗了个脸,来到饭厅。四叔早就准备好了两份饭菜,正坐在饭桌旁等他。四叔在街上开了一间杂货店,平时一个人守店。此时,阿钟想不起昨晚为什么会到四叔这里过夜,四叔淡淡一笑:“先不管其他,来来来,吃早饭。”  四叔不肯说,阿钟也不多问,坐下来端起饭碗就吃。刚扒拉两口,四叔按了按他的碗,说:“阿钟,我这有一瓶好酒,咱俩喝了吧。”  阿钟眼睛一亮,忙不迭地
期刊
李凡今年都快28岁了,还窝在一家小公司里受气,这不,刚刚又被老板给训了一顿。同事大牛跟他同病相怜,相约道:“哥们,下班去喝个小酒,消消气怎么样?”李凡却摇摇头说:“不去了,回家还得给女朋友做饭呢。”  大牛笑道:“哟,还挺贤良淑德的。”李凡只能无奈地笑笑。  李凡的老爸在饭店干了一辈子的厨师,可能是觉得干这一行没啥大出息,老爸从小就不准他进厨房。如果让老爸看到他每日“洗手做羹汤”的模样,非把他的腿
期刊
今年春节,刘老汉的独子领着媳妇和孙子回家过年,这让他高兴得不得了。刘老汉是这个小县城的退休工人,他跟老伴省吃俭用,供儿子读完了大学。儿子在大城市里成家立业,现在又开了一个小公司,整天忙得很,一年难得回家一趟,只有春节才回来住个两三天,就跟蜂子蜇了腚似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三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剩下刘老汉独自一人。本来他应该到儿子那里去住,可是儿子那里的房子太小,根本住不下。母亲去世后,为了方
期刊
年关将近,农民工们像候鸟一样又要开始迁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几天前,老婆打来电话,叫我不用回去过年了,省几个路费钱。  除夕前一天上午,我送老乡去高铁站,大家说说笑笑好不开心;可回来时,我孤雁单飞,更加思念家乡。我走进一家小餐馆,想喝点小酒以解乡愁。  小餐馆生意真好,宾朋满座,服务员只好在门外的彩条塑料遮阳篷下为我另摆一桌。几个小菜摆在小方桌上,还有两瓶烧酒。我刚喝下一杯,路边停下一辆轿
期刊
我在环城南路边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金银首饰店。路段不算繁华,生意一般,勉强够维持生计。  这天傍晚,街灯都亮了,百无聊赖的我倚靠在店门口,看着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距离我一百来米有个环卫工人,橘红色的衣服很是醒目。他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有点驼背,我们门口这条街应该都是他管,偶尔会看到年纪相仿的大妈来给他帮忙,应该是他老伴。  他把垃圾车停在了路边,手里拎着个水杯,他踌躇地走进一家商店,站在门口跟里面的人
期刊
星期天,张明伟去公园晨练时,发现前面走着一个背着一把宝剑的老太太。老太太走路非常快,比他这个小伙子都要步履矫健。张明伟心说,现在有很多老人越来越年轻化了,而一部分年轻人却越来越显老态。就说他吧,年纪轻轻,就因为上班压力大,几个星期才休息一次,身体十分疲惫,走路都蔫头耷脑的没精神。  老太太走着走着,竟然回头看了张明伟一眼。紧接着,张明伟发现这个老太太又回头看了他几次。张明伟也没往心里去,继续往前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