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这门综合理论实践性教学中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内容,它们可以说没有轻重之分,缺一不可。但是,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严重的教学内容失衡现象却是显而易见。其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依然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学生动笔练的机会少,说的频率低,读的时间有限,仿佛只是课堂的旁观者.
虽然其中也不乏有试图把这四者均融入其中的教师,但因课堂的时间有限,加上考试的压力,大部分老师都只是有目的地完成训练考试的题型、知识点,而让那无法通过考试检测出来的朗读,走出了课堂。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很想大声疾呼:“重视朗读吧!不要让它从课堂中溜走!”
一、朗读是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很好途径
有古诗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明显的就是说获得文本的第一信息、一定离不开朗读;要知道文本的精华所在,那就离不开多朗读了。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如何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朗读就是最重要的培养方法。
1.朗读,能略知文意。不管是出声朗读,还是默读,在课堂上留有时间让学生读一遍,能了解文章内容,也能发现自己阅读中的困难,如难字、多音字、第一印象中发现好词佳句,并动手标记下来,也会在心中设种种疑问。再读一遍,又会有新的发现。如我教鲁迅《藤野先生》,好多同学可能没用课外时间读过,在课前,我就给他们5分钟时间读一遍,他们发现疑问了,赶紧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划出好的诗句,进而又想理解课后问题,他们又不断重复的再读。在反复阅读中已经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大意了。
2.朗读,能产生情感共鸣。假如一堂课,只听得到老师唱主角,学生自主时间少,在那极少的自主时间里,却又杜绝朗读的机会,整堂课成了老师学知识、授知识、谈感受的场所。而学生由于连文意都不知道,又谈何有共鸣、有感而谈呢?他们只能睁大双眼,在昏沉焦急中度过45分钟。这弊病何在?就是因为朗读远离了他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充足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多朗读中,加深了情感体验。如《老王》(杨绛),由于现在的孩子对历史缺乏真切的体验,文中“老王”的经历在他们阅读中已不再是吸引人的话题,好多学生可能没有欲望去朗读,我在教时。首先什么也不讲,让他们再读10分钟,读后他们兴趣高涨了。时代不同但他的善良让人感动,他的经历让人过目不忘,学生爱读了,又来反复读。自然,他的人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他们有感而谈,看着他们的表现,真感觉到他们想穿越时间的轨道,证明给“老王”看一样。
二、朗读多样化,能创建一个气氛轻松、有趣的课堂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分组赛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1.泛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抑郁雄浑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
3.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适宜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事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很适宜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警官奥楚蔑洛夫说话的语气、神态,让学生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并有了表演的欲望。
4.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古诗、经典散文中的重点段落,在学习完了以后再齐读一遍,有加深印象的作用。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5.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我教《爱莲说》时,课前放一遍录音磁带,学生听了一遍,让学生进入诗词散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的效果。
6.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希望能把好的教学愿望变成现实。
7.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朗读,也能带动听、说、写三方面能力的发展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在朗读中让脑、眼、手、耳各器官都调动了起来。如:齐读中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若读得起起落落,那么配合还需默契。在单独朗读中,让别的同学认真听并指正错误,让耳、手、脑动起来,而并不是嘴。在多朗读中,也就欣赏到精彩的词、句、段、篇。尤其在背诵这一巩固上,丰富了好词佳句、美语妙篇的储存量。储存在大脑中,在写作中就会引用借鉴,并还有仿句仿篇又加新意、新领会的篇章。岂不一举多得呢?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麻坪初级中学)
虽然其中也不乏有试图把这四者均融入其中的教师,但因课堂的时间有限,加上考试的压力,大部分老师都只是有目的地完成训练考试的题型、知识点,而让那无法通过考试检测出来的朗读,走出了课堂。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很想大声疾呼:“重视朗读吧!不要让它从课堂中溜走!”
一、朗读是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很好途径
有古诗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明显的就是说获得文本的第一信息、一定离不开朗读;要知道文本的精华所在,那就离不开多朗读了。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如何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朗读就是最重要的培养方法。
1.朗读,能略知文意。不管是出声朗读,还是默读,在课堂上留有时间让学生读一遍,能了解文章内容,也能发现自己阅读中的困难,如难字、多音字、第一印象中发现好词佳句,并动手标记下来,也会在心中设种种疑问。再读一遍,又会有新的发现。如我教鲁迅《藤野先生》,好多同学可能没用课外时间读过,在课前,我就给他们5分钟时间读一遍,他们发现疑问了,赶紧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划出好的诗句,进而又想理解课后问题,他们又不断重复的再读。在反复阅读中已经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大意了。
2.朗读,能产生情感共鸣。假如一堂课,只听得到老师唱主角,学生自主时间少,在那极少的自主时间里,却又杜绝朗读的机会,整堂课成了老师学知识、授知识、谈感受的场所。而学生由于连文意都不知道,又谈何有共鸣、有感而谈呢?他们只能睁大双眼,在昏沉焦急中度过45分钟。这弊病何在?就是因为朗读远离了他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充足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多朗读中,加深了情感体验。如《老王》(杨绛),由于现在的孩子对历史缺乏真切的体验,文中“老王”的经历在他们阅读中已不再是吸引人的话题,好多学生可能没有欲望去朗读,我在教时。首先什么也不讲,让他们再读10分钟,读后他们兴趣高涨了。时代不同但他的善良让人感动,他的经历让人过目不忘,学生爱读了,又来反复读。自然,他的人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他们有感而谈,看着他们的表现,真感觉到他们想穿越时间的轨道,证明给“老王”看一样。
二、朗读多样化,能创建一个气氛轻松、有趣的课堂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分组赛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1.泛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抑郁雄浑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
3.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适宜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事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很适宜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警官奥楚蔑洛夫说话的语气、神态,让学生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并有了表演的欲望。
4.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古诗、经典散文中的重点段落,在学习完了以后再齐读一遍,有加深印象的作用。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5.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我教《爱莲说》时,课前放一遍录音磁带,学生听了一遍,让学生进入诗词散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的效果。
6.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希望能把好的教学愿望变成现实。
7.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朗读,也能带动听、说、写三方面能力的发展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在朗读中让脑、眼、手、耳各器官都调动了起来。如:齐读中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若读得起起落落,那么配合还需默契。在单独朗读中,让别的同学认真听并指正错误,让耳、手、脑动起来,而并不是嘴。在多朗读中,也就欣赏到精彩的词、句、段、篇。尤其在背诵这一巩固上,丰富了好词佳句、美语妙篇的储存量。储存在大脑中,在写作中就会引用借鉴,并还有仿句仿篇又加新意、新领会的篇章。岂不一举多得呢?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麻坪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