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滨区总面积3643.5Km2,辖46个镇(办)918个村(社区),总人口923227人,已婚育龄妇女 166599人,其中农村户籍已婚育龄妇女148941人,不难发现,汉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必然是困扰汉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首要难题,能否彻底突破瓶颈,事关汉滨区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的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汉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安康“四个翻番、六个跃升”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制约汉滨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痼疾
1.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难以突破的客观环境瓶颈。汉滨地域相对广阔但农村人口众多、自然资源馈乏,人均占有耕地量较小,耕作环境较差,生产投入和劳动强度超高但劳动收益偏低,再加上滞后的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全区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客观现实。
2.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难以突破的主观认识瓶颈。大多數的汉滨农村发展相对迟缓,交通信息不太畅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较为有限,一代一代传承和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意识,传统而落后的思想认识和生育观念较为滞后。
3.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难以解除的心理顾虑瓶颈。目前,正值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农村原有的养老模式不断弱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汉滨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养老保障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散居五保户较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无子女赡养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要手里有钱,家里有粮,虽然孤单,倒也可以自食其力,但如果体弱多病,年迈无力,身边又无人依靠,即使有钱,有粮,但饭无人做、衣无人补、水无人挑、油无人买、疾病无人管、寒暖无人理的艰难现状不能不让身受者苦不堪言,旁观者顾虑重重。
二、汉滨区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深入开展的路径
1.加大投入力度,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针对汉滨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改天换地的大魄力、大手笔,着眼于城乡统筹,统一规划水利、农田、生态、道路和农村能源等基础建设,彻底改变汉滨区中高山“种地靠牛犁、运输靠人力、柴禾靠人砍、吃水靠人挑、走路靠双腿”的落后面貌,有效改善生存条件,缓解生活压力,提高生产收益,将劳动强度降低到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能够承担的限度。二是对部分人口居住过于分散、条件过于苛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的地区,大力实施“陕南移民”工程,创造出适宜农村群众生存的人居环境,解除他们“没有强壮男劳力就无法生存”的顾虑,从而突破客观生存环境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瓶颈制约。
2.创新宣传教育,多层次深入宣传,多方位引导教育,促使群众生育观的彻底转变。近年来,汉滨区农村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取得了一定收效,但大部分群众依旧秉守传统生育意愿,究其原因,我们的人口与计生宣传的重心依旧单纯地定位刷写标语、制作宣传墙碑、发放宣传资料上,而群众对这些千篇一律的宣传往往不屑一顾,这势必创新、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一是摸清群众心理,促使宣传方式深入人心,采用群众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方式,从而引导群众的感悟与震撼,共振和认同。二是多管齐下,丰富宣传载体。在抓好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阵地宣传、网络宣传、专干访视入户宣传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群众评论身边的人和事,召开以“计划生育该如何搞”、“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好处多”等等为主题的座谈会,举办以“我为计划生育做什么”等主题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用周边发生的事教育群众,利用计生典型和开明分子向群众宣传。组织和发挥群众中开明分子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其他群众,达到扶持和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3.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就业转移,推进汉滨区农村人口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汉滨区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要加大汉滨区农村农村人口再教育力度。以农民文化夜校、村(社区)人口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工培训中心等为基地,采用政府投资引导、村组集体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以群众所欠缺的和所需要的文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为重点内容,积极实施农村人口再教育工程,尤其要加大农村人口中青壮年群体的办事创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二要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全区育龄妇女纷纷涌向外地,促进农村育龄群众素质提升和认识观念的根本转变。
4.建立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汉滨区农村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顾之忧。从汉滨区农村现状出发,继续落实好农村计生家庭奖扶政策、农村养老保险,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建设养老院,近期对“有女无儿”农村老人全部入院免费就养,远期全部农村老年人全部入院,真正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彻底消除农村在落实人口与计生政策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事处)
一、制约汉滨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痼疾
1.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难以突破的客观环境瓶颈。汉滨地域相对广阔但农村人口众多、自然资源馈乏,人均占有耕地量较小,耕作环境较差,生产投入和劳动强度超高但劳动收益偏低,再加上滞后的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全区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客观现实。
2.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难以突破的主观认识瓶颈。大多數的汉滨农村发展相对迟缓,交通信息不太畅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较为有限,一代一代传承和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意识,传统而落后的思想认识和生育观念较为滞后。
3.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难以解除的心理顾虑瓶颈。目前,正值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农村原有的养老模式不断弱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汉滨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养老保障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散居五保户较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无子女赡养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要手里有钱,家里有粮,虽然孤单,倒也可以自食其力,但如果体弱多病,年迈无力,身边又无人依靠,即使有钱,有粮,但饭无人做、衣无人补、水无人挑、油无人买、疾病无人管、寒暖无人理的艰难现状不能不让身受者苦不堪言,旁观者顾虑重重。
二、汉滨区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深入开展的路径
1.加大投入力度,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针对汉滨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改天换地的大魄力、大手笔,着眼于城乡统筹,统一规划水利、农田、生态、道路和农村能源等基础建设,彻底改变汉滨区中高山“种地靠牛犁、运输靠人力、柴禾靠人砍、吃水靠人挑、走路靠双腿”的落后面貌,有效改善生存条件,缓解生活压力,提高生产收益,将劳动强度降低到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能够承担的限度。二是对部分人口居住过于分散、条件过于苛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的地区,大力实施“陕南移民”工程,创造出适宜农村群众生存的人居环境,解除他们“没有强壮男劳力就无法生存”的顾虑,从而突破客观生存环境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瓶颈制约。
2.创新宣传教育,多层次深入宣传,多方位引导教育,促使群众生育观的彻底转变。近年来,汉滨区农村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取得了一定收效,但大部分群众依旧秉守传统生育意愿,究其原因,我们的人口与计生宣传的重心依旧单纯地定位刷写标语、制作宣传墙碑、发放宣传资料上,而群众对这些千篇一律的宣传往往不屑一顾,这势必创新、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一是摸清群众心理,促使宣传方式深入人心,采用群众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方式,从而引导群众的感悟与震撼,共振和认同。二是多管齐下,丰富宣传载体。在抓好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阵地宣传、网络宣传、专干访视入户宣传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群众评论身边的人和事,召开以“计划生育该如何搞”、“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好处多”等等为主题的座谈会,举办以“我为计划生育做什么”等主题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用周边发生的事教育群众,利用计生典型和开明分子向群众宣传。组织和发挥群众中开明分子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其他群众,达到扶持和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3.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就业转移,推进汉滨区农村人口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汉滨区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要加大汉滨区农村农村人口再教育力度。以农民文化夜校、村(社区)人口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工培训中心等为基地,采用政府投资引导、村组集体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以群众所欠缺的和所需要的文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为重点内容,积极实施农村人口再教育工程,尤其要加大农村人口中青壮年群体的办事创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二要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全区育龄妇女纷纷涌向外地,促进农村育龄群众素质提升和认识观念的根本转变。
4.建立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汉滨区农村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顾之忧。从汉滨区农村现状出发,继续落实好农村计生家庭奖扶政策、农村养老保险,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建设养老院,近期对“有女无儿”农村老人全部入院免费就养,远期全部农村老年人全部入院,真正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彻底消除农村在落实人口与计生政策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