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之窥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时,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中,在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下,知识分子在努力探索社会历史的转型方向。知识分子对国家与个人出路的迷茫和探寻,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较多“零余者”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亦被时代赋予鲜明烙印。在国际文学界中,“零余者”形象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因此诞生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从思想层面来讲,他们是思想的先觉者,由于勇气和行动力的不足导致失败,这充分体现了“零余者”的形象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入解读,进而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辉煌篇章。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许多“零余者”形象,如祥子、觉新、涓生、于观与杨重、倪吾诚、杨科等,他们均迷失在人生旅途中,体现出差异化的艺术内涵。“零余者”是具有病态心理,同时又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作家笔下,显现出不同的内涵,对其深入解读可以理解不同时期的审美意蕴,这对中国文学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
  (一)从悲哀到深渊——祥子
  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反映在作品与人物中,其中饱含作家的思想感情。当自身遭遇苦难,且处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时,作家怀着对“零余者”的身份认同感,在作品后期塑造出有着极度精神压抑的“零余者”形象。当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倾泻到“零余者”身上的时候,读者可以看到人物在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下,心理层面的悲哀与孤独。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描绘了多个“零余者”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祥子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十分质朴、善良,一直努力创造美好生活,他努力拉车,只为了能够买一辆自己的车,但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买车波折后,祥子的美好幻想被现实浇灭,最终成为一个重情重色的行尸走肉。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祥子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最终只能一步一步迈进深渊。
  (二)懦弱又孤独的分裂人格——觉新
  五四运动时期,诸多优秀的作家崭露头角,如著名作家鲁迅、现实主义作家巴金等。巴金在作品《家》中塑造了一个懦弱又孤独的“零余者”形象,即觉新。作为家族的长孙,觉新是未来的接班人,他既有传统家族的习气,同时也受到新文化思潮的感染,两种不同的思想交汇是他痛苦与纠结的根源,一方面难以摆脱家族使命,另一方面又不具备相应的勇气来选择重新开始。从觉新思想的矛盾与纠结中,人们可以看出他的胆怯与懦弱。觉新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位置,但是他所接受的新文化思潮,催生了其灵魂深处的矛盾。缺少革新的勇气与斗志,也没有承担旧制度大家族的决心,觉新成为这部小说中的“多余人”。所以,觉新只能痛苦而又孤独地活着,他内心清醒,面对现实却无法做出选择,就这样没有希望和未来地活着。著名作家巴金通过刻画觉新的矛盾展现了懦弱与孤独的“零余者”形象,同时也映射当时的社会状况。觉新作为知识分子,自身软弱无能、逆来顺受,最终成为一个“零余者”。
  (三)被封建礼教束缚的知识分子——涓生
  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均对现实社会抱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情绪,而这种不满情绪极大程度上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例如鲁迅作品《伤逝》,主人公涓生是一个受过启蒙思想的文艺青年,子君是一个崇尚婚姻自由民主、博学多才的女性,两人的思想与步调一致,坚定地摆脱了封建婚姻的束缚,共同组建了温馨幸福的小家庭。但是在结婚后,两人却出现诸多矛盾,幸福生活局面再难维持。婚后,子君在家饲养鸡狗,不再外出工作,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女性,涓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在失业后难以维持家庭生活。后来,涓生不再爱子君,对婚姻没有充分理解的两人分开了。子君被父亲领回了家,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鲁迅在这部小说中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阻碍思想解放,青年男女不得不面对现实,最终也成为“零余者”的形象。
  二、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
  (一)难以融入新时代与社会环境——于观与杨重
  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王朔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多个“零余者”形象,例如《顽主》中的于观与杨重。在改革开放之初,东西方文化面临冲突与交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年轻人迷茫、无所适从,甚至与现实社会脱节,难以真正融入新生活。王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丰富饱满的“零余者”形象,这与其自身的人物塑造能力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王朔擅长运用对话的形式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通过于观与杨重的对话,读者能够感悟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面对现实社会,他们早已退去美好向往与对成功的追求,内心被巨大的空虚填满。
  (二)难以改变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倪吾诚
  《活动变人形》这部长篇小说由著名当代文学作家王蒙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出版,其中倪吾诚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成功的“零余者”形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心理十分扭曲,生活始终游离在社会边缘。倪吾诚是接受过优质教育的当代知识分子,掌握国内外大量先进知识,在他留学归来后,试图运用先进的自由理念批判封建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新旧两种社会观念形成剧烈冲突,倪吾诚善于抨击事物,但由于缺乏行动力,受到了来自现实社会的打击,难以挣脱命运的压迫,更无法获得生活的新出路,导致其信仰逐渐丧失、人格开始分裂,最终成为“零余者”形象。
  (三)对物质化社会反抗无果——杨科
  当人类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做的只有适应环境。阎连科创作的长篇小说《风雅颂》中,主人公杨科对于物质化的社会发展反抗无果后,逐渐逃离现实,并开始堕落。当代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大学教授,杨科获得的薪资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虽然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无法创造更多财富,这是杨科陷入苦闷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杨科并不注重权势和地位,但是却面临着现实的打击,不仅遭到自己妻子的背叛,而且學生也对其教学能力提出质疑,他还曾经被学校领导送到精神病院。杨科在做大学教授期间,发现高校极其丑恶不堪的现实情况,他不愿意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但却逐渐发现,就算自己不主动惹麻烦,也会身陷麻烦纠缠。杨科是一名当代知识分子,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反而需要面对无穷无尽的痛苦,这是导致杨科成为“零余者”的根本原因。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的“零余者”形象还有许多。这些“零余者”是伟大作家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形象,其性格特点十分鲜明,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挣扎、无法挣脱。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苏雯婷(1981-),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其他文献
我渴望玫瑰  内心却又彷徨  只因春光已老  瓦上有霜  我渴望徜徉大海  却又恐惧寒凉  只因须发成雪  臂下有杖  我只是一株与世无争的稗草  晓看天色 暮守云涛  任凭你去仰慕贵妃的端庄  风卷雨袭  我只顾一路坚强!  明天的日出  我将取代你贪婪的美  天佑我茁壮成长  只因我心善良!  寻妻记  朱颜改不减风流  一去八千里路  可怜执手话母愁  人空瘦!  谁将赤绳乱入手?  十年短
期刊
我不感到困倦  星星点点的亮光沉酣在黑暗里  休眠的乡音以词语的形式呢喃在耳畔  盈盈月光下  村落幽幽闪光  如蓝田的玉 镶在眼前的空气里  它有喧闹的声音  所以远行人无法入睡罢?  它是黑眸般深邃的池塘  它是散着腐旧气息的石板桥  远行人若归家  变成纯真的少女  抚摸挽起的发髻  记忆是燃烧的纸片  纤维飞在潮湿的空气里  飞入湛蓝的云海和巍峨的群山  飞入烟火气的灶台  灶台里的风暴 
期刊
罗德森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面临事业和婚姻的双重危机。他自诩克制沉稳、专一情深,是男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是女人口中的模范丈夫,从幸福起点出发,人生的每一条轨迹理应在他的意料之中向某个方向延展。他还记得自己和友人创办的小工作室赚得第一桶金时的意气风发,和妻子漫步于傍晚的滑铁卢大桥时空气中的甜蜜雀跃,女儿出生时不安分的小脚丫传达到他掌心的温暖……  然而昔日的种种美好都碎裂成片。第一条裂痕是从生意上
期刊
绚烂的阳光像一块斑斓的彩绸飘荡在商业街上,我被人流裹挟着走进了一个门店,映入眼帘的全是柳条编制的柳笼等农业用品和工艺品,抚摸、端详,听着店主滔滔不绝的介绍,突然勾起了我儿时跟着姥爷编柳笼的记忆……  姥爷家住在县城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地形以丘陵为主,收入以种植苹果、桃等水果为主,基本属于靠天吃饭,难保温饱,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谋生。  春天时,柳树多且茂盛,在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下,没几天就枝繁叶茂
期刊
初冬时节,同学们迎来了“独秀之夜——校园里的诗朗诵晚会”。在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写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活动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的新诗作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化生机与精神活力,增强对诗歌艺术魅力的体验效果,营造书香和诗意的校园文艺生活氛围,2020年11月10日,由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广西师大文学院新诗创作与研究中心、望道记录社共同策划、联袂举办的“独秀
期刊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和父母的缘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从最初的揽入怀中到放下行走,再到后来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回忆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对孩子的爱,从未停止;给孩子的爱,一生不求回报。  童年的记忆模糊而又深刻,或许很多个童年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遗忘,但影响一生的关键时刻,或温暖,或冷漠,却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幸福的人,可以用童年改变
期刊
到现在,我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要驻足,久久地张望……  这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情。那时,这里是一座快要荒废了的公园,杂草丛生,枯黄欲凋。那交错疯长的草根上裹满了灰尘,一张锈迹斑斑的长椅在草丛旁孤零零地立着。一到傍晚,特别是要下雨的时候,这里便光线陡黯,黑压压的一片,凄神寒骨,异常萧索,还时不时传来几声凄惨的鸟叫。可天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温柔的阳光就像一层薄纱,轻轻地搭在长椅上,铁红色的锈斑倒也能折射
期刊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有恒常的价值,主要因为其文章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伪君子及丑恶社会现象的狠批态度,以及非凡的艺术造诣和文体创新。而在鲁迅之后,萧红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萧红继承和发展了鲁迅的作品风格,对广袤黑土地上麻木的人们进行了批判,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芸芸众生相,尤其是对那个时代女性普遍存在的悲剧性命运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述。  一、对于麻木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的小说大部分是以“看客”
期刊
苏童的小说中充满着审美心理的内蕴,首先是阴影原型的显现,他在童年时期和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成为阴影原型埋在心底。受此影响,苏童小说中的多数人物也受到了阴影的“诱惑”而变得扭曲,暴露出人性的黑暗;除此之外,他笔下的“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系列小说塑造的是一种文化空间,而非简单的地理概念,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本文从荣格的阴影原型说以及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来分析苏童及其
期刊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新媒体进行阅读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了,这些语言有着新颖、幽默、灵活的特点,受到新媒体使用者的青睐,但也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