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贴近新课改精髓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课改推进至今,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层出不穷,这时,对新课改精髓的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本刊于2008年第一期曾围绕《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作了一期教师角色转换的问题探讨,这里我们同课异构,谈谈课堂教学如何切近新课改精髓的问题。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实录
  
  ◆陈耀文戴德明
  
  【教学创意】
  这篇文章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1958年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后采写的一篇新闻作品。作者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束缚,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教学这篇作品,应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应重点品评语言文字,在品词析句、探赜索隐中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原则,让学生在多重对话情境中完成阅读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1.教师从介绍普利策新闻奖入手导入新课,然后板书课题、作者,简介本文写作缘由。
  2.播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营造学习氛围。
  上课时,20多张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筑、刑具、死难者遗物、死难者照片以及今日情景的图片缓缓呈现,电影《辛德勒名单》主题曲低回萦绕,一名学生用低沉、缓慢的声音朗读《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学生看得专注,听得认真,课堂氛围营造得十分成功。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标出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
  2.学生浏览课文,教师来回巡视,并低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举一位同学参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不时加以鼓励、肯定,并择要板书“阳光明媚”、“雏菊花”、“温和地微笑”、“人间地狱”、“焚尸炉”等关键性词语。
  三、品词赏句,探幽析微
  1.抓住关键性词语,鼓励学生探寻其中隐含的信息。
  2.师生共同研讨,明白有关问题。
  学生发言时,教师不时用追问、点拨等方式加以引导。师生配合默契,文本挖掘透彻,课堂气氛活跃。
  研讨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语言的点拨、提炼。试举三例:
  
  和平时期的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儿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与战争年代的阴暗、恐怖形成强烈反差,其程度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这种“可怕”,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有力控诉,是对践踏人权、戕害生命的纳粹党徒的有力控诉!巧借“反差”传达信息,感染读者,手法高明。
  雏菊花在已被炸毁的焚尸炉废墟上盛开,这一“特写镜头”何其耐人寻味!美好的东西是不会被摧毁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真理!犹太民族没有因为希特勒匪徒的出现而消亡,人类的生命链条也没有因为法西斯的暴行而断裂。事实告诉我们,与人类为敌,与正义为敌,注定会失败!
  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一个健康、鲜活、美丽的生命,微笑着面对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这是何等撼人心魄的“微笑”啊!纳粹党徒戕害如此鲜活的生命个体,只能证明他们的凶残!
  
  3.研读新闻标题,并作比较鉴赏。
  教师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提示:从专业的新闻角度看,和平年代的奥斯维辛也许真的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在读者看来,这篇作品却不失其“新闻性”:第一,过去的“杀人工厂”现在已成为博物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纳粹的罪恶,不要忘记那场残酷的战争,这件事很有价值;第二,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每天都要接待众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访问者,可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件事很有价值;第三,作者能在平常的生活现象里发现不平常的意义,使我们看到了新闻记者可贵的使命感,这种发现也很有价值。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比较鉴赏标题“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论其长短,评其优劣。学生兴趣浓厚,意见不一,但都能言之成理。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顺势引导学生要重视标题的学习与研究。
  四、拓展训练,发展思维
  1.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的见闻,写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愿望。
  2.围绕协作,组织交流。
  
  
  教师反思——
  系统思考把握教学要义
  
  ◆陈耀文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创意和教学过程,可见如下三个特点。
  1.目标指向明确
  教者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抓住文中貌似平常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在咬文嚼字、探赜索隐中增知养能,陶冶情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手段合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必须得当,决不能用庸俗、肤浅的声、色、乐、电去掩饰浅薄的文本解读,遮盖教学内容的苍白。这节课中的多媒体课件,图片选得精当,音乐配得巧妙,不仅起到了介绍背景、营造氛围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的艺术穿透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重视“多重对话”
  上课之初,教师巧借媒体,让学生与媒体营造出的学习情景充分对话,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与文本间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上课中,教师巧于引导,巧做点拨,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对话充分,较好地完成了培养能力、陶冶情感的任务;课堂结束前,教师再做拓展,让学生与更加丰富的学习对象进行对话,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要把握阅读教学要义,需把握下面三点。
  1.抓住文本特点,吃透“三维”精髓,在目标研究上多下功夫
  目标不清,任务不明,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目标愈集中、愈具体,教师操作就愈方便,教学效果就愈好。《课程标准》吸收了布卢姆“认知”、“情感”、“技能”三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模式的合理内核,要求教师抓住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抓住教材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变传统教学中抽象的目标描述为具体的教学指向,变模糊、混沌的“目标猜想”为清晰、可行的目标追求。这一要求,可谓“对症下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不是要“虚化”教学目标,而是要求在“三个维度”、在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从“三个维度”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并非要求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设计三个清晰的目标维度。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教学应因文而异,有的放矢。英国科学家波兰尼(M.Polanyi)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理论对我们理解三维目标有一定启示。波兰尼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人用钉子钉东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他的焦点意识。与此同时,他又意识到锤子要握得紧,钉子要扶得正,用力要均匀等,这是他的附属意识。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共同作用,才能完成“钉东西”的任务。这个例子说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目标追求,常常表现为专注某一“点”,兼及其它“点”。鉴赏作品也是这样。当我们把重点放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上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追求也会同时得到体现。
  2.抓住课程特点,吃透“课标”精髓,在课堂内涵上多下功夫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样离不开语文课堂。有责任感、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内涵上多下功夫。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有的教师好像忘记了这一点,上课之前,不研究课堂结构,不钻研文本内蕴;上课之后,便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口号下,不着边际地对话、交流,貌似生动活泼,实则收效甚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文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堂研究,重视文本解析,从文字、文学、文化等不同角度,从作品、作者、读者等多个层面,用哲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等多种方法悉心研究,直至真正吃透文本。教师“吃透”了文本,才能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学者指出,学生的课堂阅读,同样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教师应善加引导,使其进入“审美自失”状态,“在文本提供的精神家园中让人性舒展,让灵魂升华,并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应直指作品中“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审美奥秘,发掘作品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语文课程强调实践,并不是要用辩论赛、课外采风等“课外实践”取代课堂上的文本研读;新课程强调“用文本教”,也并不是要置专家们精挑细选的优秀文本于不顾。对此,我们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3.抓住教学特点,吃透“主体教学论”精髓,在引导、点拨上多下功夫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十分正确。但是,“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也并非单指学生之间的合作。现代主体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就“教”来讲,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就“学”来讲,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决定着教学的性质和方向,“学”决定着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只有相互“尊重”,共同促进,才能形成生动、和谐的局面,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越来越喜欢文化浸润中的“精神快餐”,不喜欢细细咀嚼经典作品。对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用示范、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含英咀华,努力消除学生对经典的隔膜,提高审美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博格(R.J.Sternberg)认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应该灵活使用以讲授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和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我们不赞成在教学中只运用一种策略,学生需要接触多种策略,这样才能形成多种技能。”在“课堂主体”问题上,语文教师应名正言顺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揭去羞羞答答的面纱。如果因为害怕戴上“保守派”的帽子而放弃释疑解惑的责任,恐有误人子弟之嫌。
  (作者单位:陈耀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戴德明北京师范大学)
  
  专家观点——
  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吕文清
  
  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节课的设计与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耀文老师试图从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层面上来把握课堂教学,加之对目标的设定、手段的选择、多重对话的安排,以及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使这堂课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可以说,这种对课堂教学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以及对阅读教学要义的探究,切近了有效教学的核心,对于克服课堂教学中割裂、分散、零乱等问题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多只着力于教与学的方式、手段的变革,虽方法日新,手段日多,但其有效性却令人担心:学生缺少真正有内涵的学习,老师过多地做了学生的事,课堂上缺少真正的交流和分享。因此,从课堂教学重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层面来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要统筹课堂诸要素,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每个成员积极充分地学习。现就具体理解和操作提出几点考虑。
  1.课堂回归课堂: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
  课堂教学的要旨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老师演讲和发挥的舞台;其次,课堂上所有要素都是要为学生有效地学服务的,不是为老师顺利地教服务的;再次,课堂上的任何行为事件都应该围绕真实灵动的学习来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有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并能从中真正获得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层面的提升,而不是只有囿于形式的、外在的、虚空的配合与应答。
  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悱后之启,愤后之发,才是教师真正要做的,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要花大力气来完善的。
  2.资源回归资源:聚焦课堂结构的改善
  结构决定着功能和品质。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取决于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对位关系。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也在于他们能够建立、统合、驾驭良好的课堂结构及关系。
  在传统意识中,课堂有三要素:老师、学生和教材。在当今信息时代,我认为一个课堂有7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材料、设施设备、组织方式、环境气氛、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组织引导者。改善课堂结构,就是要重新组织协调这些要素,形成一个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结构关系,各要素资源紧紧围绕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科学配置。
  例如,讲台可撤,或改变为学台或发言席;黑板要满足成员的随时演练需要;课桌及座次排列应以方便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经验分享和展示交流为基础;墙壁应作为学习者展示交流之用;教材、学材、习材、教案、学案及其他学习材料用具等,都应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尺度;教师作为组织引导者,是共同体的成员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负责组织方式、环境气氛、共同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但在具体操作中最好采取“不告不理”原则,避免过多打扰学生学习。
  我们近年在研究中帮助学校建立的对话式、协商式、主体式课堂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都为课堂结构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3.学生回归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解放课堂,解放头脑,解放心智,让学生有时间学,学得进去,学得好。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许多教师经常把两者对立起来,今天老师讲的多了,学生活动就少了,甚至有的硬性规定老师、学生时间分配比例为1:4等。
  新的课堂结构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变“教”为帮助“学”、支持“学”、指导“学”、引导“学”,要跳出简单的教与学的矛盾对立,跳出简单的到底老师是主体、还是学生是主体的二元划分。如果教学需要,学生又喜欢,老师就可以“满堂灌”,如果没有必要,教师就可以不说话,甚至不出现。课堂教学关键不在于教师讲的多或者少,关键在于抓住学习这个根本,把课堂建设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方便的表达机会,有大家共同建立的话语系统和合作机制,师生、生生之间一起研讨、学习、分享、成长,而不是由老师一人掌控和创造这一切。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根本,也是实施差异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根本出路。因为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去想象、去建构、去体验,心灵之门必须也只能从内开启。好奇、学习、探究、追求“知道”,本是人类生命原欲的需要,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几年学校生活之后就失去了这些需要呢?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课堂上教师代替了本该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建构的活动,使学生仅仅成了课堂上的看客、观众、听众,进而失去了自己去发现的快乐,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变成了索然无味的事情。
  4.教师回归教师:登高望远照亮别人
  教师之所以出现越位和缺位,是因为对自己角色的理解与认同不够。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做相同的事,理解不同,意义就不同。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更重要,教师应该以更高远、更开阔的视角,创造课堂关系,创造教学生产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智、生命和灵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创设灵动的“学习场”,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使人人都是思考者,使信息更丰富,交流更充足,分享更直接,探讨更透彻,学习更坚实;二是以高位的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的理论为背景,建构课堂情境,引导课堂学习的方向与重心;三是以精熟的课程与学科的统领性知识、学习内容的系统建构能力和特定学习内容的具体呈现策略方法,支持学习者进行深入、透彻、专业的学习。
  唯此,教师才能站在促进学生成长的高度引领课堂,从根本上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零散、机械、单调、重复等教学问题;才能把学习的时间和舞台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氛围中,自在、舒畅地学习和表达。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境界,学生的学习才会高效、充实。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 杜 锐
其他文献
【摘要】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往往会推波助澜,引发次生灾害,严重影响政府的政策下达。只有让大众,尤其是运用网络频次较高、判断力却相对不足的中学生掌握辨析谣言的基本方法,才能阻断谣言扩散的网络通道。本文立足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中的学习活动,试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媒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以便准确判断其真实性。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谣言;部编版新教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2
刘可钦其人: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管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人说:“刘可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中辑录的正是她成长的一串串脚印,脚印间留下了一段段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让人看出其人的温暖与智慧。    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    姚文俊是刘可钦在河南省安
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引导下,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11万在职教师的师德水平、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教育学院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服务”、“开放”为标志的新型培训体制,这是我院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更是校长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004年以来的3年
【摘要】高考作文的改革,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使其继承我国古代的文艺(或文学)理论“文以意为主”与“意高而文胜”的优良传统,时刻关注“思想写作”这一话题,并将其落实于高考作文写作中。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高中“思想写作”需着重点关注以下三点:一为从“根性”高度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二为从“真趣”层面对作文教学美学法则进行思索;三为从“教程”角度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远离城市的喧嚣,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北京市商业学校(以下简称“商校”)就坐落在昌平区温榆河畔这片怡人的水光山色之中。  “以人为本,和谐共生”——遵循这一办学理念,商校以创新、拼搏精神克服了职业教育转入低谷的种种困难,探索出了一套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行业需求、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得以快速扩展,今天的商校,面貌已焕然一新:一座座造型大方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
【摘要】将吟诵教学模式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吟诵教学是一把让我国经典诗词文赋走入初中生内心的钥匙。在教师的引领下,大量吟诵经典诗词文赋,走进一个个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生命追求。  【关键词】吟诵教学;初中语文;经典诗文;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教师们谈起园长冯惠燕,总是提到她的笑。在老师们的记忆里,冯园长总是笑呵呵的,再大的问题到她那儿,都能被她春风般的微笑化解掉;而在小朋友们眼中,冯园长总是那么美丽可亲,是她们最爱的“冯妈妈”。  30年前,冯惠燕成为一幼的教师,她把这份温暖和爱给了孩子;15年前,冯惠燕成为一幼的园长,她把这份温暖和爱给了园中的每一份子。人们总是看到笑着的她,但是岁月见证了她笑容背后的探索之艰、奋斗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名师们早已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极富启发意义的范例。他们或精心取舍,或巧妙拓展,或大胆改动,或多方整合,或沟通读写,或接轨生活,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赋予了教材蓬勃的活力,带给了语文教学无穷的魅力。      一、精心取舍      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名师们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
我校语文学科的“自主品悟”教学,就是为了让孩子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感的积累,让孩子在语言学习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获得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针对这个研究,分不同课型、不同年段进行了研究,那么针对低年级来说我们怎样进行“自主品悟”教学研究的,现以《雨铃铛》一课为例写出我的点滴思考。    片段一    1.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你们听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演示“雨”字课件)了解雨字
穿过东城区灯市东口的内务部街,在街巷的深处,醒目的“北京市第二中学”校名和“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的黑木金字对联牌匾让人眼前豁然一亮。走进有着浓厚古韵的牌楼式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以灰黄为主色调的整体建筑。这里的动感喷泉、艺术灯柱、碎石小路、林荫座椅相映成趣,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  6年前,一位校长满怀激情和梦想,提出了富有智慧的独特办学理念。6年后,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长智慧的理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