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托马斯·H.埃斯蒂斯与苏珊·L.明茨在合著的《十大教学模式》一书中结合中小学案例,介绍了较为常用的十种教学模式。西式教学,这么注重模式,到底对不对?中式教学,历来讲究个性化、风格化、去模式化……青年教师应该如何选择?
其实,我思考更多的是,模式能否用于教学设计。青年教师离自主设计、风格化设计、艺术化设计等,尚有较远的距离。如果可以拥有模式,简单便捷,青年教师应该能成长得更快。
《十大教学模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导语:“记得你第一次按照一个模型做出某种东西吗?比如一架模型飞机或一块蛋糕。这个任务看上去有些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开始的时候你会出错,你需要得到一些有经验的人的建议和训练。慢慢地,你就会掌握制作很多模型飞机和蛋糕的必备技术和技能,甚至可以不用模型。事实上,你甚至还可能设计出一些新的模型或者自己独创技能,让其他人借鉴。”
如今的教学深不可测,教法花样百出,难以捉摸;教学效果又显得玄幻虚无,无法评估。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过度聚焦教学本身,无意中切断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脐带”。其实,模式所产生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处方或蓝图一样,模式的确立,旨在达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我们可以尝试以经典的模式设计,获得期待中的学习结果。《十大教学模式》一书中介绍了模式本身具有的特性,带来模式学习信心的同时,也成为选择教学模式的又一参考要素:1.反映了人类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2.可以在之后的教学规划中得到运用;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4.带领学生经历特定的、有序的和可预见的教学环节;5.适用于广泛的、多元化的学生、年级和内容领域;6.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术性内容和技能的形成发展;7.是成熟的专业工具,需要花时间学习和关注。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思考是:一节课的设计,可以使用多种模式吗?在计划做巧克力蛋糕时,有必要选择一个制作巧克力蛋糕的方法,而不是卤汁面或玉米煎饼的方法。一个鸟巢的设计图不可能用来制作一个飞机模型。选择哪一种教学模式取决于学习目标,为辅助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其实质就是一个指向特定结果的过程。从这一层面看,采用的模式要量“身”定制,此处的“身”,具体指三者:学习目标,要掌握的是什么;学习者,学生的特质怎么样;学习内容,具体呈现的内容是否合适。
这样的思考结果,还可以得到一个更有意思的启发——不能唯模式而教。一种模式根本无法适合每一节课,也不可能覆盖一门学科,更不要说统领全学科。
下面以“十大经典模式”中的直接教学模式,对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进行教学设计。基本步骤包括:1.复习已学旧知;2.陈述课时目标;3.呈现新课内容;4.提供指导性练习,评估学业表现,提供矫正性反馈;5.安排独立练习,评估学业表现,提供矫正性反馈;6.定期复习,必要时提供矫正性反馈。
《端午粽》一课,第一次提出“朗读较长的句子”这一学习目标。而之前,已经指导过朗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对话的句子”。因此,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复习已学”,将《端午粽》一课中的相关句子设计成带有感叹号的句子,或转译成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从旧知引入教学。其次,启动对新知识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朗读长句子,可以循序渐进,让学生先读好本课的生字,读好带生字的词语,读好长句子中包含的短语,如“青青的箬竹叶”“裹着白白的糯米”“一颗红红的枣”等,为完成目标做好准备。
进入核心教学环节时,直接向学生陈列目标。让学生关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告知本课学习的核心任务——读好长句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标注课文中的长句子,提供示范指导。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为例,指导分步进行:第一步,明确句子中写了些什么?写了粽子叶、粽子中的糯米、粽子中间包着的枣。第二步,明确句子是怎么写的?从外到内,先写了叶子,再写包的糯米,最后写中间的枣;写的时候,都用了叠词,如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第三步,局部指导读。通过示范,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如读“青青的箬竹叶”时,中间的“的”字要轻声,读得要轻巧。让学生在本句中其他相似处自主尝试,读好长句的局部。第四步,指导读整句话。提示学生注重其中的两个逗号,做好气息调整,读好整句话。
在完成以上步骤期间,教师伴随教学活动,不断及时给予反馈,评估学生的表现,纠正学生的练习结果。在核心示范环节教学后,安排独立练习教学环节,让学生读其他的长句子,最后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估。
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前,将学生能完整朗读全课视为学习的終极表现,评价的标准为:读得正确,读得通顺,读得流畅。
为什么《端午粽》一课要使用直接教学模式?其一,由《端午粽》一课的教学意义决定。本课为长句子朗读指导的教学“起步”点。第一次教,要示范,要指导,要讲授方法,要强调练习。直接教,最合适。其二,由学生的学情决定。本课编排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者是小学阶段最低年级的儿童,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相对薄弱。基于学情,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给予样本后,再进行练习巩固。直接教,最合适。
可见,教学模式本身不存在优劣,也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新的就是好”“旧的、传统的就不好”。同时,未有数据显示直接教学模式会带来不良的教学结果,反而有数据显示,同样的内容,使用直接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优于其他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实,我思考更多的是,模式能否用于教学设计。青年教师离自主设计、风格化设计、艺术化设计等,尚有较远的距离。如果可以拥有模式,简单便捷,青年教师应该能成长得更快。
《十大教学模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导语:“记得你第一次按照一个模型做出某种东西吗?比如一架模型飞机或一块蛋糕。这个任务看上去有些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开始的时候你会出错,你需要得到一些有经验的人的建议和训练。慢慢地,你就会掌握制作很多模型飞机和蛋糕的必备技术和技能,甚至可以不用模型。事实上,你甚至还可能设计出一些新的模型或者自己独创技能,让其他人借鉴。”
如今的教学深不可测,教法花样百出,难以捉摸;教学效果又显得玄幻虚无,无法评估。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过度聚焦教学本身,无意中切断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脐带”。其实,模式所产生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处方或蓝图一样,模式的确立,旨在达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我们可以尝试以经典的模式设计,获得期待中的学习结果。《十大教学模式》一书中介绍了模式本身具有的特性,带来模式学习信心的同时,也成为选择教学模式的又一参考要素:1.反映了人类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2.可以在之后的教学规划中得到运用;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4.带领学生经历特定的、有序的和可预见的教学环节;5.适用于广泛的、多元化的学生、年级和内容领域;6.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术性内容和技能的形成发展;7.是成熟的专业工具,需要花时间学习和关注。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思考是:一节课的设计,可以使用多种模式吗?在计划做巧克力蛋糕时,有必要选择一个制作巧克力蛋糕的方法,而不是卤汁面或玉米煎饼的方法。一个鸟巢的设计图不可能用来制作一个飞机模型。选择哪一种教学模式取决于学习目标,为辅助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其实质就是一个指向特定结果的过程。从这一层面看,采用的模式要量“身”定制,此处的“身”,具体指三者:学习目标,要掌握的是什么;学习者,学生的特质怎么样;学习内容,具体呈现的内容是否合适。
这样的思考结果,还可以得到一个更有意思的启发——不能唯模式而教。一种模式根本无法适合每一节课,也不可能覆盖一门学科,更不要说统领全学科。
下面以“十大经典模式”中的直接教学模式,对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进行教学设计。基本步骤包括:1.复习已学旧知;2.陈述课时目标;3.呈现新课内容;4.提供指导性练习,评估学业表现,提供矫正性反馈;5.安排独立练习,评估学业表现,提供矫正性反馈;6.定期复习,必要时提供矫正性反馈。
《端午粽》一课,第一次提出“朗读较长的句子”这一学习目标。而之前,已经指导过朗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对话的句子”。因此,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复习已学”,将《端午粽》一课中的相关句子设计成带有感叹号的句子,或转译成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从旧知引入教学。其次,启动对新知识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朗读长句子,可以循序渐进,让学生先读好本课的生字,读好带生字的词语,读好长句子中包含的短语,如“青青的箬竹叶”“裹着白白的糯米”“一颗红红的枣”等,为完成目标做好准备。
进入核心教学环节时,直接向学生陈列目标。让学生关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告知本课学习的核心任务——读好长句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标注课文中的长句子,提供示范指导。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为例,指导分步进行:第一步,明确句子中写了些什么?写了粽子叶、粽子中的糯米、粽子中间包着的枣。第二步,明确句子是怎么写的?从外到内,先写了叶子,再写包的糯米,最后写中间的枣;写的时候,都用了叠词,如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第三步,局部指导读。通过示范,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如读“青青的箬竹叶”时,中间的“的”字要轻声,读得要轻巧。让学生在本句中其他相似处自主尝试,读好长句的局部。第四步,指导读整句话。提示学生注重其中的两个逗号,做好气息调整,读好整句话。
在完成以上步骤期间,教师伴随教学活动,不断及时给予反馈,评估学生的表现,纠正学生的练习结果。在核心示范环节教学后,安排独立练习教学环节,让学生读其他的长句子,最后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估。
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前,将学生能完整朗读全课视为学习的終极表现,评价的标准为:读得正确,读得通顺,读得流畅。
为什么《端午粽》一课要使用直接教学模式?其一,由《端午粽》一课的教学意义决定。本课为长句子朗读指导的教学“起步”点。第一次教,要示范,要指导,要讲授方法,要强调练习。直接教,最合适。其二,由学生的学情决定。本课编排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者是小学阶段最低年级的儿童,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相对薄弱。基于学情,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给予样本后,再进行练习巩固。直接教,最合适。
可见,教学模式本身不存在优劣,也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新的就是好”“旧的、传统的就不好”。同时,未有数据显示直接教学模式会带来不良的教学结果,反而有数据显示,同样的内容,使用直接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优于其他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