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威尼斯国际艺术舣年展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row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other future”为主题展现在了世界面前。我有机会参观了本届双年展,并且对这一令世界瞩目的展览有着特殊的感受。
  已经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展示当代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展览让我们深思当代艺术应有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艺术与社会有怎样的关联性乃至艺术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等诸多问题。
  不同于宗教画和祭祀画,当代艺术没有传统艺术创作上的束缚,作为人们追求自由的象征乃至表现艺术新进步的代表,当代艺术使不少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们陶醉入迷于其中。然而,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固定性,也是现代美术评论的众矢之的。许多人认为当代艺术缺乏作为艺术品的最基本的艺术性和艺术所必有的技艺功底,当代艺术创作的“自由”给它带来许多令人异样的眼光和不认可。
  此次艺术双年展可以说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集大成。世界各国的策展人汇集来了他们认为可以代表自己国家文化及艺术水准的作品。这样的艺术展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当代艺术应有的特点以及其存在的意义,给观赏者交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意义也包含着追求自由。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自由一词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关键词。在人类文明的推进过程中,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从传统古老的宗教画发展到文艺复兴写实派,再到印象派乃至现而今的当代艺术。从艺术发展进程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对自由不断追求的过程。当代艺术正是一种人们表现对自由追求的表现方式,看不到技术上的基础的当代艺术作品占了多数,将形状与其原本拥有的意义分离开来的作品,成为当代艺术的象征作品。也因为如此,当代艺术给予了观赏者更大的思索空间。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创作的“自由”使其不易被理解,甚至成为被争论的对象,其原因可能是它过于追求“自由”。
  当今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更多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感情。表现上具有个人独特性的较为多,但是世界上的人们各不相同,所有的人都有喜好厌恶,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在艺术创作上能够集中和表达社会大众感情的作品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欢迎。所以一味表达个人感情而忽略了社会责任的艺术作品自然就会成为被争议的对象。有许多人会认为当代艺术不易理解,而在这次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集中了各国先进的当代艺术作品,许多作品在表现了艺术家本身的情感的同时,在艺术作品中有许多艺术元素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更自由、更加没有束缚地对现代社会的关联性和对社会与艺术的关联性来进行表达的。这种表达能够让人感悟,更会在观赏者的心灵中产生鸣响。这样独特的、各个不同的想法和内涵与价值观触碰出魅力的火花,才是以“自由”为主轴的当代艺术应有的特点。也正是如此的特点才会影响世界,形成真正的全球化,体现人们所追求的真正自由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
  此次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另一个魅力所在是各国分别在自己的展区里,通过作品群以其特有的情感自由的展示了本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看到不同国家不同的“风景线”,颇有趣味。中国馆通过展示民间老百姓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以及他们在对以往奋斗精神的重温中,产生出开创未来的更大勇气,作品融合了艺术家本身的感情经历,进一步表达了中国广大老百姓对未来的期待。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出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民是团结一致的,众志成城的。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日本馆与意大利馆。
  日本馆只摆放了一样作品。整个场馆悬挂了许多表达人类命运的红色细绳,细绳又连接了床、旅行包等生活用品,最终每根红绳的尽头都系着一把钥匙。这样的展示设计使观赏者联想起了生活中众多的记忆,并且与艺术家的记忆有机碰撞而变成了新的记忆,这些记忆留在人们心中,并把人们记忆连接在一起。日本的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往往被联系到的是地震灾害所带给人们的印象,正如日本馆的评议文所述,艺术家盐田的作品在“黑暗”中种下光明,为观赏者传递了生命的希望与光明。同时把人类最普遍的生死问题也升华到了艺术的境界,并传达给观赏者。这正是将艺术家自身的经历感情与社会关联起来的创作,是当代艺术应有的特点与风格。
  而意大利馆用大幅电子屏幕展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令人难以忘怀。展示利用了现代数字化手段,彰显本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沿着“All the plctures come from Italia imagine”的主题,并列展示了意大利的传统艺术给世界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之大,这使得意大利人产生了引以为荣的自豪感,更值得人们重新思考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它向世人展示的形式。
  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将当代艺术应有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以“other future”为人手点通过各国具有特色的、生动的艺术展品,丰富地展现给世界。展示了当今人类文明是以人们所追求“自由”为核心,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又不忘传统。不愧是世界当代艺术创作的集大成。
其他文献
林阳书斋最醒目的地方,悬挂着一块牌匾,楠木本色,石绿的篆字:“墨随堂”。这是黄苗子先生在98岁高龄的时候,为林阳题写的。“墨随堂”,出自林阳撰写的一幅对联:“衣傍溪边草,墨随梦下花。”  尚碑为线,以画入书  林阳的书法,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的书法既有传统书体的严谨,又有黄道周的开张和随性;他的草书有魏碑的平直,也有汉简的灵动;他不求奇崛,从平和中见性情趣味。无论是横幅还是
期刊
诗意画魂谁染成?  瀚海孕梦驼载出。  雄浑西部蹈大美,  日月抡槌伴君舞。  这是我多次欣赏王宏女史的国画艺术作品《大漠娇子》后,题赠她的《大漠魂》诗。我认为。在陇右。画家王宏是一个用心灵去画画的人。是一个把画画到心里去的人。她是一个丹青诗意的制造者、传播者、痴情者与弘扬者。著名画家李宝林评价说:“她的作品多以大漠骆驼、雪域草原为绘画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天地、人生存在状态和生命精神崇高与壮丽的
期刊
心与象合指心性与气象合为的境界,关于中国画文化体验也是关于人类所持有真、善、美心性的有关课题。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意象文化美学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理念,它以澄怀观照、寓物取象、心与象合的人文体验,注重人格立足、以德观物、立象尽意的表达方式,传颂了中国画的特色和中国文化的本源。从中国画的语言背后来看文化的方式与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绘画的核心所在。每一代人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紧密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影星、电影《红与黑》中于连的扮演者钱拉·菲利普访问中国,专程拜访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叶盛兰,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说:“叶先生是中国京剧的小生,我就是法国的小生。上帝给了他一条金嗓子。”周总理也风趣地说:“叶盛兰是中国古典男高音。”  全才小生,舍叶其谁  叶盛兰是集前代小生艺术之大成,将京剧小生推向艺术与历史之巅的一代大家。他是京剧小生挑班第一人,在京剧小生行的艺术发展史上居
期刊
今年是先师董寿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站在他亲笔题写的“和静清寂”四个大字前,书画大师董老的桩桩往事历历在目,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一、师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早在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董寿平先生早已是誉满京师,名扬海外的中国书画大师,而当时的我,只是20岁出头的青年书画爱好者,由于酷爱国学和书画艺术,因而非常仰慕寿平公的大师风范与才学,经友人介绍,求学于董老
期刊
不得不说,二胡是一件神奇的乐器。不论是其从民间艺人手中的伴奏乐器、“乞讨之器”到大雅之堂上的艺术之星的地位转变,还是其从歌舞或戏曲的伴奏乐器到突出个性的独奏乐器的身份转变,抑或是从演奏传统民歌、小调、戏曲到演奏独奏曲、大型协奏曲或外国名曲等的艺术风格转变,无不彰显着二胡那卓越的可塑性和表现力,而这似乎也暗示着二胡的艺术生命历程也一定不会“风平浪静”,而是充满着叫人铭记的“惊涛骇浪”。  由杨雪领衔
期刊
2014年11月,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俄油画高级研修班的特聘专家,维大利教授从俄罗斯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历程。教学内容涉及肖像写生、风景写生等。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转瞬即逝,正如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维大利结课时的风景教学讲座上的发言中所谈到的那样:维大利教授平易近人、真诚朴实,对于学生的画面讲解细致,并且注重强调规律性的知识,这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另外,作为一位年近古稀的
期刊
有意思的是,作为书画鉴定家的启功先生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关于书画鉴定的专著,这与其他几个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的书画鉴定家如张珩、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傅熹年、史树青(1922-2007)、杨仁恺、苏庚春(1924-2001)等是不同的。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从启功先生的零篇断缣中深味其书画鉴定之精髓。  启功先生的书画鉴定理论,不以专著见长,而以零散的文章或书画题跋著称。这些书画鉴定理论,大多集
期刊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有不少由宗教祭祀仪式发展而成的面具戏,如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的赛戏,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行于山西运城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的锣鼓杂戏(跳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傩戏(傩堂戏、端公戏),流行于江苏海州的童子戏,流传于海南的人偶戏,流传于藏族地区的白面具戏、蓝面具戏等。本文中我们以赛戏、队戏、傩戏为例,介绍我国的祭祀仪式剧。  一
期刊
作为一个文物修复工作者,因为工作性质,会经常接触到很多破损的文物。把它们复原、保留文物本身的信息并完整的流传下去,是我的工作使命也是职业信仰。在常年的修复工作当中,接触到的残缺、破损的文物不少,收获不少。故事也很多,但在这里我要讲述的是其中最为有趣的一个故事。  当时我们收到一件报修文物。拿到的是一堆零散的残件,形态各异,面对几百个碎片如何复原?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此次送修的是一件“硬木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