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稿之三航空、高铁相继开挂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这个城市的人和他们的时代。”作家、成都交通文史研究专家张建在他的著作《百年车风景》里,为自己一篇文章如此作结。此前,他的另一部有关成都的交通史志作品《从清朝开来的的士》已出版,引发很大关注。目前,他正在谋划写作第三本关于成都交通史志的著作。交通行业国企高管经历、几十年研究、三本著作,让他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成都交通史志的第一专家。
  11月30日,在锦里东路的一家茶舍里,张建先生就成都交通史、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交通发展史,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采访中,他特别提到上面这句话,放在全国来看,成都的公共交通发展,其实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个国家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如此,一定意义上,成都的40年交通发展史,也可以代表40年来中国的交通发展史。

上篇:中国汽车第三城进化史

1979:商用汽车在成都的第三个“首次”


  成都人对待小轿车,真是有些不可思议的热情。
  据张建考证,商用小汽车登陆成都,从第一次开始,到今天已有近百年历史了。第一个“首次”,是1925年10月,成都引入了一辆英制奥斯汀1214小汽车。虽然仅仅一辆,但却是零的突破。当时的成灌马路总局为此在望江楼举行庆典,设宴招待各界人士,并将奥斯汀小汽车扎成彩车,沿九眼桥一带开行让市民观赏。当时的《国民公报》连续两天予以大篇幅报道。第二个“首次”,是195T年3月,成都引入了4辆奔驰车,专供成都市民租用,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运营机构,叫“成都小汽车出租站”。
  当然,最值得一说的,是在1979年9月成都“首次”引入的10辆上海牌760Ⅱ型轿车。在改革开放之初,成都此举可谓开风气之先。1979年10月1日国庆节这天,10辆崭新的上海牌小汽车列队停放在盐市口,市民都来围观,伸长了脖子近距离观看,但又怕太近被人推倒碰壞了汽车。更让人惊奇的是,第一辆上海牌小轿车的驾驶员竟然是一位女司机,她由此成为成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的姐”。
  “成都人崇尚休闲自在,看似节奏缓慢,实际拥有超前的意识和与世界同步的眼光,在对待小轿车这个问题上,即可看出来。”张建认为,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引进10辆上海牌小轿车的举措,可以为今天成都作为中国汽车第三城的历史原因作注解。“商用轿车三次撞开成都之门,也可以说是爱车的成都人把它们接到了成都,因为成都人有爱路的传统,破除蜀道难的先天不足,所以必须先修路,路好了,自然需要更多的车来跑,爱路,爱车,这是成都人的传统,也是骨子里的基因。抗战时期,成都人发明木炭车和酒精车,也是基于这种热爱。没有这种热爱,没有这种胆识,哪里谈得上今天的全国汽车第三城的称谓?”

1985:成都出租汽车的“全民下海”潮


  1985年,成都市客运管理处发起号召,让敢于闯入出租汽车这个新生行业的人,带上人,带上汽车,办个简易的行政许可,即可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经营出租汽车业务。这在当时,是非常开明开放的举措。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本身没有更多的专项资金投入到出租汽车行业,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吸引民营资本带车上路,满足开放之后社会和市场涌来的大量用车需求。
  没有车型门槛,也没有车龄限制,如此开放的举措迅速引发“全民下海潮”。五花八门的小汽车和面包车都成了出租汽车,而且它们大都是二手旧车。从1985年到1992年近8年间,初步统计,至少不少于20种车型进入出租汽车行业,更催生了本土汽车品牌“夜明珠”的发展。不过,临时顶上来的“夜明珠”,在成都风光了好几年后,很多乘客对“夜明珠”的外观和质量却不敢恭维。“全民下海潮”一结束,“夜明珠”也就黯淡无光、最后彻底“熄灭”了。
  “这一段‘全民下海’的历史,既可以看出成都人改革开放的勇气和智慧,也能看到民间涌动的力量,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见证,‘夜明珠’的历史阶段性发光,为今天的中国汽车第三城做了很好的市场和民意铺垫。”张建认为,无论是“夜明珠”,还是1985年初成都引进的菲亚特126P,以及改革开放后,成都人喜欢“与车合影”的习俗,都能看出成都人对汽车的无限热情。1991年底推出的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开拍卖,也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是在交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内作出的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举措。

1988:成都迎来双层公共汽车时代


  今天的成都有“时尚之都”美誉,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都也一直走在时尚前沿。在引进双层公共汽车上,成都一点也不落后于一些发达城市。
  1988年9月9日,成都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与香港必达通巴士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用该车的车身广告收益作车款补偿,成功引入了6辆二手英国丹拿牌双层公共汽车,专营一环路环线34路,其票价首次采用了人民币5角的一票制。这次合作,使成都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拥有了双层公共汽车,且是第一次有了外国品牌的双层公共汽车。   1994年,成都与香港新美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8辆双层公共汽车;1995年,成都从南京接回35辆金陵牌双层公共汽车,全部投入58路运行。由此,成都的双层公共汽车全面发展,开进城市大街。对此,张建评论说:正是成都人菩学善用了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才如此站在双层公共汽车的顶上,看得更开阔,更远大。
  2006年,双层公共汽车又投入使用。但仅仅开行两年,就又停止。
  在上世纪90年代,活跃在成都街道上的还有私人运营的中巴公交车。卖票大姐或者大哥倚在车门边,扯起喉咙拉客:“有座位!马上走!”座位倒是常有,但“马上走”就是人尽皆知的谎言:只要人不挤满,司机是绝对不会发车的。以至于乘坐私人中巴公交车,成都人都习惯时不时要吼一句:“走了嘛,走了嘛!”这些私营中巴车,开行时间比公共汽车长,随停站点更多,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国营公共交通的空白,也是改革开放时代发展的产物。

1995:双流机场的“国际范”


  如果说出租汽车、公共汽车的发展,是城市交通内向发展的主体,那么,航空与高速公路、高铁,则是城市交通外向发展的主体。这方面,成都也一直不甘落后。
  从1956年成都有了第一个民用机场以来,成都的航空事业发展一直不算快。
  1987年9月12日,对于双流机场来说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当天,一架国航班机跨越青藏高原直飞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实现双流机场国际航线“零”的突破。以此为起点,到今天,双流国际机场已构建起连接世界五大洲的空中大通道,成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1995年,双流机场被批准为国际机场,成都的交通外向发展,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不断升级蜕变,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截至目前,双流国际机场已聚集国航、川航等基地航空公司8家,开通航线327条,其中国际航线109条,经国内中转国际航线18条。2017年,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4980万人次(全国第四),其中出入境旅客流量512万人次(全国第四),货邮吞吐量64万吨(全国第五)。
  一座機场引领城市起飞。对于成都而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既是成都交通外向发展的支撑,也是成都交通国际化发展的印证。
  2017年12月14日,一架从阿姆斯特丹飞来的KL1891航班平稳降落双流国际机场,标志着以双流国际机场为依托的成都航空口岸自此跨上新台阶——年出入境旅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成都航空口岸也因此成为全国第四个、中西部唯一的一类航空口岸。
  如今,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动建设,成都将成为国内少数拥有一城两机场的城市。机场一期工程按满足到2025年,共计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新建3条跑道,航站楼面积60.8万平米;远期工程将再建设3条跑道,机场航站楼总面积98万平方米,满足年旅客吞吐量9000万人次需求。
  交通外向发展的另一大成就是高铁。根据《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报告(2017)》,成都位居北京、上海之后,位列全国前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高铁枢纽。不仅如此,在2030年之前,成都还将打通八条高铁枢纽,真正做到“四通八达”。西安、重庆、贵阳、昆明、西宁、兰州、拉萨、达州,这些城市将与成都进行直线高铁连通,届时,想要到成都旅游更加容易。成都也有可能超越武汉、上海、深圳、广州或北京等诸多准一线或一线大城市,成为新一轮的超级交通枢纽城市。
  40年,意识超前、善于创新、心态包容、时尚前卫的成都人一直在不断地修路、扩路,也在不断地购车、租车、造车,日常始终离不开一条路和一辆车(机)。它们承载着成都人的希望,也承载着一座城市走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的时代使命。

2010:成都进入地铁时代


  2010年,成都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条轨道交通线——地铁1号线,这也是整个西部第一条地铁。从此原本至少要2小时的穿城之旅,立马至少缩减了一半时间。紧接着,2号线、3号线、4号线和随后开通的7号线,将二圈层和中心城区连接起来,形成了方便快捷的环线交通。
  地铁的开通,带动了城区周边的房地产,更多人已经习惯把家安在郫都、温江、双流等区县,成都也由此开启了地铁通勤的时代。

中篇:见证者——的哥林国春


  开了20多年出租车,开过的出租车型有七八种,从奥拓到奥迪……的哥林国春犹如一部成都交通史话的活标本,他同时也是成都修路、成都人爱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他身上,凝聚了成都40年的交通发展历史。
  199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林国春已当上出租车司机的哥哥找上门来,让他陪自己跑长途到绵阳,一是壮胆,二是让弟弟路上也可以练下手。林国春由此次“偷开”出租车的经历,开始了20多年的的哥生涯。
  1991年8月26日,他在哥哥的支持下,办好了服务证,合法上路。
  1992年5月,林国春承包了一辆出租车。
  1993年8月,林国春投资购买了一辆出租车,成为了早期投资出租车的少数的哥。
  1997年12月,林国春开上了的哥生涯以来的第五辆车。那时,成都尽管还未对出租车做出统一的“制服”设计识别方案,但市民已经约定俗成地以为,出租车的识别统一色彩就是当时奥拓、夏利出厂的原装红色。所以,“红色”是那个时代出租车的标志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吃香的“红色奥拓”,很快被富康、捷达、桑塔纳替代。2002年3月,林国春再一次举债买下了第三代双燃料捷达车,算下来,这已经是他开的第六台出租车了。   2012年,林国春“应招”当上了电招出租车司机,开的是手自一体的迈腾。上岗穿制服,黑西装、白衬衣、白手套,还要进行专门的英语培训。开着这辆代表成都全新的哥形象的出租车,他服务了很多世界级的会议,如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西部博览会、中国马术节等。
  如今,林国春已开出租车达26年之久了,在成都这样坚持的出租车司机屈指可数。他说,从第一次开哥哥的菲亚特,到后来的夏利、奥拓、捷达再到迈腾,汽车的变化实际也是时代的变化。无意中,他成为了那个时代历史的创造者和风潮的引领者,他和这些汽车一起见证了成都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黄金时期的发展,尤其是道路的发展。他说:“有时候,连我这样的老司机,面对城市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免不了要迷路。”

下篇:数字看成都交通40年


  要想富,先修路。成都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改革开放40年,也可以说是成都人不断修路的40年。
  回顾这40年,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2009年,成都双流机场修建双跑道;
  2010年,成都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1号线;
  2011年,成都龙泉国际汽车城正式列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2012年,成都位列客运吞吐量中西部之首;
  2013年,二环高架开通运行,K2、K1线路的无红绿灯专属车道,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
  2015年,成渝高铁投入运营;
  2016年,双流机场已经不能再满足成都的航空吞吐量了,天府国际机场开建;
  2017年底,西成高铁正式开跑;
  2018年及未来2年:地铁3号线3期、5号线、10号线2期、17号线、6号线以及通过锦江区、高新区、武侯区、青羊区、双流区的8号线,从火车南站到新机场的18号线,几条在建地铁预计都在2020年通车。通车后,成都地铁交通将全面爆发。
  有轨电车2号线预计今年年底通车;
  五环路2021年敞开跑;
  全世界首创的熊猫空铁已经在大邑进入试运行;
  营达高速、成雅快速通道、成宜高速、成资渝高速也将陆续通车;
  未来,成都高铁网也将越来越密集,其中,成蒲铁路预计4个月后正式通车;
  川藏铁路雅安段年内通车;
  成贵铁路有望年底通车;
  成兰铁路四川段、成昆铁路复线预计2020年通车……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时间真是一把利刃,短短40年,成都人的交通出行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座新一线城市的交通网络也极速扩张,地下跑的、路上走的、天上飞的相继开挂。
  成都人的交通出行变化,何尝不是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个中国人的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具体体现呢!而极速扩张的成都交通网络,又何尝不代表着中国极速扩张的交通网络?!

未来:借鉴TOD模式


  从人力三轮车到机动三轮客车,从“全民下海时代”的出租汽车到双层公共汽车……车的变化背后是路的发展,路的发展背后是城市的扩张。和所有的大城市一样,成都的城市交通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及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而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环节。
  张建介绍说,巴西库里蒂巴市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可为借鉴。库里蒂巴位于巴西南部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巴拉那州的州府。全市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300万,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库里蒂巴是巴西小汽车拥有量最高的城市,共有70多万辆小汽车,但是,发展完善的公交系统高效地吸收了城市高峰时的出行数量,约有85%的通勤者在工作期间选择乘坐公交车。因此,其使用的燃油消耗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车辆用油约減少30%,城市大气污染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很少拥挤。库里蒂巴市的公交系统布局合理,分流科学,条条线路各负其责,是目前世界上最实际和最好的城市交通系统之一。它为人口密集的城市,提供了一个耗资低、建设周期短、速度快、准时性好的新型高效率公共交通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学者郭晓琴认为,具体而言,库里蒂巴市的公共交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城市规划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二是通过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来吸引市民;三是把公共交通和步行者(而不是私人轿车和机动车)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四是采用政企分开、运营与票制系统分离的整合公共交通系统管理体制;五是政府采用对社会发展有利的经济政策来鼓励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如对有工资收入的库里蒂巴市市民,如果花费在公共交通上的费用超过工资的6%,其超过部分由政府补贴。对于住在穷人区的穷人,可以用清扫垃圾来换取公共汽车车票;六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采用一系列交通管理措施来保证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香港地铁的经验也值得借鉴。香港地铁“轨道交通+房地产+社区”模式也是TOD模式的一个方向,即:轨道交通与土地规划同步,通过轨道与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发展所建成的生活或就业小区。它具有以人为本、安全健康等特点,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形成现代化高效率生活方式。
  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地铁车站与房地产无缝连接,缔造以人为本的步行环境,让出行更便捷舒适。同时,充分利用隧道、行人天桥、绿化平台等处理机动车辆,达到人车分隔,保障行人安全。“轨道导向”型的小区同时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使“轨道+步行”成为这种模式运行的生命力。总结起来,这种模式能达到地区、社区平衡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张建认为,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不仅要从城市交通发展上学习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也要在公共交通出行者的参与层面,强化对TOD模式的认识,也可以认为是观念先行。具体而言,就是要将TOD模式的发展历史、城市案例以及对出行方式的改变等,告诉市民,让他们学习、理解并自觉参与。
其他文献
谱名:洞庭明月湾吴氏世谱  居住地:江苏苏州  始迁祖:吴咸  主修:吴荣封  年代:民国十年(1921)  版本:卷一至卷六共6册,木刻本  堂名:(无)“抗金”吴家将的兴与衰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虏获了宋微宗、宋钦宗父子北归,是为“靖康耻”,北宋亡。本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自此,南宋与金在此后百年间,时和时战。在“抗金”各支军
期刊
1891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礼堂内,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走上讲台,他一手握着一个铜球,触碰了一下被后人称之为特斯拉线圈的高频高压交流电装置。刹那间,25万伏高压电进入他的身体,在观众惊异的目光中,他后退几步,电流产生的光芒消失了,他却毫发无损。  这名男子就是尼古拉·特斯拉,交流电动机的发明者。特斯拉用上面那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交流电的安全性。  过去几年里,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是交流电的主要反对
期刊
读史而鲜有不知郭琇其人者。郭琇是清初政坛上响当当的人物。他清正索洁,不畏权势,参河道总督靳辅,参权臣明珠和其党徒余国柱,参康熙红人高士奇,以此名动天下,被誉“铁面御史”。  但鲜有人知道,郭琇初入官场时,却是一个贿通上权、逼榨乡里的贪官。  郭琇三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一岁放吴江县令。吴江县乃江南膏腴,财税重地,在时任江苏巡抚余国柱眼里,就是一个发财敛货的宝地。于是他公然向吴江县在内的属地官员们索贿,
期刊
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一项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区通锦桥附近,发现了唐代、明代、清代三个时期的城墙,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史载,唐代中期,为抵御外敌,乾符三年(876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建议下,成都军民挖开成都平原古墓,以墓砖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短短三个月建成罗城。据考古人员介绍,此
期刊
“宜其家室”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里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的篇章,美如珠光,灿若星海。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首《绸缪》,是描写新婚之夜丈夫幸福喜悦心情的诗篇。“绸缪”原有紧紧捆绑之意。“束薪”、“束刍”、“束楚
期刊
列队的华工。图/FOTOE  1915年夏,西方列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沉重代价,人力匮乏。作为“中立国”的中国政府于1916年初开始向法国输送华工,华工与当局签订一份3-5年的合同,注明工作范围及报酬,薪金劳工领一半,另一半发给国内家人。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191
期刊
利玛窦带来圣像  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当时来中国最有影响的传教士,在传教时他很注重图像的作用。他说:“许多道理用语言说不清,看画册便迎刃而解了。”为此他带来不少宗教画,并在南京的教堂展示过这些画。当时居住在南京的顾起元(著有《客座赘语》)曾亲眼见过,在书中他这样描述:“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日天母。画以铜版为桢,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桢上,脸上之凹凸处,正视如生人不殊。”他
期刊
寸阴与分阴  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常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并垂直于晷面。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某一时刻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寸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淮南子.原道训》里有记载”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期刊
对于今天习惯用电饭煲的我们来说,锅巴确实有些陌生,但是过去二十年,锅巴是煮饭常见的产物,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专爱挑烧糊的锅巴来吃,古人也不例外。而且,更容易存储的锅巴,在当时是一种储备物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救了你的命了……  當然,真正救命的,不是锅巴,而是传统伦理中的“孝道”,饭也吃得这么“礼义廉耻”,算不算一种中国式的教化风尚?
期刊
在新石器时代,全球已经出现多处文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在中国出现,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或许更早),在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华民族的先民熟练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艺和纺织技术,也懂得了如何烧制陶器并在上面描绘出各种纹样,他们也会在光滑坚硬的玉石上刻画出部落的图腾——最初的艺术正是由此萌芽。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在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录中有17件新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