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300—02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初年元宪宗至元英宗期间,正是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最严重的时代,也是全真教由盛而衰的时代。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境遇极其悲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遭受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丧失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就连以往知识分子们苦苦追寻的科举之路也被堵塞。马致远信奉全真教,既是排遣失落情绪的需要,也是以信教形式反抗统治者、表达对社会不满的一种方式。
全真教思想对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有着程式化的内容:一般先写某个神仙偶然发现人间有人可度,然后化身下凡度人,被度之人开始并不领情,在经过一系列神仙设置的考验后参透人生,从而甘愿转入仙道,结局往往呈现群仙共现的场面。马致远的第一部神仙道化剧《岳阳楼》就显现出全真教思想与他的神仙道化剧的密切关系。《岳阳楼》中的全真教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教圆融
全真教吸收儒、释、道三家的内容,提倡三教圆融。王喆创教之初建立的许多教团都以三教命名,而不是高捧道教贬低儒释两家。他始终提倡三教平等,三教一家。到了元代,全真道士还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三教同源一致。马致远也接受了三教圆融的思想,所以在《岳阳楼》里,儒生、道士、和尚、隐士等混杂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譬如吕洞宾开篇介绍自己时说道:“先为唐朝儒士,后遇钟离师傅点化,得成仙道。”①这是由儒向道的转化。以后吕洞宾的言辞中又陆续出现陶元亮、伯阳、佛印、苏轼等分属不同领域的人物,而且出口自然,全然没有你我之分、高低贵贱之别。若换做一个传统道士,如此出言是不可想象的。三教圆融的思想增添了《岳阳楼》的生活元素。只要符合创作的需要,任何派别的人物都可以进入剧作担当角色。因此,创作不会被狭隘的派系之争妨害,故事内容也更加饱满。
2.消极避世
全真教的成立伴随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全真道士们不臣不仕,谈不上穷达之分。他们参悟了生活的冷酷无情和黑暗难救,进而转向唯心的虚幻的世界。《岳阳楼》中吕洞宾度柳树精的言语,集中反映出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其方式就是刻画仙境的美好和现实的烦恼,通过对比,让人产生厌世的情绪和对美好仙境的向往之情,从而实现度人的目标。文中有一段唱词:
灵芝草,长生草,二三万岁;娑罗树,扶桑树,八九千年。白玉楼,黄金殿,烟霞霭霭;紫微宫,青霄阁,环佩翩翩。鹦鹉杯,凤凰杯,满斟玉液;狮子垆,狻猊垆,香喷龙涎。②
这段唱词细致描写了仙境里所拥有的尘世难见的珍品,道出仙境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不仅如此,成仙的生活还可以这样:
拜辞了潇湘洞庭水,同去蟠桃赴仙会。酒泛天浆滋味美,乐奏云璈音调奇。绛树青琴左右立,都是玉骨冰肌世无比。③
在仙界可以吃蟠桃、饮美酒、听奇乐,甚至还可以欣赏冰清玉洁的仙女,可谓琳琅满目。而尘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得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④
即使像曹操、项羽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也禁不住岁月的淘洗,何况凡夫俗子之辈?人生本身就是虚幻,不如早日参透了升仙。作者借吕洞宾之口把生活描绘得虚无缥缈,也就是向人们的意识里投射出“到头来一场空”的人生信条。这与其说是一种逃避现实,不如说是一种面对黑暗社会的无奈。
3.禁欲主义
传统道教提倡清心寡欲,但不完全禁欲;全真教则把天伦之乐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恩爱视为大害。这也无怪乎在《岳阳楼》的楔子中出现了吕洞宾命令郭马儿杀掉媳妇贺腊梅的一幕。猛的一看,这不仅不符合全真教不准杀盗的戒律,而且损害了吕洞宾仙人的慈悲形象。但是仔细往下看,我们就会发现,吕洞宾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逼郭马儿早日收起凡心,不要再为娇妻苦苦萦系。因为郭马儿不肯成仙甚至大打出手,都与媳妇贺腊梅有重大关系。而且,吕洞宾并没有真正杀掉当时已经成仙的贺腊梅,仅仅是想让郭马儿早日省悟罢了。此外,全真教还认为酒色财气甚至食色睡统统都是违反天性的人欲,只有违逆人情,消除七情六欲,断除酒色财气,控制色睡,才能得道升仙。但有趣的是,成仙以后饮酒、嗜睡就不再构成禁忌,吕洞宾可以三醉岳阳楼,蟠桃会上玉浆美酒也是必备之品。这也是在向人们暗示做神仙的逍遥自在,莫若早脱红尘。
4.无形反抗
马致远的《岳阳楼》,如果仅从整体宣传的思想来看,似乎仅仅是在宣传一种出世的世界观,甚至是极为消极的生活观。但如果仔细品味《岳阳楼》中的话,你会在字里行间突然发现整部剧并不是像一个宗教徒一样坠入虚无主义的迷雾中,而是在不经意间会突然爆发出慷慨激愤之词,以至于整部剧不再是遁世者的吟咏,反而转变为抗争者的呐喊。这呐喊中蕴藏着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仇恨,对理想生活和人格的向往之情。《岳阳楼》含蓄地表达了底层知识分子身逢逆世时,绝望、苦闷但又不甘寂寞力图冲破一切阻碍找寻新生活的复杂心情。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从选择信奉全真教的初衷看,几乎大部分人包括马致远在内,都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而被迫走上了入教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与其说是被道义驯服,不如说是被残酷的现实征服。换言之,只要生活不再如当初那么黑暗,或者统治者的约束稍微有些松动,这些知识分子内心恋仕的火焰就会瞬间喷发。元仁宗恢复科举对65岁的马致远依然具有诱惑力,以至于作谀曲高赞元仁宗。由此不难想象,正值壮年时期的马致远在创作《岳阳楼》时心中必然是不平静的。他要借这部剧作来发泄心中的怒火,以表达对元统治者的抵抗。这种抵抗与全真教的抵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孙德彧执掌全真教前,全真教的行为对元统治者实际上也是一种抵抗,只是到后来全真教才变了节。在《岳阳楼》中,吕洞宾登上岳阳楼时,发出北土沦丧之感:
自隋唐,数兴亡。料着这一片青旗,能有的几日秋光。对四面江山浩荡,怎消得我几行儿醉墨琳浪!⑤
这分明是马致远借吕洞宾之口,表达自己既激昂而又感伤的民族意识。又如:
(云)郭马儿,你休恼了我。(郭云:)恼了你,可怎么我?(正末唱:)把岳阳楼翻作鬼门关,休只管卖弄拳儇。⑥如果把这句话看做是马致远对元统治者的挑战也未尝不可,作者借此把一腔的怒火发泄出来,蕴含着作者相当激愤的情绪。
总之,特殊的生活时代让马致远选择了全真教,全真教在影响他生活的同时,又影响了他对神仙道化剧的创作,而《岳阳楼》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全真教的三教圆融、消极避世、禁欲主义和无形反抗都在《岳阳楼》这部作品中留下了痕迹。品读《岳阳楼》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马致远的内心世界和他身处的那个特殊时代,真切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那种无奈的感伤。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付丽英、马恒君:《马致远全集校注》,语文出版社,2002年,第118、138、141、128、120、132页。
责任编辑:绿 叶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300—02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初年元宪宗至元英宗期间,正是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最严重的时代,也是全真教由盛而衰的时代。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境遇极其悲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遭受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丧失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就连以往知识分子们苦苦追寻的科举之路也被堵塞。马致远信奉全真教,既是排遣失落情绪的需要,也是以信教形式反抗统治者、表达对社会不满的一种方式。
全真教思想对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有着程式化的内容:一般先写某个神仙偶然发现人间有人可度,然后化身下凡度人,被度之人开始并不领情,在经过一系列神仙设置的考验后参透人生,从而甘愿转入仙道,结局往往呈现群仙共现的场面。马致远的第一部神仙道化剧《岳阳楼》就显现出全真教思想与他的神仙道化剧的密切关系。《岳阳楼》中的全真教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教圆融
全真教吸收儒、释、道三家的内容,提倡三教圆融。王喆创教之初建立的许多教团都以三教命名,而不是高捧道教贬低儒释两家。他始终提倡三教平等,三教一家。到了元代,全真道士还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三教同源一致。马致远也接受了三教圆融的思想,所以在《岳阳楼》里,儒生、道士、和尚、隐士等混杂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譬如吕洞宾开篇介绍自己时说道:“先为唐朝儒士,后遇钟离师傅点化,得成仙道。”①这是由儒向道的转化。以后吕洞宾的言辞中又陆续出现陶元亮、伯阳、佛印、苏轼等分属不同领域的人物,而且出口自然,全然没有你我之分、高低贵贱之别。若换做一个传统道士,如此出言是不可想象的。三教圆融的思想增添了《岳阳楼》的生活元素。只要符合创作的需要,任何派别的人物都可以进入剧作担当角色。因此,创作不会被狭隘的派系之争妨害,故事内容也更加饱满。
2.消极避世
全真教的成立伴随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全真道士们不臣不仕,谈不上穷达之分。他们参悟了生活的冷酷无情和黑暗难救,进而转向唯心的虚幻的世界。《岳阳楼》中吕洞宾度柳树精的言语,集中反映出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其方式就是刻画仙境的美好和现实的烦恼,通过对比,让人产生厌世的情绪和对美好仙境的向往之情,从而实现度人的目标。文中有一段唱词:
灵芝草,长生草,二三万岁;娑罗树,扶桑树,八九千年。白玉楼,黄金殿,烟霞霭霭;紫微宫,青霄阁,环佩翩翩。鹦鹉杯,凤凰杯,满斟玉液;狮子垆,狻猊垆,香喷龙涎。②
这段唱词细致描写了仙境里所拥有的尘世难见的珍品,道出仙境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不仅如此,成仙的生活还可以这样:
拜辞了潇湘洞庭水,同去蟠桃赴仙会。酒泛天浆滋味美,乐奏云璈音调奇。绛树青琴左右立,都是玉骨冰肌世无比。③
在仙界可以吃蟠桃、饮美酒、听奇乐,甚至还可以欣赏冰清玉洁的仙女,可谓琳琅满目。而尘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得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④
即使像曹操、项羽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也禁不住岁月的淘洗,何况凡夫俗子之辈?人生本身就是虚幻,不如早日参透了升仙。作者借吕洞宾之口把生活描绘得虚无缥缈,也就是向人们的意识里投射出“到头来一场空”的人生信条。这与其说是一种逃避现实,不如说是一种面对黑暗社会的无奈。
3.禁欲主义
传统道教提倡清心寡欲,但不完全禁欲;全真教则把天伦之乐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恩爱视为大害。这也无怪乎在《岳阳楼》的楔子中出现了吕洞宾命令郭马儿杀掉媳妇贺腊梅的一幕。猛的一看,这不仅不符合全真教不准杀盗的戒律,而且损害了吕洞宾仙人的慈悲形象。但是仔细往下看,我们就会发现,吕洞宾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逼郭马儿早日收起凡心,不要再为娇妻苦苦萦系。因为郭马儿不肯成仙甚至大打出手,都与媳妇贺腊梅有重大关系。而且,吕洞宾并没有真正杀掉当时已经成仙的贺腊梅,仅仅是想让郭马儿早日省悟罢了。此外,全真教还认为酒色财气甚至食色睡统统都是违反天性的人欲,只有违逆人情,消除七情六欲,断除酒色财气,控制色睡,才能得道升仙。但有趣的是,成仙以后饮酒、嗜睡就不再构成禁忌,吕洞宾可以三醉岳阳楼,蟠桃会上玉浆美酒也是必备之品。这也是在向人们暗示做神仙的逍遥自在,莫若早脱红尘。
4.无形反抗
马致远的《岳阳楼》,如果仅从整体宣传的思想来看,似乎仅仅是在宣传一种出世的世界观,甚至是极为消极的生活观。但如果仔细品味《岳阳楼》中的话,你会在字里行间突然发现整部剧并不是像一个宗教徒一样坠入虚无主义的迷雾中,而是在不经意间会突然爆发出慷慨激愤之词,以至于整部剧不再是遁世者的吟咏,反而转变为抗争者的呐喊。这呐喊中蕴藏着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仇恨,对理想生活和人格的向往之情。《岳阳楼》含蓄地表达了底层知识分子身逢逆世时,绝望、苦闷但又不甘寂寞力图冲破一切阻碍找寻新生活的复杂心情。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从选择信奉全真教的初衷看,几乎大部分人包括马致远在内,都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而被迫走上了入教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与其说是被道义驯服,不如说是被残酷的现实征服。换言之,只要生活不再如当初那么黑暗,或者统治者的约束稍微有些松动,这些知识分子内心恋仕的火焰就会瞬间喷发。元仁宗恢复科举对65岁的马致远依然具有诱惑力,以至于作谀曲高赞元仁宗。由此不难想象,正值壮年时期的马致远在创作《岳阳楼》时心中必然是不平静的。他要借这部剧作来发泄心中的怒火,以表达对元统治者的抵抗。这种抵抗与全真教的抵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孙德彧执掌全真教前,全真教的行为对元统治者实际上也是一种抵抗,只是到后来全真教才变了节。在《岳阳楼》中,吕洞宾登上岳阳楼时,发出北土沦丧之感:
自隋唐,数兴亡。料着这一片青旗,能有的几日秋光。对四面江山浩荡,怎消得我几行儿醉墨琳浪!⑤
这分明是马致远借吕洞宾之口,表达自己既激昂而又感伤的民族意识。又如:
(云)郭马儿,你休恼了我。(郭云:)恼了你,可怎么我?(正末唱:)把岳阳楼翻作鬼门关,休只管卖弄拳儇。⑥如果把这句话看做是马致远对元统治者的挑战也未尝不可,作者借此把一腔的怒火发泄出来,蕴含着作者相当激愤的情绪。
总之,特殊的生活时代让马致远选择了全真教,全真教在影响他生活的同时,又影响了他对神仙道化剧的创作,而《岳阳楼》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全真教的三教圆融、消极避世、禁欲主义和无形反抗都在《岳阳楼》这部作品中留下了痕迹。品读《岳阳楼》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马致远的内心世界和他身处的那个特殊时代,真切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那种无奈的感伤。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付丽英、马恒君:《马致远全集校注》,语文出版社,2002年,第118、138、141、128、120、132页。
责任编辑:绿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