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中国的“非洲妈妈”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se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佳韬今年刚满20岁,是温州医科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她长相甜美,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父母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精神在她心里深深扎了根。高考时廖佳韬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科大学。高中时,她组织同学为山区的孩子筹集衣物和学习用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善心的幼苗在廖佳韬心中逐渐生长。
  2016年上半学期的一天,廖佳韬在网上看到一组贫穷国家孩子的生活图片,他们个个骨瘦如柴,衣不蔽体,眼神无助。连续几天,孩子们的形象一直在廖佳韬脑海里浮现,挥之不去。她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有一种想去看他们的冲动。
  满怀心事的廖佳韬找到高中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高中同学也谈起自己在国外做义工的经历,并告诉廖佳韬那些无助的人们渴望得到帮助,对别人付出友爱是一种美妙的感受。高中同学的一席话让廖佳韬下定决心去国外做义工。于是她上网查阅资料,接洽到一些国际志愿者组织,并联系上一个雷励国际的志愿者项目,申请成为坦桑尼亚志愿者的一名队员。
  收到消息后,她开始查阅资料,把甲肝、乙肝、黄热等疫苗打了个遍,服用了一个月的防霍乱药物。偷偷办理各项签证,准备“先斩后奏”。一天,廖佳韬趁父母高兴,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出所料,父母惊讶她的决定。“做义工不一定要去坦桑尼亚,那些地方战乱不断、疾病成灾,实在让人不放心。我们可以捐钱给他们,这也是在献爱心。”尽管父母劝说了很多,但廖佳韬不为所动。幸好廖佳韬的父母都是开明的人,他们知道女儿有自己的想法,劝说不行只能同意。
  2016年7月的一天,廖佳韬从上海出发,经过长达20个小时的飞行后,她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坦桑尼亚位于赤道上的东非国家,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廖佳韬做义工的孤儿院里有47个3岁到13岁的孩子。4间没有门窗、屋顶的钢棚子的房屋,几张老旧的桌椅,这些便是孤儿院全部家当。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他们只能借助照进教室里的自然光来上课;他们没有足够的学习文具,轮流使用两三块橡皮。一年到头,孩子们身上的衣服没一件像样的,破洞隨处可见。
  做义工期间,廖佳韬每天7点多起床,从志愿者基地出发,步行半个小时到公交站,在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颠簸半小时,再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位于半山腰的孤儿院。一天的工作后,下午4点左右原路返回。廖佳韬在孤儿院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这些孩子,教他们英语、物理、体育。她总是把自己当成这些孩子的妈妈,竭尽全力去保护他们,教导他们。
  廖佳韬常常抱着三四岁的小孩子,给他们擦鼻涕、讲故事,还时不时地亲吻他们,就像一个慈爱的妈妈。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喜欢让这个年轻的中国妈妈抱抱。可细心的廖佳韬发现,有个孩子总是一个人静静地躲在角落里,无论怎么哄从来都不笑。原来,这个孩子患有艾滋病。知道情况后,廖佳韬给予了这个孩子更多的时间和关爱。为了改善孩子们的条件,廖佳韬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孩子的情况,几天时间就筹集到3万元,并用这笔钱购买了孤儿院里的第一台电脑、第一台电视机、两套急救用具等等。
  一个月的志愿支教时间很快过去了,归国回到学校后,在暑假实践报告中廖佳韬记录了这次经历,同学们深受感染,纷纷表示,下次结伴一起去坦桑尼亚当“妈妈”。女孩廖佳韬用她微薄的努力,告诉人们,我们无法凭借个人之力去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付出自己的爱心,为受难的人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暖意和希望。
其他文献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一种思想。王阳明是明代的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传至世界各地,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明清两代。所谓“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这种理念不止用于治学经国,同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交友的重要理念。  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宦官身居高位,把持政务,纲纪混乱,士
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家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老舍的死,對好友冰心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她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这么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怎么会死?”  冰心和老舍是一辈子的朋友。有一次,老舍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和冰心联名写信给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赛珍珠,邀请她访问中国。信件写好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后来取消了,信也就没寄出去。1971年,在老舍去世5年之时,红卫兵找到
人生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而何时又该放弃。这是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的人生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人生的依赖程度。犹太先知曾说:“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着手离去。”的确,我们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生活是奇妙的,到处都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回顾过去并突然意识到它再也不会出现时,我们才认识到人生中的这一真理。  记得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我被送进了医院。几
我课间正喝水,一个学生关切地说:“老师,每天要喝8杯水。”我问:“谁说的?”他说:“网上都这么讲。”我逗趣地问他:“可不可以喝20杯呢?”他说:“那怎么受得了!”我示意:“这么小的杯子。”他强调:“我说的8杯是正常的杯子。”我追问:“什么才是正常的杯子?”他一时语塞。其实,这涉及到彼与此的标准问题。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在日本神奈川县有一家奇特的银行——“食物银行”。它是由一个名叫高桥实生的女士创办的,旨在救助单亲家庭、因精神障碍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人、年轻的单身人士、低保户等各种各样的人。  高桥女士曾经是一位穷人,因为无法忍受前夫的家庭暴力,带着儿子一起逃了出来。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生活很快陷入困境,一日三餐难以维系。后来,在公益团体的救助下,高桥女士靠摆地摊白手起家,如今拥有了一个大公司。想起当初的困窘经历,高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入侵了扎巴克的故乡,扎巴克也被纳粹士兵抓走并被送进了一个集中营。扎巴克天天想着逃跑,同室的难友们都这样沮丧地告诉他:“来到这个地方的人,从来就没有能够真正活着出去的!”  每天都有人死去,每次有人一死,纳粹士兵就会叫同囚室的人把尸体抬到丛林一个深坑里。难友们告诉扎巴克,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好好地活着出去,唯一的归宿就是这个深坑!有一次,扎巴克所在的那个囚室里也有两个人死去了,纳粹
生活中,你在努力得到想要的结果吗?我在这篇文章里告诉你为什么得不到的7个原因,阅读这篇文章后你愿意行动起来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读下去吧。  1.没有在自己身上投入  与努力工作相比,要更加努力做好自己。做好工作可以谋生,做好自己能够改变命运。所以要坚持在自己身上投入,学会新技能,例如你的沟通能力,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人信服,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你成功。不想50岁的时候失
星云大师创建佛光山。徒弟屈克偲整天在山上诵经,时间一长腻了,开始向星云大师抱怨:“现在社会都发展成什么样子了,还整天诵经一点用都没有。”星云大师也不生气,而是笑呵呵地站起来,来到房子的角落,那里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过冬用的煤。星云大师把煤从篮子中拿出来,然后拿着竹篮来到屈克偲身前,把竹篮递给屈克偲,对他说:“明天你到山下河旁,給我提一篮清水回来。”  屈克偲虽然很疑惑,但还是按照星云大师的吩咐去
正如酒后不能开车一样,却总有人心存侥幸,白俄罗斯裁判莫里克明明知道下午三点时将上场执法,而偏偏在中午的时候忍不住拿起了酒杯。莫里克酒量很大,平时灌个半斤八两的,有如喝白开水一样。而偏偏这天,他喝得并不多,却感觉头昏脑涨,为此,他特地午睡了一个小时。哪知被工作人员喊醒时,他还昏昏欲睡。如果此时他及时如实报告身体状况,兴许还能减轻过失,但是,他还是坚持上了场。  一向以坚定军人步伐出现在场上的莫里克,
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百多年以来最重要的奖项,获得者中云集了人类社会百年以来最杰出的精英。仰望这个杰出的群体,我们会发现,除了他们一往无前的执着和刻苦努力之外,他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而正是这个秘密,最终让他们战胜所有的阻碍,走进成功的圣殿。  看看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吕多姆的成长之路。他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读中学时,因为聪明勤奋,数理成绩特别优秀。高考时,家人和老师都极力劝说他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