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万物有神论”是福禄倍尔活动观的思想根基。儿童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天赋本能,而活动则是天赋本能的展开和实现。活动体现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也体现在一切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里,而自主的活动则是内化与外化、意识与活动的统一。
关键词: 福禄倍尔 活动观 思想渊源 表现 主要思想
一、活动观的思想渊源:万物有神论和自然主义教育观
福禄倍尔的宇宙观是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乃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此统一者就是神。万物从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在万物中掌管万物,支配万物,创造事物——人、自然,能了解自然科学的法则,而制定法则者就是神。福禄倍尔认为宇宙乃是一个调和、伟大的有机体,把自然科学和基督教的神浑然一体是福禄倍尔“人性教育”的基础论。因为万物是由神所造,所以神的本质存在万物之中,神的本性、神性,也就是万物的本质,由自己的本质而表现出具体的活动。人类和别的动物不同,人类有其特有的使命和天职,他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生活;神为万物中最高者也最具神性,人类由感知和理性来认识事物,所以,人性教育乃在于引导去意识,去思考及表现。人或者儿童是在活动中表现上帝、认识上帝及其事物的本质的。
福禄倍尔受到了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要适应自然思想的影响,但他把“自然”理解为潜藏在人身上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理解为神的本愿的自我发展。他认为,“人的天性表现为四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①。所以,教育要适应自然就是要顺应人的本能,并按照其本能给予适当的教育,以使他自然地、多方面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而活动和游戏也是儿童自发的天性和自然的冲动。
福禄倍尔的活动观即:引导儿童本身的活动,让儿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儿藉此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他们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也就是说:使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统一。这些便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福禄倍尔认为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可以实现生命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根本上说是“上帝的统一”。活动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是实现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的桥梁。
二、活动观的表现
(一)活动可以通过游戏、作业、劳动等多种形式表现
福禄倍尔在《人的教育》中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即儿童的自我活动,但是同时也把儿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理解为神的创造活动的表现。从福禄倍尔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来看,不仅游戏、作业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活动,而且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渗透着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思想。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内容。游戏不仅是自我活动的表现,还是儿童创造力的表现,因此,福禄倍尔非常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儿童的创造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且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心情和教育。福禄倍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最神圣的活动。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②正是在游戏中儿童最能表现出创造性和自动性,最能激发儿童内在的自发的力量和冲动。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活动,福禄倍尔亲自为幼儿设计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一套活动玩具,命名为“恩物”,意为上帝的恩赐。在触摸、玩耍球体、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活动中,让幼儿辨别颜色、形状、大小,让他们自己搭建建筑物或玩具。让儿童在玩耍中认识事物,体验活动的力量。除以上几种“恩物”外,福禄倍尔还主张提供折纸、贴纸板、木棒、绳子、小株、环圈等让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和作业。为发展儿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福禄倍尔还要求儿童进行各种劳动作业,如栽培植物、初步的自我服务等。
游戏既是活动的一种,还是各种自发的表现和练习活动。在福禄倍尔看来,游戏是儿童心中自发的、自动的。“福禄倍尔在解释何谓‘自动’时,指出,这是一种来自儿童个人兴趣,由儿童个人动机(愿望)决定并以儿童个人力量为基础的活动”。③只有这种自由、自发的活动,才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他认为,学生期儿童的自发活动有三类:一是生命的模仿或实际生活诸现象的模仿;二是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或学校教学的自发应用;三是各种精神借助各种材料来实现的完全自发的产物和表现。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活动或游戏都是以内部生命、生命力和外部生活为前提条件的。
福禄倍尔非常重视劳动活动在儿童成长中的价值,认为在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家长、教育者都应鼓励儿童做事、劳动,因为做事、劳动等各种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认识自己的极好的方式。同时,在生活和劳动中活动是架构个体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而人进行活动、创造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人身上的上帝的本精神,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上帝的认识。福禄倍尔的这种通过活动达到对“生命统一”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宗教主义的色彩,“在他看来,儿童活动本能是教育中的推动因素,因而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他把做事和各种活动看作儿童生活中首要的东西”。④
(二)活动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
福禄倍尔把人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学生期。幼儿的活动又分为内部的活动和外部的活动。不同时期儿童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是不同的。游戏是儿童期活动的特点。在婴儿期,主要发展感觉和身体。此时的婴儿就是不加选择地把他所接触的外界或者说自然界中纷繁多样的事物接受或吸收到自身上来。这一时期的婴儿就是通过运用他们的双手、双脚、嘴唇、舌头,以及眼睛、面部表情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达到认识自身的结构、功能。这一时期活动的特点就是变外部的东西为内部的东西。
儿童早期就相当于幼儿期、学前期(少年期)。福禄倍尔认为:“在幼儿期,作为幼儿的人把以前这种内化了的东西重新外化。儿童通过这种表现,实现内部和外部的统一,这也表现了上帝统一体的过程。”⑤他指出这一阶段语言发展和游戏在儿童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语言是认识外部事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内部实在的工具,是连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手段;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在婴儿期,对父母和教育者的要求主要是养护;儿童早期是使内部的东西成为外部的时期,训练居于主要地位;儿童期主要是学习,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时期,父母和教育者应引导儿童去认识事物,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洞悉一切事物都有上帝赋予的本性和生命”。⑥在儿童早期,幼儿开始自动地向外部表现其内在本性,一些最基本的天性开始觉醒,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接触,以及游戏活动获得经验和体验,并试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生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主要以教学活动为主。这一时期活动的特点是使外部的东西变为内部的东西。福禄倍尔认为,学校教员的作用就是能够向自己和他人或者学生指出并使之理解事物内在的、精神的本质。这一时期,儿童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三)所有的课程都是由以活动的形式来展现的
福禄倍尔在其《人的教育》中大篇幅地讲述了学生期儿童的教育,在他的著作里阐述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设计了学校教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福禄倍尔认为,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课程编制的立足点,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和编制课程时必须考虑儿童的需要、兴趣、个性和经验。
福禄倍尔设计的课程是与万物有神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既要认识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又要认识作为内部世界的精神。语言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工具,活动则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福禄倍尔所要求的学校教育的课程主要有四个方面:(1)宗教;(2)认识自然的自然常识;(3)促进思维发展的数学;(4)语言。这些教学内容是被编排在活动中进行的。首先,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活动中学习、在做中学是获得知识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福禄倍尔看来,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探索自然的活动;儿童的实际生活;自由活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三、活动观的主要思想
(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我们可以借用简明心理学辞典中对内化的定义:个体将某种关系、观念、标准、态度等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过程。
活动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这两种活动不能独立。福禄倍尔在论述各个时期的儿童活动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幼儿一般以内化活动为主。婴儿因为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外部的环境和自己都不了解。而通过他对外界事物的探索认识后,知道了自己的手是用来拿东西吃的、可以抓握物体,嘴是用来说话的、吃东西的,明白了物体有硬的、有软的。
外化,即某种内部的心理活动被表现、投射或显现于外部对象的过程,如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而在学前后期和学生期,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逐步成熟和语言的形成,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意识,并逐步开始自主地进行各种活动。在这些外部活动里,已经渗透着幼儿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即是思想的展开和实现。同时,通过活动可以使儿童对事物、物体有更新的认识和想法,这种在活动中形成的新的知识会被重新整合入儿童已有的认识结构里面。从这一时期开始,儿童的内化活动和外化活动就相互交织地共同进行。婴儿期也存在这两种活动的交织进行,但那时还不明显。内化和外化在人的整个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是个体心理成熟和发展的机制。福禄倍尔正是认识到内化和外化这一心理机制,所以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活动内容才有不同的侧重。
(二)意识与活动的统一
福禄倍尔认为:“事物的内部实质,是根据人的内部精神对事物的外部表现来认识的。人的内部性质,人的精神以及事物和人的神的本质,也是从其外部的表现来了解的。”⑦福禄倍尔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不仅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激发儿童的思维意识。按照马克思对活动观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活动和意识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一方面,活动是人的思想意识产生的根源,对活动的理解不能单独进行,要与意识相统一。另一方面,意识又是人活动的内在思维,是人进行活动的前提。在活动中产生的意识又会反过来影响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的组织必须以自由、自愿为原则
活动的展开要按照儿童的兴趣、儿童成长的自然天性而组织活动。活动的组织也必须遵循自由、自愿的原则,而自由也需由活动来展示、体现。福禄倍尔说:“所以,在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学和真正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外在的约束唤起内在的自由意志,外来的恨唤起内部的爱……为避免后一种可能和实现前一种可能,一切以规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必须顺应学生的本性和需要。”⑧福禄倍尔的理论,儿童从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的天性、本性以正确的、恰当的对待,让他自由地、多方面地发展和运用自己的能力。福禄倍尔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含有中庸的意蕴。一方面他主张要求儿童多方面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不可过多使用一定的能力和肢体而牺牲或损害其他方面的能力。他反对父母过多地管制、约束孩子,他害怕由于父母过多地出于善意的不明智的帮助最终害了孩子。他主张儿童从幼时起就应学习自己发现自己的各项能力,自由地活动,自动地行事,用自己的双手获取东西,用自己的双足行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一切,使他的肢体均衡、不偏不倚。
(四)所有的活动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
儿童围绕着自己或外界事物展开的活动都是出于相互联系之中的,全面地、联系地看待问题或者整体地考虑事物。“同样家长应从儿童各项必要联系中,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发展的生存关系中,认识儿童,从而把儿童的教育同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相协调。因为人,作为从神赋有人性的人来说,必须视为与上帝、自然和人类有关,在他的本身内部具备着的神的统一性、自然的多样性和人的个性,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⑨
“这样,在儿童身上看到整个的人,人性和人的整体性,是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的整个未来的活动在儿童时已经有了萌芽。这是唯一的真理,不能是其他个的。如果我们要把人和存在于人中的人性当作整个未来发展的话,我们必须把儿童看成为一单位,把儿童的世界和生活,都须揭露其多样性和继承性。同样,在儿童时期先后所呈现的能力和倾向,感官和肢体的活动,应该按照顺序予以发展”。⑩
福禄倍尔认为儿童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天赋本能,而活动则是天赋本能的展开和实现。同时,以自由为原则的活动沟通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的中介和桥梁。他把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和课程之中,对以后的活动观、活动课程和活动教育都有积极影响。但是他的活动观整体上是建立在“万物有神论”基础上的,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使其活动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释:
①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3.
②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51.
③王天一,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9.
④⑤⑧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21,13.
⑥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03.
⑦⑨⑩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12,315,317.
关键词: 福禄倍尔 活动观 思想渊源 表现 主要思想
一、活动观的思想渊源:万物有神论和自然主义教育观
福禄倍尔的宇宙观是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乃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此统一者就是神。万物从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在万物中掌管万物,支配万物,创造事物——人、自然,能了解自然科学的法则,而制定法则者就是神。福禄倍尔认为宇宙乃是一个调和、伟大的有机体,把自然科学和基督教的神浑然一体是福禄倍尔“人性教育”的基础论。因为万物是由神所造,所以神的本质存在万物之中,神的本性、神性,也就是万物的本质,由自己的本质而表现出具体的活动。人类和别的动物不同,人类有其特有的使命和天职,他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生活;神为万物中最高者也最具神性,人类由感知和理性来认识事物,所以,人性教育乃在于引导去意识,去思考及表现。人或者儿童是在活动中表现上帝、认识上帝及其事物的本质的。
福禄倍尔受到了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要适应自然思想的影响,但他把“自然”理解为潜藏在人身上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理解为神的本愿的自我发展。他认为,“人的天性表现为四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①。所以,教育要适应自然就是要顺应人的本能,并按照其本能给予适当的教育,以使他自然地、多方面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而活动和游戏也是儿童自发的天性和自然的冲动。
福禄倍尔的活动观即:引导儿童本身的活动,让儿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儿藉此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他们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也就是说:使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统一。这些便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福禄倍尔认为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可以实现生命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根本上说是“上帝的统一”。活动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是实现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的桥梁。
二、活动观的表现
(一)活动可以通过游戏、作业、劳动等多种形式表现
福禄倍尔在《人的教育》中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即儿童的自我活动,但是同时也把儿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理解为神的创造活动的表现。从福禄倍尔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来看,不仅游戏、作业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活动,而且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渗透着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思想。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内容。游戏不仅是自我活动的表现,还是儿童创造力的表现,因此,福禄倍尔非常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儿童的创造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且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心情和教育。福禄倍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最神圣的活动。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②正是在游戏中儿童最能表现出创造性和自动性,最能激发儿童内在的自发的力量和冲动。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活动,福禄倍尔亲自为幼儿设计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一套活动玩具,命名为“恩物”,意为上帝的恩赐。在触摸、玩耍球体、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活动中,让幼儿辨别颜色、形状、大小,让他们自己搭建建筑物或玩具。让儿童在玩耍中认识事物,体验活动的力量。除以上几种“恩物”外,福禄倍尔还主张提供折纸、贴纸板、木棒、绳子、小株、环圈等让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和作业。为发展儿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福禄倍尔还要求儿童进行各种劳动作业,如栽培植物、初步的自我服务等。
游戏既是活动的一种,还是各种自发的表现和练习活动。在福禄倍尔看来,游戏是儿童心中自发的、自动的。“福禄倍尔在解释何谓‘自动’时,指出,这是一种来自儿童个人兴趣,由儿童个人动机(愿望)决定并以儿童个人力量为基础的活动”。③只有这种自由、自发的活动,才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他认为,学生期儿童的自发活动有三类:一是生命的模仿或实际生活诸现象的模仿;二是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或学校教学的自发应用;三是各种精神借助各种材料来实现的完全自发的产物和表现。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活动或游戏都是以内部生命、生命力和外部生活为前提条件的。
福禄倍尔非常重视劳动活动在儿童成长中的价值,认为在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家长、教育者都应鼓励儿童做事、劳动,因为做事、劳动等各种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认识自己的极好的方式。同时,在生活和劳动中活动是架构个体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而人进行活动、创造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人身上的上帝的本精神,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上帝的认识。福禄倍尔的这种通过活动达到对“生命统一”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宗教主义的色彩,“在他看来,儿童活动本能是教育中的推动因素,因而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他把做事和各种活动看作儿童生活中首要的东西”。④
(二)活动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
福禄倍尔把人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学生期。幼儿的活动又分为内部的活动和外部的活动。不同时期儿童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是不同的。游戏是儿童期活动的特点。在婴儿期,主要发展感觉和身体。此时的婴儿就是不加选择地把他所接触的外界或者说自然界中纷繁多样的事物接受或吸收到自身上来。这一时期的婴儿就是通过运用他们的双手、双脚、嘴唇、舌头,以及眼睛、面部表情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达到认识自身的结构、功能。这一时期活动的特点就是变外部的东西为内部的东西。
儿童早期就相当于幼儿期、学前期(少年期)。福禄倍尔认为:“在幼儿期,作为幼儿的人把以前这种内化了的东西重新外化。儿童通过这种表现,实现内部和外部的统一,这也表现了上帝统一体的过程。”⑤他指出这一阶段语言发展和游戏在儿童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语言是认识外部事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内部实在的工具,是连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手段;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在婴儿期,对父母和教育者的要求主要是养护;儿童早期是使内部的东西成为外部的时期,训练居于主要地位;儿童期主要是学习,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时期,父母和教育者应引导儿童去认识事物,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洞悉一切事物都有上帝赋予的本性和生命”。⑥在儿童早期,幼儿开始自动地向外部表现其内在本性,一些最基本的天性开始觉醒,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接触,以及游戏活动获得经验和体验,并试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生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主要以教学活动为主。这一时期活动的特点是使外部的东西变为内部的东西。福禄倍尔认为,学校教员的作用就是能够向自己和他人或者学生指出并使之理解事物内在的、精神的本质。这一时期,儿童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三)所有的课程都是由以活动的形式来展现的
福禄倍尔在其《人的教育》中大篇幅地讲述了学生期儿童的教育,在他的著作里阐述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设计了学校教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福禄倍尔认为,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课程编制的立足点,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和编制课程时必须考虑儿童的需要、兴趣、个性和经验。
福禄倍尔设计的课程是与万物有神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既要认识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又要认识作为内部世界的精神。语言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工具,活动则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福禄倍尔所要求的学校教育的课程主要有四个方面:(1)宗教;(2)认识自然的自然常识;(3)促进思维发展的数学;(4)语言。这些教学内容是被编排在活动中进行的。首先,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活动中学习、在做中学是获得知识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福禄倍尔看来,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探索自然的活动;儿童的实际生活;自由活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三、活动观的主要思想
(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我们可以借用简明心理学辞典中对内化的定义:个体将某种关系、观念、标准、态度等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过程。
活动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这两种活动不能独立。福禄倍尔在论述各个时期的儿童活动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幼儿一般以内化活动为主。婴儿因为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外部的环境和自己都不了解。而通过他对外界事物的探索认识后,知道了自己的手是用来拿东西吃的、可以抓握物体,嘴是用来说话的、吃东西的,明白了物体有硬的、有软的。
外化,即某种内部的心理活动被表现、投射或显现于外部对象的过程,如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而在学前后期和学生期,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逐步成熟和语言的形成,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意识,并逐步开始自主地进行各种活动。在这些外部活动里,已经渗透着幼儿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即是思想的展开和实现。同时,通过活动可以使儿童对事物、物体有更新的认识和想法,这种在活动中形成的新的知识会被重新整合入儿童已有的认识结构里面。从这一时期开始,儿童的内化活动和外化活动就相互交织地共同进行。婴儿期也存在这两种活动的交织进行,但那时还不明显。内化和外化在人的整个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是个体心理成熟和发展的机制。福禄倍尔正是认识到内化和外化这一心理机制,所以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活动内容才有不同的侧重。
(二)意识与活动的统一
福禄倍尔认为:“事物的内部实质,是根据人的内部精神对事物的外部表现来认识的。人的内部性质,人的精神以及事物和人的神的本质,也是从其外部的表现来了解的。”⑦福禄倍尔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不仅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激发儿童的思维意识。按照马克思对活动观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活动和意识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一方面,活动是人的思想意识产生的根源,对活动的理解不能单独进行,要与意识相统一。另一方面,意识又是人活动的内在思维,是人进行活动的前提。在活动中产生的意识又会反过来影响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的组织必须以自由、自愿为原则
活动的展开要按照儿童的兴趣、儿童成长的自然天性而组织活动。活动的组织也必须遵循自由、自愿的原则,而自由也需由活动来展示、体现。福禄倍尔说:“所以,在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学和真正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外在的约束唤起内在的自由意志,外来的恨唤起内部的爱……为避免后一种可能和实现前一种可能,一切以规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必须顺应学生的本性和需要。”⑧福禄倍尔的理论,儿童从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的天性、本性以正确的、恰当的对待,让他自由地、多方面地发展和运用自己的能力。福禄倍尔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含有中庸的意蕴。一方面他主张要求儿童多方面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不可过多使用一定的能力和肢体而牺牲或损害其他方面的能力。他反对父母过多地管制、约束孩子,他害怕由于父母过多地出于善意的不明智的帮助最终害了孩子。他主张儿童从幼时起就应学习自己发现自己的各项能力,自由地活动,自动地行事,用自己的双手获取东西,用自己的双足行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一切,使他的肢体均衡、不偏不倚。
(四)所有的活动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
儿童围绕着自己或外界事物展开的活动都是出于相互联系之中的,全面地、联系地看待问题或者整体地考虑事物。“同样家长应从儿童各项必要联系中,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发展的生存关系中,认识儿童,从而把儿童的教育同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相协调。因为人,作为从神赋有人性的人来说,必须视为与上帝、自然和人类有关,在他的本身内部具备着的神的统一性、自然的多样性和人的个性,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⑨
“这样,在儿童身上看到整个的人,人性和人的整体性,是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的整个未来的活动在儿童时已经有了萌芽。这是唯一的真理,不能是其他个的。如果我们要把人和存在于人中的人性当作整个未来发展的话,我们必须把儿童看成为一单位,把儿童的世界和生活,都须揭露其多样性和继承性。同样,在儿童时期先后所呈现的能力和倾向,感官和肢体的活动,应该按照顺序予以发展”。⑩
福禄倍尔认为儿童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天赋本能,而活动则是天赋本能的展开和实现。同时,以自由为原则的活动沟通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的中介和桥梁。他把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和课程之中,对以后的活动观、活动课程和活动教育都有积极影响。但是他的活动观整体上是建立在“万物有神论”基础上的,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使其活动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释:
①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3.
②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51.
③王天一,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9.
④⑤⑧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21,13.
⑥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03.
⑦⑨⑩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12,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