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本文重点思考了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新路径:党建工作的重心由“重发展”向“重培养”转变;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由“正面灌输”向“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转变;党的组织建设模式由“班级阵地”向“多维阵地”转变;发挥高校“红色”网站、党校及“两课”教学等载体的优势。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思路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加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明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客体,积极进行理性探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客体是高校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随着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有些大学生党员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以偏概全,对党丧失信心,没有入党热情;一些大学生入党目的不明确,功利思想膨胀等,奋发向上精神逐渐减退,入党前后判若两人。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消极因素,有必要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进行创新思考。
1.党建工作的重心由“重发展”向“重培养”转变
近年来,为贯彻全国高校第十九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不断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但是党建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发展”党员而不是深入细致的“培养”党员上,这也是促使党建工作产生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党员呢?笔者认为,应在培养方针、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上做到心中有数。在培养方针上,应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统一的选拔标准——任人唯贤,杜绝以“人情”和“感情”作为选拔标准,不随意降低标准或另立标准。做到慎重发展,成熟一个,推荐一个,使发展党员工作起到“审查一批,鼓舞一批,带动一批”的作用。由于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加上当前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洁,因而培养内容主要是向入党积极分子较全面地介绍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他们坚定政治信仰,热心社会工作,有奉献精神,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在培养方式上,坚持“早播种、早选苗”。早播种,即新生一入校就及时开展“启蒙教育”,把党的“种子”及早地播入大学生的心田;早选苗,即通过阅档、谈心和“启蒙教育”,尽早发现苗子,并结合专业学习和班级工作情况,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苗。
2.思想建设方式由“正面灌输”向“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转变
正面灌输法是直接对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正面灌输法明显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带有讲大道理的传声筒式的倾向。如: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和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正面灌输法也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与利益观念日益增强的大学生心理相脱节,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相脱节,与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脱节。
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高。因而,为提高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必须把正面灌输教育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双向交流的特征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平等,教育信息是双向流动的,教育者十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就是一种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体现,注重培训辅导、跟踪指导、分享与交流。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较充分地了解中国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社会新形势、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联系更紧密,就能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以主人翁的态度树立起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人生志。
3.组织建设模式由“班级阵地”向“多维阵地”转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大学生的生活居住方式、集体活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年制,年级、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化。这些变化使得以班级为单位的党的组织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党建工作要求,必须拓展党建组织工作的新阵地。积极思考在班级、学生宿舍、社区和学生社团等阵地建立党组织,努力做到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进社区、进社团,做到哪里有学生,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以此消灭党建工作的“空白点”或“真空地带”。特别是在学生宿舍区,可尝试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员自管组织或学生党员宿舍挂牌承诺制等。每幢宿舍楼中设立支部活动室,以便开展支部之间的各类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理论知识竞赛、创新设计竞赛),通过学生班级、宿舍和社团等“多维阵地”组织建设模式,既可把分散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提供锻炼的舞台,又可以使高校党建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起学生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找准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发挥高校“红色”网站、党校级“两课”教学的优势
网站几乎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首要载体。新世纪新阶段,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主动迎接网络化、信息化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努力构建对党建工作有益的“红色”网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党建网络内容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要针对党建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紧密结合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为拓展大学生的政治视野,要有选择地介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想、新成果。针对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的现状,可设立党的理论、新闻公告、论坛交流等版块,还可在网上开设“党员之家”、“网上辅导员”、“党校学员”论坛来对各种专题互相讨论和交流,以此来统一思想认识。还可在网上直接对拟发展入党的学生人选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示入党行为的严肃性。
当前,高校党校仍然是从事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完全靠学校党校已经无法完成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的任务,再加上学分制的实行,使培训对象没有统一的时间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有必要探索培养教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新方法。可尝试建立进行分工协作的两级党校、学校党校和院(系)分党校。学校党校主要负责干部培训和党员教育,院(系)分党校则可采用分级教育的方式来培训申请入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院(系)分党校首先对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如对学生作“怎样写入党申请书”、“如何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等一系列专题讲座;其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第三,对预备党员集中进行“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系列专题教育。通过这种在任务上相对分工、时间上相对间隔、内容上相对层次的分级教育,可使党员的发展在质量上有相当保证。
此外,“两课”教学是高校抓好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厌恶单调、枯燥,喜欢变革和丰富多彩的特点,我们要从过去较为传统单一的偏重于内容而忽略形式的党建工作模式,转变为既讲求内容的政治思想性又力求形式的生动多样性的模式。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务繁重、意义深远。党建工作者需要采用创新的思路、方法和举措,去贴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及生活,贴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将更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引入党组织大门,为我们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拓展思路,构建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宋静,喻娜.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J].安徽文学,2007,5.
[2]石少伟,张青文.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3]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
[4]简峰,杨绍辉,赵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J].中外教育,2008,8.
[5]伍锦昌.提高高校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探索[J].高教论坛,2006,12.
[6]曹有光,洪志钧.高校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苏高教,2009,5.
[7]杨碧珍.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实践及效果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李亚男.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政策[J].新西部,2009,4.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10年党建工作研究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沈姣(1983-),女,江苏宿迁人,讲师,宿迁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思路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加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明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客体,积极进行理性探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客体是高校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随着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有些大学生党员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以偏概全,对党丧失信心,没有入党热情;一些大学生入党目的不明确,功利思想膨胀等,奋发向上精神逐渐减退,入党前后判若两人。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消极因素,有必要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进行创新思考。
1.党建工作的重心由“重发展”向“重培养”转变
近年来,为贯彻全国高校第十九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不断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但是党建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发展”党员而不是深入细致的“培养”党员上,这也是促使党建工作产生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党员呢?笔者认为,应在培养方针、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上做到心中有数。在培养方针上,应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统一的选拔标准——任人唯贤,杜绝以“人情”和“感情”作为选拔标准,不随意降低标准或另立标准。做到慎重发展,成熟一个,推荐一个,使发展党员工作起到“审查一批,鼓舞一批,带动一批”的作用。由于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加上当前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洁,因而培养内容主要是向入党积极分子较全面地介绍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他们坚定政治信仰,热心社会工作,有奉献精神,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在培养方式上,坚持“早播种、早选苗”。早播种,即新生一入校就及时开展“启蒙教育”,把党的“种子”及早地播入大学生的心田;早选苗,即通过阅档、谈心和“启蒙教育”,尽早发现苗子,并结合专业学习和班级工作情况,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苗。
2.思想建设方式由“正面灌输”向“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转变
正面灌输法是直接对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正面灌输法明显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带有讲大道理的传声筒式的倾向。如: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和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正面灌输法也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与利益观念日益增强的大学生心理相脱节,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相脱节,与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脱节。
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高。因而,为提高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必须把正面灌输教育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双向交流的特征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平等,教育信息是双向流动的,教育者十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就是一种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体现,注重培训辅导、跟踪指导、分享与交流。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较充分地了解中国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社会新形势、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联系更紧密,就能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以主人翁的态度树立起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人生志。
3.组织建设模式由“班级阵地”向“多维阵地”转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大学生的生活居住方式、集体活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年制,年级、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化。这些变化使得以班级为单位的党的组织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党建工作要求,必须拓展党建组织工作的新阵地。积极思考在班级、学生宿舍、社区和学生社团等阵地建立党组织,努力做到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进社区、进社团,做到哪里有学生,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以此消灭党建工作的“空白点”或“真空地带”。特别是在学生宿舍区,可尝试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员自管组织或学生党员宿舍挂牌承诺制等。每幢宿舍楼中设立支部活动室,以便开展支部之间的各类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理论知识竞赛、创新设计竞赛),通过学生班级、宿舍和社团等“多维阵地”组织建设模式,既可把分散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提供锻炼的舞台,又可以使高校党建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起学生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找准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发挥高校“红色”网站、党校级“两课”教学的优势
网站几乎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首要载体。新世纪新阶段,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主动迎接网络化、信息化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努力构建对党建工作有益的“红色”网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党建网络内容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要针对党建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紧密结合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为拓展大学生的政治视野,要有选择地介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想、新成果。针对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的现状,可设立党的理论、新闻公告、论坛交流等版块,还可在网上开设“党员之家”、“网上辅导员”、“党校学员”论坛来对各种专题互相讨论和交流,以此来统一思想认识。还可在网上直接对拟发展入党的学生人选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示入党行为的严肃性。
当前,高校党校仍然是从事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完全靠学校党校已经无法完成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的任务,再加上学分制的实行,使培训对象没有统一的时间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有必要探索培养教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新方法。可尝试建立进行分工协作的两级党校、学校党校和院(系)分党校。学校党校主要负责干部培训和党员教育,院(系)分党校则可采用分级教育的方式来培训申请入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院(系)分党校首先对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如对学生作“怎样写入党申请书”、“如何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等一系列专题讲座;其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第三,对预备党员集中进行“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系列专题教育。通过这种在任务上相对分工、时间上相对间隔、内容上相对层次的分级教育,可使党员的发展在质量上有相当保证。
此外,“两课”教学是高校抓好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厌恶单调、枯燥,喜欢变革和丰富多彩的特点,我们要从过去较为传统单一的偏重于内容而忽略形式的党建工作模式,转变为既讲求内容的政治思想性又力求形式的生动多样性的模式。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务繁重、意义深远。党建工作者需要采用创新的思路、方法和举措,去贴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及生活,贴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将更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引入党组织大门,为我们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拓展思路,构建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宋静,喻娜.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J].安徽文学,2007,5.
[2]石少伟,张青文.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3]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
[4]简峰,杨绍辉,赵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J].中外教育,2008,8.
[5]伍锦昌.提高高校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探索[J].高教论坛,2006,12.
[6]曹有光,洪志钧.高校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苏高教,2009,5.
[7]杨碧珍.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实践及效果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李亚男.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政策[J].新西部,2009,4.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10年党建工作研究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沈姣(1983-),女,江苏宿迁人,讲师,宿迁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